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什刹海

卢蓉

<h3>从什刹海名称的由来、历史及游览景观深入探寻它的历史文化韵味。</h3> <h3>1.“什”通“十”,十座刹。什刹海周边有十座寺庙。它们是:观音寺、高庙、三圣庵、汇通祠、法通寺、净业寺、广化寺、火神庙、大慈恩寺、小慈恩寺。</h3><h3>2. 什刹海寺庙在后海的海滨胡同内,是一个叫三藏的和尚修的,建于明万历年及1573年至1620年。清朝1649年和1692年分别两次重修,又名刹海庵、什刹海庙,现在寺仍在但有居民居住。</h3><h3>3“十窖海”,广安门外的白云观里有个财神庙,供的是活神仙沈万三。这个传说是刘伯温给朱棣出主意,让他找沈万三出钱修城,差人带着沈万三挖他的银子,一共挖出了10窖银子,共计480万两,挖出银子以后10个大窖坑纷纷冒出了水,由此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水面水。在八卦中水主财,有了水北京城就有了财运,所以人们把它叫“十窖海”叫着叫着成了什刹海。</h3> <h3>什刹海在金代叫白莲潭。</h3><h3>有人说什刹海的历史,几乎与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相同,也就说打有了北京城就有了什刹海,但<font color="#ed2308">那会儿的什刹海是属于白莲潭的一部分。</font></h3><h3>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开始对白莲潭水域进行开发。十九年(1179)建成太宁宫(在今北海公园位置)宫内有琼华岛、宁德宫等建筑。</h3> <h3>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位,年号“至元”至元的意思是根据&lt;周易&gt;以示“大地功能的开始,生成万物的根源”之意。他入住金代离宫太宁宫。1267年由亲信重臣刘秉忠采取几何学原理规划设计元大都,<font color="#ed2308">将太液池圈入皇城之内,而什刹海和积水潭就形成了开放式水域。</font></h3><h3>郭守敬著名水利专家是刘秉忠的老乡学生,推荐他主持修造汇通河,以通漕运才有了今日什刹海的形成。</h3> <h3>明代积水潭</h3><h3>1368年徐达大军攻进大都,改名北平府。又命华云龙改建大都,在北面城角以南6公里处新筑了城墙,北京城内西北角缺了个角。西边叫德胜门,东边叫安宁门。徐达把东城墙的崇仁门改为东直门,西城的和义门改成西直门。顺州改为顺义,檀州改为密云和怀柔二县。徐达占领并改建,<font color="#ed2308">使积水潭西头的一部分隔在了城墙外边。</font></h3><h3><font color="#191919">1403年朱棣改国号永乐,把北平改为北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称。朱棣派宋礼开通汇通河,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当皇帝以后,心理上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怀疑建文帝没有死,借助漕运直抵京城谋反。</font><font color="#ed2308">因此漕运的终点码头转到了大通桥,致使繁华热闹的积水潭码头在明处就没有了</font><font color="#191919">。德胜门西边的水面叫积水潭,德胜门东边水面即银锭桥东和西的水面,统称什刹海,又分什刹前海和什刹后海。</font></h3> <h3>从明代到现在什刹海和积水潭的自然格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沿岸寺庙,王府花园不断翻新。唯一变动的是清朝末年在与北海的水域相通的什刹海前海西南的地方(今前海西沿)修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这条长堤把什刹海前海分割成两部分。</h3><h3>出于引什刹海水入太液池和美化周边景区需要而筑堤。堤上有小贩摆摊供游人吃喝,清末民初以后演变为荷花市场。</h3> <h3>解放前变“野水”,50年挖淤泥。治理后成为京城四大天然游泳池之一。(陶然亭、东郊的工人体育场、玉渊潭的八一湖、什刹海)。<font color="#ed2308">文革时被填平,建成什刹海体校和体育馆,什刹海的水面又缩小了。</font></h3> <h3>1984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委托清华大学设计什刹海地区的总体规划。1992/9/24日将什刹海地区的名称确定为“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h3><h3>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含钟鼓楼。</h3><h3>南:由地安门往西至龙头井,经龙头井、柳荫街折向西沿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至新街口。</h3><h3>西起:新街口北大街</h3><h3>北:为新街口豁口到德胜门,入德胜门经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整个规划面积146.7公顷,其中水面33.6公顷。</h3><h3>2004年列为北京旅游观光的重点,初步形成“前海文化圈”。</h3><h3>目前已形成了王府、名人故居、寺庙、胡同文化游、水上游、老商业街游、荷花市场、休闲街等旅游项目。</h3> <h3>金代叫白莲潭;</h3><h3>元代圈城内;</h3><h3>明代西头隔墙外,德胜桥分东西,积水潭、什刹海各一边;</h3><h3>清末、民国修长堤荷花市场初形成;</h3><h3>解放前成“野水”、50年代清淤泥,改暗沟修泳池;</h3><h3>文革中填泳池建体校,什刹海变小了。</h3><h3>84年初规划,92年定为历史文化旅游区,2004“前海文化圈”整体开发。</h3> <h3>沿海小八景:</h3><h3> “烟波柳渡”(后海北岸小码头)</h3><h3> “水映钟鼓”(钟鼓楼)</h3><h3> “万宁春晓”(后门桥)</h3><h3> “绿净红香”(前海北岸荷花)</h3><h3> “梅园”(后海南岸小公园梅花)</h3><h3> “奇秀园”(前海小公园奇石盆景)</h3><h3> “屏山听瀑”(汇通祠水闸)</h3><h3> “银锭桥”(银锭观山)</h3> <h3> “烟波柳渡”(后海北岸小码头)</h3> <h3>银锭桥-银锭观山</h3><h3>从地铁8号线什刹海A出口,就来到了前海与后海的分界处,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银锭桥,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比邻故宫,北海,景山等著名景点。</h3><h3>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银锭桥形似银锭,桥不大可名气不小。站在这座小桥上,临荷依柳,近处是湖面,放眼西望,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山。所以银锭观山成了什刹海的一景。&lt;帝经杂咏&gt;中描写此景的诗道:</h3><h3>银定桥连响闸桥,湖光山色隐迢迢。</h3><h3>碧峰一寺夕阳下,月光荷花通海潮。</h3><h3>银锭桥建于何年无法考证,最后一次重修是上世纪80年代,桥身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先生的题字。</h3><h3>银锭桥南有一条小胡同叫银锭胡同,它是京城因桥得名的胡同之一。</h3> <h3>广化寺</h3><h3>广化寺位于后海北岸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元代的古寺,它是京城佛教寺庙有名的“内八刹”之一。</h3><h3>广化寺坐北朝南,占地约1.3万多平米,近代史上有几件大事跟广华寺有关。第1件1900年八国联军占北京以后,“议和”是在广化寺;另一件1907年时任军机大臣的张之洞掌管学部,成立编译图书局,地点就设在广化寺1909年张之洞右界,是存放所购的湖州姚氏和扬州徐氏的私人藏书,筹建京师图书馆,广化寺成了京师图书馆最早的馆址,在1912年8月对外开放,当时鲁迅先生任职教育部,曾管此馆业务,多次到广化寺公干;还有九一八事变之后,1933年中国军队将士伤亡惨重,在广化寺先后救护了五六百名伤员。</h3><h3>宫亲王府府邸在什刹海与广化寺隔海相望,当年宫亲王一心长于广化寺的方丈灵山谈论佛经,灵山能诗善画。,一心也以书法回赠,这幅书法作品是集古诗佳句</h3><h3>是处花为雨,闲窗竹翠荫。</h3><h3>芳丝霭绿畹,馨香满幽林。</h3><h3>石室无人到,兰泉涤我襟。</h3><h3>观空色不染,一镜入湖心。</h3><h3>这幅作品仍在寺内。</h3><h3>张新元撰写的钟楼楹联:</h3><h3>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h3><h3>佛号换回苦海梦迷人。</h3><h3>鼓楼楹联</h3><h3>暮鼓雷音声遍三千界,</h3><h3>法雨花香禅院百生辉。</h3> <h3>大藏龙华寺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23号,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 </h3><h3>  寺院始建于明,清道光年间曾改名为心华寺,为拈花寺的下院,又名小龙华寺,清末为摄政王载沣的家庙,现由北海幼儿园托儿部使用。</h3> <h3>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摄政王马号</h3><h3>醇亲王府原是清初大学士<font color="#ed2308">明珠宅邸</font>,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在府内花园渌水亭作为自己诗集的名字,&lt;渌水亭&gt;诗云: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h3><h3>渌水亭即现宋庆龄故居的恩波亭。</h3><h3>公元1790年明珠的孙子承安得罪了和珅,和珅织罗罪名将府邸没收,后乾隆把这个宅子赐给他第11个儿子<font color="#ed2308">成亲王永瑆成为成王府。</font>宅子传到永兴孙子毓橚时,慈禧太后把这座宅邸赐给了<font color="#ed2308">醇亲王奕環</font>,成为醇亲王新府邸。 醇亲王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同治帝死后,载阔即位即光绪帝。1908年病逝,因他没有指示驾崩后又<font color="#ed2308">以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帝。以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所以这座王府叫摄政王府。</font></h3><h3>这<font color="#b04fbb">座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font>,王府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的宫殿是其主体。东路建筑主要是家祠和佛堂两组,在建筑的东墙外有一座院落是王府的马号。</h3><h3><br></h3> <h3>宋庆龄故居</h3><h3>宋庆龄故居原来是醇亲王府的花园,环境幽静,古朴典雅。1963年修整后宋庆龄迁入此院直至1981年去世。</h3> <h3>宋庆龄故居进口有一座汉白玉的雕像,是依照上海宋庆龄陵园雕像头部制作。</h3><h3>故居中萐亭、听雨轩是醇亲王府中原有的建筑,萐亭是模仿江南狮子园林所造,在京园林中独一无二。萐是扇子的意思它的造型像扇子,与听雨屋左右相对,寓意风调雨顺。</h3><h3>在瑰宝亭下有一个太湖石所作的碑,上面写着岁岁平安出自庆亲王之手,他把繁体字岁里面的少改为小,意味着过一岁小一岁的美好祝愿。</h3><h3>归保亭是1993年为宋庆龄诞辰100周年所见,以梅花为图雕赞美宋庆龄伟大的精神。</h3> <h3>老北京的餐馆酒楼分为饭庄,饭馆,饭铺,小吃店等,不同等级饭庄多以“堂”、“楼”、“居”、“轩”等命名,以“堂”最为雅。</h3><h3>在清末明初,京城最有名的是“八大堂”,会贤堂是其中之一,其他七的是:金鱼胡同的福寿堂,前门外观音寺的惠丰堂、西单报子街的聚贤堂,东城钱粮胡同的聚寿堂前,前门外肉市的天福堂,东城总布胡同的燕寿堂,地安门外大街的庆和堂,如今这“八大堂”均已销声匿迹,只留下了个字号。</h3><h3>烤肉季是什刹海地区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老字号餐厅,开业于清代道光年(1848年),距今有140多年的历史。</h3> <h3>柳荫街</h3><h3>原址是李广桥,这是当年什刹海西海很有名的一座桥,相传这座桥始建于明代,是明代弘治年间太监李广捐资修的,李广在后海有一座挺大的私宅,他把后海的水引过来形成小河沿着他的沿宅院绕一圈,所以在河上修了这座小桥。</h3><h3>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疏于改造把李广桥拆了。桥北的小河岔形状像月牙,所以叫月牙河,后来由于后海水是向后退而成了一条沟。,之后上面铺上柏油马路,两边种上垂柳,就是现在的柳荫街。</h3> <h3>锻炼场所、甜品小店、街上邮局……</h3> <h3>前海文化旅游圈</h3><h3>火德真君庙-金锭桥-万宁桥(后门桥)荷花市场</h3> <p>万宁春晓(后门桥)</p><p>什刹海到南护城河这一段明代叫玉河,清代叫御河。后门桥在前海与玉河交汇之处,又叫万宁桥。虽然不起眼,但确是什刹海游览时最值得看的地方。</p><p>这座桥不大,是北京漕运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上世纪50年代扩建马路时,原来河道改成暗沟,上面盖了房子,桥面铺了沥青与南北马路形成一体,原来的桥体仅存两侧的汉白玉栏板。2000年修理河道时,后门桥也重新修葺。</p><p><br></p> <p>以前叫后门桥的万宁桥两侧的岸上各有条活泼可爱的小龙,据说那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叫蚆夏,他特别爱水。</p> <h3>  什刹海的荷花市场大约形成于民国初年1916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市到农历七月十五闭市。湖畔商贩云集,摊位一个接一个游人赏荷之余逛逛市场也是一个乐子。湖里种着莲藕菱角。老鸡头等水生植物,满堂碧色,饶有野趣,岸边垂柳微拂,湖里荷花散发着幽香。原来在池塘的南岸,水中搭起木台下铺木板,上面搭席棚,设有茶庄,摆着竹凳藤椅,引游人到此品茗,三面环水尤其是傍晚荷香袭人让人感到阵阵凉意,暑气全消。</h3> <h3>老北京四九城火神庙很多据记载旧城有17处,火德真君庙可以说是老北京各火神庙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除了三最,也是什刹海地区历史最长的一座寺庙,相传最早建于唐贞观年元代重建。</h3><h3>民间传说这座庙里火神王很灵,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皇帝对火神更加重视。重修时把山门及后阁顶上加了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老北京只有皇宫紫禁城和皇家寺庙才准许殿顶有黄琉璃瓦,黄琉璃瓦可以说是皇室的专利。火德真君庙能有黄琉璃瓦,可见皇上对这座寺院给予了最高的礼遇。</h3> <h3>西海</h3><h3> 海子虽不大但应该是水比较深,冬季并没有结冰。芦苇在风中摇曳,光线洒在苇叶上有暖暖的感觉。</h3> <p class="ql-block">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山海楼。</p><p class="ql-block">西海其实就是积水潭,汇通祠就在西北小岛上。</p> <h3>运河遗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