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去过颐和园多次,耕织图及沿途周边的自然景观是我很喜爱的。</h3><h3>这里远离嘈杂纷乱,绝无旅游团涉足。处处是大自然恩赐和老祖宗留下的美景,处处是静谧怡人的恬淡。来到这里,或极目远眺,或静观近物,或悠然漫步,或浅唱低吟,身心得以充分放松,呼吸得以清新自如,心灵得以净化平和。</h3><h3>遥想当年男耕女织世外桃源般的情景,数百年苍海桑田的变迁,好一派宁静致远!</h3> <h3>颐和园耕织图景区</h3><h3>颐和园耕织图景区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座占地25公顷的大型博物馆式园林景区。颐和园耕织图是由耕织图(包括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织图石碑)、水村居,以及水乡田园式的环境组成,曾是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保存最完成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环境整治及恢复是以保持颐和园皇家园林总体风格为前提,使颐和园的文化内涵更加完整。该项目获2004年度优秀勘查设计一等奖。</h3><h3>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时期,当时乾隆皇帝特意将宫廷内务府织染局迁到园内,是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思想的一处独具匠心的绝妙佳景。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当时的“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也一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景区内建筑无存,只留下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耕织图”石碑。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动用当时的海军经费,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学堂,使此处又成为了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h3><h3>2004年,颐和园耕织图景区重修复建,此次重修复建后全面开放的景区,是由耕织图地域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组成的,一部分是体现乾隆盛世时期皇家耕织文化的园林式建筑,包括延赏斋、蚕神庙、耕织图石刻长廊等;一部分则是复原后的水师学堂。(来自百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