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革新吏治,检田括户,打击豪门令国家政令统一,社会安宁,国力迅速增强,经济殷富,达到大唐开国以来最高峰。 唐玄宗:李隆基 此时唐朝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占据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双方交战数十年,折损兵马数十万人。 公元704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征讨云南六诏部族,却战死军中,其子赤德祖赞即位,年仅七岁。其祖母没庐·赤玛伦太后摄政,一边铁腕压制国内贵族反抗,强化中枢集权,一边竭力向唐朝示好,止战息兵。 吐蕃太后:没庐·赤玛伦 而唐朝正值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统治集团持续内争,无意边功。吐蕃趁机求娶了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 公元706年,两国定下“神龙会盟”,以青海赤岭为疆界,不久又开辟了茶马之路,开展以唐朝茶叶换取吐蕃马匹为主的各种经济交流。丝绸之路途径青海的南线也随着两国的暂时和平,得以恢复。 吐蕃又利用唐朝此时的朝政紊乱,通过贿赂唐朝官员,不战而得到水草肥美的河湟九曲之地,终于实现全据整个青藏高原的夙愿,成为幅员万里、臣属部族无数的大帝国。 然而,双方对彼此的立场心知肚明,这绝不是长久的和平,而仅仅是迫于各自国内局势的新一轮的休战。随着李隆基的登基,怀着恢复唐太宗、唐高宗时帝国赫赫声威的壮志雄心,很快,商队的驼铃声渐渐散去,战火烽烟重又燃起。 在李隆基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各州县府库里,都堆满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赋税的长安“左藏”府库,财物更是多如粪土。有了强大国力支持,李隆基得以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招募名为“长征健儿”的精兵十二万人,同时在边疆地区设置多镇节度使,大力孳息军马,扩充军事屯田。 当其之时,大唐各边镇共有野战精兵49万,优良军马8万余匹,唐军又重新恢复了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横扫群胡、战无不胜的强大战力。一扫武周时期边疆战事不利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对吐蕃战争中,更一度占据绝对上风。 本身能力和治绩也堪称一代雄主的吐蕃国主赤德祖赞,在自己统治的半个世纪里,都被唐朝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公元714年,李隆基即位刚刚两年,吐蕃以会盟为名,由其国相乞力徐率兵十万来攻,唐将王晙率勇士七百人,夜袭并大破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唐将薛讷率唐军夹击,斩敌一万七千,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薛讷乘胜追击,于长城堡再获大胜。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其所建城堡桥梁,也尽被唐军拆毁。 唐朝平阳郡公:薛讷 这场折损数万兵将的武街之战后,吐蕃遂联合漠北的后突厥汗国、西域的突骑施汗国、势力已达中亚地区的黑衣大食,合力对抗唐朝。 公元715年,吐蕃和大食联军攻入臣服唐朝的拔汗那国,共立傀儡国王。唐将张孝嵩率军出龟兹以西数千里,连下数百城,长驱而进,俘斩千余级,助拔汗那王复国,大唐国威威震西域。 公元716年,吐蕃军进攻松州,被守将孙仁献临城逆击,再告惨败。 公元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于河湟九曲大破吐蕃军。同年,吐蕃与大食、突骑施联军进犯西域安西四镇,再被唐军挫败。 屡战屡败的赤德祖赞不得不向唐朝请和,强化集权,将吐蕃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收归中枢管理,设红册木牍备案,同时减免税赋,裁撤冗员,以此增强国力。 公元722年,吐蕃军进攻附属唐朝的小勃律国,北庭节度副使张思礼率四千人来救,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万人。此战后,唐朝边将不再一味守御,而是纷纷主动出击,以求边功,但觅封侯。 公元727年,吐蕃军侵入甘州,陇右节度使王君㚟乘天降大雪,袭敌后军,吐蕃军冻死战死无数,被迫西撤。王君毚乘湖水结冰,率军过青海湖,唐军如神兵天降,将此刻正在湖西休息的数万吐蕃疲军和辎重牲畜尽数俘虏,再获一场大捷。 公元728年起,吐蕃军连续三次进犯瓜州,都被当地守将张守珪击退。 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两镇合军,于青海湖南的渴波谷之战大破吐蕃军。张忠亮更兵进龙羊峡,攻陷大莫门城,擒获甚众。左金吾将军杜宾客也率军于祁连城奏捷。 吐蕃军卷土重来时,萧嵩以四千强弩军迎击,经过一天苦战,击溃其军阵,生擒敌大将,斩首五千级,吐蕃败军四散逃入荒山,哭声遍野。 公元729年,张守珪和贾师顺率瓜州、沙州唐军主动出击,大破轻而无备的吐蕃大同军。 赤德祖赞为振奋士气,汇聚大军,阅兵于郁标川,唐将王忠嗣仅率精兵数百人杀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凯旋而归。 唐朝清源县公:王忠嗣 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则率大军日夜兼程,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军措不及防,伤亡甚众,唐军损失微乎其微,便攻克了这个依山而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缴获粮储器械无数。李祎分兵据守要害,令试图反攻的吐蕃大军不得前进。 至此,吐蕃军彻底丢失了侵攻河陇地区的前进基地,唐朝拓地千余里,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从此游弈自如。 屡战屡败之下,赤德祖赞被迫自称外甥,再次向唐朝卑词请和:「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公元733年,两国再次会盟于赤岭,并约定于甘松岭及赤岭两处互市。当然,这亦只是一次短暂休战。 公元736年,吐蕃军不顾唐朝勒令罢兵的命令,攻破小勃律国。两国战事再起。 公元737年,唐将崔希逸率军于青海大破吐蕃军于青海之上,杀伤斩获甚众。 公元738年,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以王忠嗣为先锋将,攻占吐蕃新城,又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当吐蕃军三万反攻时,王忠嗣单骑杀入敌阵,斩杀数百人,其部属所向辟易,吐蕃军大溃,慌乱中自相践踏。杜希望从侧翼纵兵强袭,再获一场大胜。 公元741年,由于时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不思防务,致使吐蕃军重新攻占石堡城。 公元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大破吐蕃青海道军三万余人,斩首五千级。赤德祖赞之子琅支都也被唐将王难得阵斩。河西节度使王倕击破吐蕃渔海、游弈诸军。 公元743年,皇甫惟明率军出西平,行千余里,攻破吐蕃洪济城。 公元746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在青海、积石一带与吐蕃连续会战,皆获大胜,斩杀其两名王子,歼敌数万,更攻灭降伏吐蕃已久的吐谷浑国,虏其所有部众而归。 公元747年,唐将哥舒翰于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此战哥舒翰持半截枪摧锋陷阵,所向披靡。之后,哥舒翰又在积石军之战,设下伏兵,内外夹击,全歼五千吐蕃骑兵,令其匹马不得还。 唐朝西平郡王:哥舒翰 时人有诗云: 唐将高仙芝率一万唐军攀越帕米尔高原,远征臣服吐蕃已十余年的小勃律国。唐军陌刀手在猛将李嗣业率领下,先克连云堡,歼灭据险而守的吐蕃军九千人,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接着,又乘胜攻上娑勒城,将十万吐蕃守军杀得大败。吐蕃士兵仓促逃跑,掉下悬崖摔死,或溺死于娑勒川者无数。 唐朝密云郡公:高仙芝 高仙芝继续进军,攻灭小勃律国,将小勃律王及其妻吐蕃公主尽数俘虏。唐军声威再振于西域各附属国。 公元748年,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青海湖中龙驹岛上修筑应龙城,吐蕃军从此远遁,不复接近青海湖。 公元749年,哥舒翰统帅六万三千唐军,在付出死伤数万人的惨重代价后,终于让唐朝再次攻占石堡城,吐蕃军以举国之力死守,同样死伤惨重,最后城内守军仅仅剩下四百人。 公元753年,哥舒翰率军再次大败吐蕃,攻拔其洪济、大莫门等城,收复河湟九曲之地,新设洮阳、浇河二郡。 同年,唐将封常清也率军攻破附庸吐蕃的大勃律国,受降而还。 唐朝北庭都护使:封常清 此时,唐朝经历数十年战争,不但将两国国界推进到青海湖与黄河河曲以西,更终于解除了吐蕃长期对河西、陇右地区的侵扰。昔日兵火连绵的陇右,竟成富庶堪比江南之所。 大唐国势威加海内,涤荡八荒。周边的回纥、渤海、契丹、奚、新罗、日本等藩国和部族皆臣服大唐,不敢二心,正如当时大诗人王维所言: 而和唐朝争霸百年的吐蕃,也明显露出颓势,不但丢失了许多臣属藩国和部族,更被唐朝同时夺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和东北部的战略制高点,居高临下的高原地形优势也不复存,眼看就要被东西合围夹击,走向覆亡。 公元755年,努力强化集权,改革内政,却屡战屡败,丢失大半个青海的赤德祖赞,在位五十一年后,被他自己任命的两名政务大臣弑杀。 然而,眼看唐朝即将要把东亚大陆最后一个不肯臣服自己的政权灭亡,取得这场对吐蕃百年战争的全面胜利,却在同一年祸起萧墙,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人员兵力损失极惨重的“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卷烟尘,惊动的不止是霓裳羽衣曲,也令几有亡国之危的吐蕃帝国,得以绝处逢生,更步入自己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