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嫂比母

智万生 4868642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老嫂比母 </i></b></p><p class="ql-block"><b> ——写在大嫂去世十周年</b></p><p class="ql-block"><b> 作 者 智万生</b></p><p class="ql-block"><b> 编 辑 智喜国</b></p><p class="ql-block"><b> 美篇 制作 智万生</b></p> <p class="ql-block">  大嫂刘翻传(1925.一2009.9.16) 十年前的今天,大嫂走了。这让我始料不及。就在十天前,我和老伴焦吉珍刚从集宁回来,与大嫂告别时。大嫂还对我俩说:“等明年你俩再回来看我“。想不到这竟是嫂子永别的一句话。 </p><p class="ql-block"> 人在世上,最疼爱你的女人有两个,一是含辛茹苦哺养你成人的母亲,另一个就是与你同甘共苦相儒以沫的妻子。幸运的是我还有一个如母亲一样的老嫂。 </p> <h3>这是大嫂临终前与大哥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  嫂子比我大18岁,我出生不久,她的大儿子也哇哇落地。那时,我又瘦又小、骨瘦如柴、谁都不信我会成人,嫂子的乳汁哺育我。</p><p class="ql-block"> 儿时,我叫嫂子丫姐,参加工作以后才改口叫嫂子。小时候,我很不讨人喜欢,嫂子做饭,我非要坐在面盆里玩,结果便在了面盆里。嫂子不嫌不弃,洗净了又用。</p><p class="ql-block"> 我七岁时、得了一次伤寒,三、四天没有进食母亲哭哭啼啼、没有主意。当时,嫂子与母亲不在一起住。她知道后,就用被子返复给我发汗降温,现在叫“物理降温”。终于把我从死神手里被抢救回来。</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九年我参加工作,嫂子叮嘱我:”进了公家门就不是孩子啦,不论做什么都要勤快,不能怕苦怕累、有苦才会有甜”。嫂子虽然大字不识,但她淳扑的教诲,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我学人,做人的品行,让我受益一生。</p> <p class="ql-block">  嫂子出生在山西忻州忻府区董村镇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刘元厚,在走西口的年代,就到口外学酿酒手艺。在包头达茂旗合教堂开了 “优酒坊” 由于诚信经营、在蒙、汉人中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嫂子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她排行老小是全家的珍爱。嫂子从小聪明伶俐,记性超常,端庄娴淑,温柔贤惠,特别是针线活样样精通,是村里百里挑一出了名的大家闺秀。</p> <p class="ql-block">  嫂子与大哥是包办婚姻,两家门当户对。大哥帅气,英俊,又是私熟学堂拨尖的好学生。在人们的心中,她俩的姻缘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让婆家,娘家和村里的人羡慕不己。</p> <p class="ql-block"> 大嫂婚后不久,母亲出了囗外与父亲团聚,嫂子接替了母亲伺侯爷爷一大家十多口人繁重的家务。直到一九四八年才离开祖籍。她六年如一曰,精心伺奉爷爷奶奶一家人。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那个年代,穿的衣服和鞋都是自家做。平时,大嫂只要有功夫就忙于爷爷、公公、婆婆、丈夫、小叔子的单衣、棉衣和鞋针活。爷爷在世时,经常夸嫂子做的针线活。爷爷说:“他有五个儿媳,谁也不如孙媳妇衣服做的合身,鞋做的合脚,穿起来舒服”。</p> <p class="ql-block">  大嫂嫁到智家,六十九年如一日与大哥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在家境屡遭不幸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她瘦小柔弱的身枢,顶天立地撑起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大嫂从老家回到集宁。那时,父亲去世两年,留下一个支离被碎,经济上不堪负重的家。全家六口人,上有身残的母亲,下有一双儿女和我,全靠大哥摆烟摊维持生活。那时,集宁土匪盗贼如毛。先是土匪把一家赖以生存的烟屋砸了,刚从张家口刚进回的香烟被抡却一空。不久,家里进了贼,偷走家里值钱衣、物。全家连温饱都难以维继。为了生计,大嫂只好向包头永合成巷家境较好的姐姐借钱,帮助丈夫拴马车,跑运输。眼看生活有了盼头,没几天骡子又死了。真是房漏遇上连阴雨、船慢遇上顶头风。面对災祸,大嫂只身到被服厂打工,下班后还要带回20个制作帽子的原料,(给苏联出口,缝制一个帽子0.1元)大嫂和婆婆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一直干到快天亮,才能做好20个帽子。大嫂以超负荷的劳作使全家渡过难关。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春,由于大哥所谓的“一般历史问题”,被单位下放到包头羊场卜子村务农。大哥常年在白云铁矿给生产队赶车搞运输。大嫂一个人打里照外,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参加生产队各种农活。特别是麦收季节,烈日炎炎,大嫂汗流浃背双膝跪在地上,拨四垅麦子,眼望看不到地头的麦子,让人心急如焚。(内蒙地广人稀,有的麦田垅行一,二里长)。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心痛。就是这样,冬去春来,一年年,大嫂在农村渡过了二十个春秋。</p> <p>这是一九六二年被下放到农村嫂子、大哥与两侄儿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落实政策,一家人回到集宁,面临着许多困难。没有房子,为了营造自已的安乐窝大嫂和泥脱坯,捡砖头。一个人站在一米多高的架板上砌砖垒墙,一干就是几个月。可以说大嫂这一生,受了常人没有的罪,吃了常人没有的苦。</p><p class="ql-block"> 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革息息相关。大嫂在那个时代,遭遇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她不屈不挠,力挽狂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全家走出困境。好日子来了,大嫂切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的是家庭难得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八二年给大哥落实政策后,一家人在集宁照的全家福。</p> <h3>这是大嫂回集宁后与他儿子(媳)女儿(婿)孙子孙女合影照</h3> <p class="ql-block">这是二00一年弟媳(我老伴)去探望大嫂在她屋前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嫂子有病后,嫂子侄儿,侄媳从包头来探望媳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和老伴和桂林二哥,他二婚老伴相约</span>去集宁探视大嫂的照片,照片中还有张家口叔伯姐姐及集宁,呼市侄儿(媳)侄女合影照。</p> <h3>这是二00二年春节大哥和他呼市儿子,孙女,桂林二哥和他儿子,集宁姑舅姐与我一家在石家庄合影。</h3> <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 以孝为先,尊老爱幼,传承美德&nbsp;&nbsp;&nbsp;&nbsp;</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嫂十七岁嫁到智家,从母亲手中,接过伺候爷爷的接力棒。在老家与爷爷一起生活了六年,她起早贪黑,烧火做饭,端茶敬水,深得爷爷喜爱。那时,爷爷家还有一个四,五岁的遗孤,叔哥智万福(二叔长子)也得到大嫂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万福哥到了谈婚的年令,大嫂又为他张罗对象,亲手粉刷、打扫、布置婚房,办了婚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嫂去世后的祭奠仪式上,万福哥趴在灵前痛哭流涕,就像大嫂的亲生儿女一样哭灵行孝,让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嫂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婆媳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伴过咀。家里一些大事总要先听听婆婆的意见。就连每天用餐盛的第一碗饭、总要先递给婆婆 。</p> <p class="ql-block"><b>  二、坦然无怨 坚强面对 生死离别</b></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〇年,我七岁,大嫂儿子文林六岁,女儿林凤刚满六个月。尽管家里穷的叮叮当响,但是因为有我们三个孩子,却充满了温馨,欢乐。但不到半年天降无妄之灾,大嫂儿子病故,女儿感冒,打盘尼西林过敏身亡。这给大嫂一生带来难以泯灭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十九岁的大女儿银兰在固阳医院分娩时难产,孩子保住了,但女儿大出血身亡。嫂子大女儿从小聪明伶利,乖巧懂事,孝敬爸妈、奶奶、姥姥,关爰兄弟姊妹。到了上学的年令,为了让两个弟弟上学,她主动弃学,成为家里主要劳动力。银兰走后,一家人哭天抹泪。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心头肉”。最悲痛的莫过于大嫂。但是,她把悲伤深深埋藏在心里,一边安慰家人节哀,一边立给全家立下规矩,天大的困难,一家人也要同心协力,把银兰留下的遗孤抚养成人。嫂子在对待、处理亲人生死离别上,让家人,亲朋,邻里们佩服不己。</p> <p class="ql-block"><b>  三、吃亏是福 助人为乐 善行善念 </b></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以后,就知道嫂子家经常人来人往,对待来客,嫂子总是笑脸相迎,那时,粮食凭粮本定量供给。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于客人嫂子宁肯自己挨锇,就是玉米面、莜面糊糊也要量力让客人吃好。家里一间半土坯房,来了客人住不下,嫂子就给带上被,褥,送到马车店,(相当于现在的旅店)让客人有安身休息之处。 有一次老家恩成哥,(婆婆侄儿)来集宁,安排在车马店,住了几天就不辞而别,还卷走了皮褥子、皮盖窝。嫂子知道后,怕婆婆生气,自已大包大揽、揽在自己身上,对婆婆说:“表弟没有路费,又难于启齿借钱,是我做主,让他变卖了咱家皮被褥,让他买了回家车票”。 </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不管口里(忻州)口外(集宁周边旗,县)的亲人,到了集宁都得留宿中转。嫂子家就成了南来北往亲人的客店。有时,就就问母亲,嫂子家为什么有那么多客人?妈妈说:“因为你嫂子心善,是个热心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乡下亲人生活挺苦,没有人拉扯,找点挣饯的营生很难。但是,只要有人求上来,嫂子都会倾力相帮,如玫瑰营万录嫂,到市服装厂做帽子,手工针线活。帮老家弟弟刘有根,到马车社揽活,跑运输挣钱。并让他们吃住在家里。 </p><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未,桂林二哥和我相继从机关离,退休。每隔一,二年我俩都要相约相伴回集宁探望哥哥、嫂子。在集宁一住,就是一,两个月。集宁周边旗、县,呼市、包头、张家口叔伯和姑表亲知道后,也都会在嫂子家大聚会。有时每天多则三,四十人,少则十几人,在食宿安排上大哥,嫂子竭尽全力,周到热情,总是为亲人们安顿的井井有条。住宿就近住在侄儿,侄女家里。每天一日三餐由侄女,侄媳变着花样,为亲人做内蒙特色,可口的饭菜。酒足饭饱茶前饭后,亲人们有的谈家事,叙亲情,讲述改革开放给各家带来的幸福生活。有的打麻将,下象棋,玩朴克。大嫂家成了亲人聚会的俱乐部。部队的侄儿柱高,还找了中巴,陪伴亲人们,到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许多景点观光旅游。骨肉亲情的相聚,让兄弟姊妹们渡过了有生以来,最温馨,最幸福,最美好,最留恋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b>  四、知恩图报,常怀一颗感恩心。 </b></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我刚从农村回到嫂子家,有一天嫂子做饭面不夠了,让我去邻居家黄贵嫂子家借一碗面。可是,还面时本来是平平一碗,嫂子还了满满的冒了尖的一碗。我问嫂子为什么?嫂子说:“这是人情世理,做人本份”。并告诉我为人处事,不论是亲戚、邻里、朋友,只要帮了咱,就不要忘记。</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在大哥家长大,参加工作以后,特别是妈妈去世后,把嫂子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尽孝。来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我和老伴在大嫂在农村,以及大哥回城下岗后三、四十年如一日,每年在经济上都会尽力给嫂子资助。</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我把侄儿智柱高从农村转学到察右中旗读高中,吃住在家里,读完高中,八二年我和老伴又把他送到部队,由于他个人努力从一名战土晋升到付师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零年落实政策,大哥在集跑了三年,也未落实。为了尽快把大哥的错案得到平反。我查文件,写诉状,跑市(集宁)到盟(行署)找有关部门领导。终于由乌盟落实政策领导小组主任亲自出面,为大哥落实了政策,这本来是当弟弟的责任,义务。也是对嫂子养育之恩的回报。但是嫂子切念念不忘。每次我回集宁陪嫂子到老邻居家串门,她都要向邻居说:我这小叔子比儿女都强。直到大嫂离世,前十多天,还对我说: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嫂子补报对你的亏欠。</p> <p class="ql-block"><b>  五、 治家有方 和谐温馨 大度宽容 </b></p><p class="ql-block"> 每个好家庭都与女人息息相关,男人许多事情都靠女人的理解、宽容、女人就是家庭的润滑剂。 </p><p class="ql-block"> 大嫂嫁到智家六十九年,大嫂在夫妻间,婆媳间,儿女之间,叔嫂间都源于大嫂治家有方,才使我们有一个和谐、温馨、幸福的大家庭。比如他们夫妻之间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少语懦懦弱弱只管挣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一个健谈,心直口快,爱磨叨。但是,他俩一辈子没有伴过嘴吵过架,六十九年如一日,同甘共苦,相懦以沫,恩恩爱爱。大哥深感一生对大嫂亏欠太多,在大嫂患病的九年中,精心伺候,每天早晨都会烧一壶开水给大嫂洗头,使八十多岁的嫂子一头白发,变成黑发。他们夫妻一生的爱情。让很多人羡慕,也成为智衙家族的典范,同时,对晚辈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写于寒衣节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