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零差评国产片,看完我沉默了

其乐蓉蓉

整点电影 你有128个好友已关注 问一个问题: 你想家吗? 估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斜着眼又走心地回答:嗯! 那,你想家里的什么? 陪着家人聊聊天,约着老友叙叙旧,想暂时摆脱掉工作的压力,在那张充满安全感的床上睡到天荒地老……或许,更多人的想念还来源于它—— 美食。 小时候,总想去尝尝外面的美味,垂涎三尺。 长大后,忘不了的是奶奶的味道,魂牵梦绕。 它让每个在他乡生活的游子日思夜想。 这是家的味道。 《奶奶最懂得》 这部国产美食纪录片,一共八集,由中国最会吃的男人陈晓卿真诚推荐。 豆瓣8.7,没一个人打差评。 故事很简单,一个来自英国的男人大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吃到最好的美食。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走访了国内八个地区,探访了16位老奶奶,找寻到18道传统民族美食。 每一道食物都有一份独特的味道,它叫做—— 奶奶的回忆。 《长寿面》 第一位是陈奶奶,今年65岁。 她的拿手美食是长寿面——它代表着的是温暖,和传承。 陈奶奶家住在浙江金华市北边一百公里外的一个小村落,叫潘周家。 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是做长寿面的,还有传言说他们能把两斤面粉拉出两百多米长的面条。 长寿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美食。 大米刚找到陈奶奶时,她还在忙碌的做着面条,她的白发已经隐藏不住,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身体倒是硬朗的很。 奶奶很温柔,在教大米做长寿面时,怕他辛苦还专程给他拿了个小板凳。 说起话的时候,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 做面条的过程复杂繁琐,且全部都要人工完成。 和面时要调好比例,一斤面粉半两咸盐,而后面团成型后要反复捶打,让其保持韧性,再将面条均匀切成条状,揉搓成圆形之后再进行抻面。 紧接着,还要晾晒,将每一根细细的面都完美的分开,这道程序可能就要做两三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陈奶奶却是不厌其烦的做了50多年。 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做出来的面条,才能保持劲道好吃。 饿的时候,做一个蛋饼,煮三分钟面,再烫几页青菜就可以吃了。 我们都常常吃面条。 在城市里想吃面的时候,会叫份外卖,或者泡个方便面三分钟。 没有灵魂,只是温饱。 但,在这里不是,每一根面条都是奶奶的爱。它简单清淡朴实无华,却包含着浓浓地暖意。 一根长长的面条,衔接的一方是传承,另一方则是家的温暖。 这种美味,是幸福的味道。 《米粿》 汪奶奶这次做得是米粿。 这象征的是农家人的坚强,和善意。 大米是在木梨硔的竹林里偶遇的汪奶奶,这里处于安徽黄山溪口镇,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三面环山,村里只有52户人家。 见到汪奶奶时,她正在挖冬笋,大米自告奋勇要一起,可挖了一会儿就累得直不起腰。 奶奶很健谈,聊的过程中还答应了大米带他回家里吃饭。 对于远方而来的客人,汪奶奶选择做米粿来招待大米。 这种美味也不是常能吃到的,汪奶奶说,平时只有过年和清明才吃的着。 米粿在和面团时,需要提前将艾叶煮出汁来染色,那一丝丝的苦味,也是生活的苦。 可奶奶还是笑着说: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嘛。 汪奶奶从十岁开始就做饭了,照顾弟弟妹妹,早早准备晚饭,奶奶还非常自谦,一直强调这农家菜和城里的菜肯定比不了啊。 可在大米看来,这才是弥足珍贵。 米粿的制作需要准备很多馅料,要比我们在城市中所见的多种多样的饺子还丰富,其中有雪菜,腌肉,冬笋,萝卜,雪菜,豆腐等等,都是当地的食材,干净又新鲜。 仅仅是刚炒好的馅料就已经香气四溢。 而包米粿,还有一关键程序——磨米粉。 磨米的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要一粒一粒磨,才能更细腻。 揉面饼也是个技术活,太厚太软都不行,这靠的是多年来的经验。 将馅料放入面饼中,米粿就包好了,可以在炭火上烤,油煎,也可以直接蒸熟。 饭后,汪奶奶还和节目组聊起了自己的经历。 她是个苦女人,男人的活也要干,因为老伴之前摔落在地中风不能自理,奶奶一直很自责。 她也是个好女人,这些年来一直都没休息过,忙完外面忙家里,对老伴不离不弃,虽然生活苦,却知足常乐。 《臭鳜鱼》 洪奶奶,73岁。 她家的门口就弥漫着一股“臭”味。 这在城市中几乎闻不到的家乡味,包含着最暖心的爱。 洪奶奶住在远离城市的山区里,因为交通不便利,这里在100年前就诞生了本地特有的鳜鱼腌制方法。 腌过之后的鱼反而鲜嫩而有弹性。 洪奶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精通这种制作方法的人,她毫无保留的将这种方法教给了大米。 方法其实很简单,用干辣椒、八角、大蒜、姜和大量的盐覆盖鱼的表面就好了。 但,这也只是方法之一。 想做出美味,还需要一份“爱”。 汪奶奶白天会在女儿的婆家,到了晚上就会去村的另一头,回自己的家。 在大米和她聊得开心,说这样也好热闹的时候,汪奶奶非常坦然地说出了一句心酸的话: 她没有老公呗 去世了呗 汪奶奶的女婿在去年六月时,意外去世了,奶奶心疼女儿一个人,就每天来照顾她,让她别那么辛苦。 说着说着,奶奶就低下了头,声音开始有些哽咽了。 奶奶带着大米看着女婿的照片,流下了泪。 逝去的人早已逝去,活着的人需要的就是记在心里。 年纪大了,会看淡生死。 汪奶奶看着大米也替她伤心,一转口,就再提到了鳜鱼的身上,也再次露出了笑容。 生活有时候真的是不公平的。 但,我们还是要相信,一切都会好。 做臭鳜鱼所有的佐料都是奶奶亲手做的,可她还是坚持的说,我不会做菜,做不好。 紧接着,看到大米吃了之后直说好吃,奶奶笑的很开心。 大米在临走之前,还和奶奶互相嘱咐着。 他看到奶奶家里的楼梯上下没有扶手,就和奶奶说一定要安上;奶奶满口答应,又说摸墙下来也可以;但大米说这样不行,奶奶笑着说记住了。 离开前,大米还和奶奶拥抱一下,奶奶一直说舍不得,还叮嘱着路上要小心,开车要注意。 一来一回,就像是我们和家中的奶奶一般唠唠叨叨,展现的却是亲情。 这种质朴又真诚的爱,真的很温暖。 每个人都有奶奶。 在中国传统习惯中,都是老人带孩子,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都是奶奶带大的,这也就契合了那句俗语: 隔辈亲。 这是祖辈和孙辈之间的亲情。 老人是最疼孩子的,总是变着法的给孩子做好吃的。 那时候的快乐总是特别简单。 那时候的美味总是难以忘怀。 《奶奶最懂得》最特别的,是那种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少见的“温情时刻”。 听着奶奶讲着故事,品味着奶奶做的美食。 舒服,温馨。 但,又不仅如此。 片中的每一集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大米给奶奶做菜回馈。 同样的就地取材,用西方的烹饪方法做一道中西合璧的美味给奶奶品尝。 比如,煮一碗面。 用着奶奶辛苦做出来的面,搭配着当地的食材,以及他自己带来的西方佐料,做一道法式潘周家鸭丝汤面。 大米顶着小雨端着面给奶奶拿去时,奶奶紧忙放下了正在打牌的手,到了一边去吃。 奶奶大口吃着面,一直忍不住的笑着,口中不断地说“儿子都没有这么好”。 再比如,熬一锅汤。 洪奶奶提到了家里的伤心事,虽然被她迅速掩盖了,可大米还是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食物是有疗养作用的,所以大米想着给奶奶做一份汤,让她有个好心情。 把臭鳜鱼的刺都处理掉,加凤尾鱼,加土豆菜花橄榄等等,放入锅内炖着,一道木梨硔葡萄牙臭鳜鱼汤就完成了。 奶奶和大米聊着这里面的食物都是什么,橄榄有点酸,有点辣,奶奶大口大口的吃着,开怀的笑着。 奶奶还和大米约着下次再来,说女儿做饭特别好吃。 离别之际,还在说着,“你这么好,我舍不得你啊!” 你看啊。 在我们不断地怀念记忆的味道时,她们也在无比的留恋陪伴的幸福。 有时候只需要一碗面,一道菜,就足以让她们敞开心扉,绽放笑容。 看过这里,相信你也懂了。 这部片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两个字—— 唤醒。 唤醒那些记忆里的味道; 唤醒城市人对家的记忆; 唤醒那美食背后的亲情。 这不就是生活最原本的样子吗。 没有城市中的高墙,也就挡不住美食的香味,更挡不住什么事都最懂得的奶奶,挡不住她们的智慧与情感的表达。 什么都挡不住了,爱也就挡不住了。 想想我们的奶奶,每到假期,你只要一开门就能闻到厨房里四溢的香气,奶奶端着菜就走出来了。 这部纪录片只看一眼,就让人深深地喜欢,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的柔软。 它就是在告诉我们—— 或许下次回家时,也可以多抽出点时间来陪陪她们,哪怕只用三分钟下一碗面呢。 奶奶的笑容,真的很幸福。 这里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