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11日,出行的第14天。也是我们在福建活动的最后一天。到福建不看土楼就算不完美。</h3><div> 从厦门折返,先后游览了洪坑土楼、冠豸山两个景区。</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土楼分为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楼、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曲尺形楼、三合院式楼、走马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后向悬空,以柱支撑)、圆楼、前圆后方形楼、前方后圆形楼、半月形楼、椭圆楼等3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方形楼、府第式方楼、一字形楼、圆楼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永定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现有土楼23000多座,占福建土楼70%以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永定占了"三群两楼"。全县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我们浏览是洪坑土楼。</p><p> 洪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它们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洪坑村土楼为林氏民居,现有建于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至现代的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为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font></h3> <p> 振成楼,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里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字。</p><p> 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曾与雍和宫、长城并列展出。引人瞩目,轰动一时。</p><p><br></p> <p>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 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p><p> 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p><p><br></p> <h3><font color="#010101">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粗略地、选择性游览。在匆忙中结束洪坑土楼的行程。</font></h3> <h3> 地处福建西部的连城县的冠豸山不连岗以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方圆四十里,它于1986年被评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h3> <h3> 冠豸山风景区属丹霞地貌,山水相连风秀丽。</h3><h3> 在购买门票时,出现点不快之事,一气之下,我放弃了进入景色。在周边闲逛一番。去了连城县的博物馆,在路边随手拍几张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