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之后,他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 由于,晋武帝在立嗣上的失误,晋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重大叛乱——八王之乱。此次叛乱整整持续了十六年,即使后来叛乱被平定,但是,经此一难的晋国也是元气大伤,再难遏制住周边国家的发展壮大。一时间,诸多少数民族接连在中原宝地登基称帝,肆无忌惮地挑战着晋国的霸权。 与此同时,晋国内部的军阀们也与司马氏一族离心离德,想要趁此机会割据一方,慢慢脱离晋王朝的统治。各个势力齐头并进,晋国只能装聋作哑,将精力都放在江南一带。相对于其它地区,晋国在江南一带的统治还算稳固。在名士王导、王敦等王氏家族的拥护下,琅琊王司马睿登上了皇位,是为晋元帝。 虽然,东晋人才济济,但是,司马皇族的势力在叛乱后,已所剩无几了。晋元帝司马睿虽然坐稳了江南这半壁江山,但是,他心中明白,自己在江南没有什么声望,若想服众,就必须重用王氏家族。于是,晋元帝摆出了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不仅任王导为丞相,还在登基大典上隆重地邀请他同升御座。 当时,朝野上下皆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正是这种臣强君弱局势的真实写照。晋元帝以王导为文臣之首,以王敦为武将之首,让其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并且,想要通过王氏家族来稳固政权。王敦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可以说,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关于王敦,有一则小故事,话说,王敦与公主成亲不久,在公主府中如厕,看到漆箱里盛着很多干枣。他以为是厕所里摆设的果品,便顺手拿起来吃,竟将干枣全部吃光。其实这些干枣是用来塞鼻孔,防臭味的。等王敦出来后,又有婢女端来金澡盘、琉璃碗,里面分别盛着水与澡豆,让他净手。 但是,他却以为这是干粮,于是,便将澡豆倒进水里喝掉了。看到这里,婢女们全都掩口而笑,以至于,后世以“澡豆为饭”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的窘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王敦这个人确实是一个“粗人”。但是,“粗人”往往也有其“心细”的一面。 刚开始的时候,晋元帝确实如愿以偿地坐稳了皇位。但是,王敦在军中威风惯了之后,便开始藐视起司马氏来。 晋元帝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决定扶持王氏家族的敌对力量,以此,来实现政治上的牵制。不料,敏感的王敦意识到晋元帝有收权的想法后,当机立断地先发制人。永昌元年(332年),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武昌,没过多久便攻入京城,生擒了晋元帝。 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已久,朝臣们见到王敦无不唯唯诺诺,没有一个人敢出言反对。晋元帝削权不成反被软禁,不到一年便在悲愤中驾崩了。王敦虽然敢囚禁当朝皇帝,但是,他知道万不可贸然称帝,以免背上篡逆的千古恶名。为了稳定政局,他假意支持皇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新君即位后,王敦知道清算自己只是早晚的事。他不敢苛求明帝原谅自己,只想着能够继续保全王氏家族的富贵。但还没等王敦有所行动,他身上就患上了重病,没有几天可活了。弥留之际,王敦唤来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对身后事的安排和盘托出: “我深思熟虑后,有上中下三策来应对当今的状况。上策是解散我的军队,让王氏家族坚定地拥护司马皇族,并积极地入朝为官;中策是你们率军退守武昌,保存实力。朝廷见我们势大,必不敢诛杀我族。你们在武昌对朝廷表面遵从,进贡如常,朝廷必能保我族人富贵;下策就是现在谋反,另立朝廷。” 王敦不愧是东晋首屈一指的名士,晋明帝即位后,他已将政局看的明明白白,这就是他“心细”的一面。话说,司马氏在风雨飘摇中开创东晋,即使与王氏家族有说不清的恩怨,也只能继续依仗他们来坐稳江山。如果,此时将兵权解散,给司马氏以足够的尊重,那么,就能让两大家族携手共进。 况且,司马家族虽然不复往日的荣光,但是,皇族之名仍是当之无愧。谁要在此时明目张胆地改朝换代,势必要成为众矢之的。王氏家族的一家独大已经引起了其他势力的极度不满,大有联合在一起针对王氏的架势。更令王敦担忧的是,王氏家族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这其中,宰相王导就一直反对王敦的军事行动,为此,王敦还屠杀了不少自己的族人。因此,从大局来看,王敦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可惜的是,王敦的部下鼠目寸光,根本无法遏制住对皇权的渴望。王敦死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向晋王朝发动战争。 王敦所料不错,战争一开始,各方势力便打着平叛的旗号来共同围剿王敦的军队。而文臣中德高望重的王导,在战争之初便毅然同王敦军队划清了界限。没过多久,王敦的军队便被击溃。晋明帝见叛军大势已去,于是,便开始了对王敦一脉的清算。最终,王敦的后人全部被杀,王敦一脉从此绝迹。 晋明帝对王敦的仇恨压抑已久,在杀光了王敦的家人后,他甚至还把王敦从棺材中拉出来,让尸体跪在大街上谢罪。可叹王敦精心谋划了身后之事,却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他英雄一世,不料却被部下狠狠地坑了一手。早知如此,王敦还不如强制令部下按上策行事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