黃土地上的絕唱——秦腔

李永强

<h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爱上了秦腔。爱听秦腔,爱看秦腔,爱唱秦腔,爱琢磨秦腔……<br>  记得小时候邻村唱秦腔,我也凑热闹,在台子下,从人群中艰难地挤到台前。看大幕拉开,乐队奏响了奇奇怪怪的曲子,演员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咿咿呀呀,嗨嗨闹闹地唱,不知道唱了什么。我就盼着武生出来,看他们刀来枪往地打;或者丑角儿出来,鼻梁上画着蒸馍底大小的白坨坨,翻跟头,说怪话,惹得人哈哈大笑。但更多的却是人物的唱腔,一句话唱半天。 我也听不懂,就想着古人这样交流急不急啊?</h1> <h1>  后来上高中,有一次在去学校的途中,可能是村子里面有人家在过事吧,架得很高的高音喇叭里传来唱秦腔的声音。我百无聊赖,就学着唱,其他的都忘了,就记着有一句很好听,很婉转,很悠扬,我就一路上模仿,“见嫂嫂她直哭得悲哀伤痛”。后来知道这就是秦腔名段《周仁回府》里的一句,我把这一句反反复复地唱着,越唱越觉得回味悠长,韵味无穷。尤其是后面的拖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这一句就成了我挂在嘴边的一句唱词,有模有样。很多人都以为我会唱秦腔,而且还唱得不错呢!可能就是自此爱上了秦腔,开始是通过广播,后来是磁带,再后来是碟片……一句一句地学,一字一板地练,居然学会了很多唱段,听到一句唱词,就知道这是在唱什么戏。慢慢地学会了欣赏秦腔,听到板胡的声音就觉得嗓子痒,就有了想唱的冲动!再也不觉得这种唱腔急人了,却领略到这种唱腔中有难以言传的韵味……</h1> <h1>  &nbsp;广袤辽阔,人杰地灵的西北黄土高原和滚滚不息,波澜壮阔的黄河滋养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也孕育发展了秦腔!秦腔艺术经历见证了十三朝古都的时代更替、兴盛衰落。也在历史的变迁中打磨、发展,不断完善着自己,丰富着自己,让自己有了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成了流淌在西北人血液中的一种生存依赖!</h1><h1> 有时候就想,秦腔可能就是西北人在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家里过喜事,必定高架喇叭,大唱秦腔。喜庆的气氛顿时在全村的大街小巷弥漫,渲染!长辈去世了,首先登场的还是秦腔,哀怨悲伤的曲调和唱词让所有人都沉浸在悼念亡人的悲痛之中!家中添人进口,亲朋好友来贺,推杯换盏之间,划拳猜令之际,萦绕在耳边的依然是秦腔,让人们在欢快活泼的板路中分享着主人的喜悦!过去在生产队,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在傍晚时分听着喇叭里传来的秦腔,摇头晃脑地跟唱着,舒展着为生活而煎熬的眉头,仿佛卸去了一天辛苦劳作的疲惫,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有时在漆黑的夜晚走夜路,总感觉胆怯和害怕。此时扯开嗓子,吼一声秦腔,顿觉豪气干云,胆气立生,马上把恐惧抛在九霄云外!真是喜也秦腔,悲也秦腔!</h1> <h1> 那是怎样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形式啊!</h1><h1> 每一句唱词都精炼到无法修改,修改了就觉得辞不达意;每一个动作都经典到生动传神,光看动作就知道演员要表达什么;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形象鲜明,给每一位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段曲调都编写得婉转动听,让听众都身临其境,欲罢不能!</h1><h1> 唱戏的人或手舞足蹈,或顿足捶胸,或仰天长啸,或双泪交流,或莲步轻挪,或大步流星,或狂甩长发,或轻舞水袖……</h1><h1> 看戏的人看到激烈处凝神静气,手心出汗;看到舒缓处摇头晃脑,陶醉其中;时而闭眼击节,意静神闲;时而开怀大笑,物我两忘;时而泪流满面,痛心不已;时而咬牙切齿,恨气难消;各种神态,不一而足……</h1><h3> </h3><h3><br></h3> <h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村里有人过大事才能享受到的秦腔盛宴,现在成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遣方式。小区里随便一处空地,公园里,道路旁,随处可见或三五成组,或颇有规模的自乐班,他们吹得起劲,拉得入神,弹得投入,唱得动情。演唱者有年过花甲的老翁,也不乏在上小学的幼童,有气宇轩昂的小伙儿,也有嗓音甜润的姑娘,有自乐班的固定演员,也有过往行人中抑制不住嗓子发痒的秦腔爱好者。花三五百元买一个可以拉动的音箱,便可以使他们的唱腔和乐队的伴奏更加生动和悠远,他们不在意是否有忠诚的观众,不在意是否有如雷的掌声,不在意是否在豪华的演出厅,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他们在抒发自己对秦腔艺术近乎痴迷的热爱,自得其乐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艺术的享受!</h1><h1>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便会驻足不前,陶醉在演员们专心致志的表演之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