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1月9日,按照原先约定,今天我们回老家摘柿子。父亲在世时,这个季节,我和弟弟妹妹们会相约回到老家。2018年10月,父亲去世,11月柿子熟了,我和两个妹妹一同回到老家。今年,两个妹妹出门打工,忙的顾不上。就约了甘南六人团回老家。一来摘柿子,二来体验生活。</p><p> 这是白石岩洞口,穿过去再下下图同等高的山坡就到了白石岩村。上世纪70八十年代,父亲曾经在白石岩当老师4年多时间,我参加工作之后,开着偏三轮摩托经常走这条路。不过修油路,扩洞是近几年的事,以前都是土路,洞也曲里拐弯且路面高低不平。现在政策好,路确实好走了。</p> <p> 听说黄牛蹄收费站老堵车,也计划体验一下白石岩山路,就沿着中五井——前排行——白石岩——南耽车——北耽车——终点赤壁。</p><p> 这条盘山路曾经是土路,还很窄,近几年才得以修缮。感谢党的好政策。</p> 白石岩村移民小区。比起原先的窑洞来或者陈旧老房子来,百姓们确实享福了。旁边几处院落的风格还很有旅游的色彩。看来振兴乡村,旅游率先这条路还是要走的。 过白石岩村之后,继续下坡。原先的乱石路变成水泥路。曲径通幽,远离城市喧闹,山内鸟儿鸣叫,却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三叉路口,往右通往南峧村、双射泉村。都是幽静好去处。 南耽车跨浊漳河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过河要用木船,后来有了拦河大坝,但车辆无法通过,去年,2018年,这个大桥顺利通车。 赤壁老家。无人居住的故乡门前的小道上飘满了落叶。 门口的落叶没人打扫,堂哥、弟弟都外出打工了。只有门口这棵树在坚定地守卫着这个院落,给冬天的故乡带来一些的起色。 先体验生活,大家一定要吃柴禾做的饭。白色的铝锅烟熏火燎已经变成黑的了,这不影响大家的兴趣,反而觉得这就是对的,这就是最原始的,做出来的饭菜也是最香的。 大家饶有兴致在忙碌。 晃面。 出锅 南瓜拉面,小时候经常吃,现在还是喜欢。 摘柿子也就几个动作,上树摘。 打 擞 先吃个软柿子。 路很难走,但挡不住欲望的脚步 满地的柿子。今年的柿子不怎么样,我家共有6颗柿子树,其中有三颗没有挂果。 <p> 柿子树也没有以前吃香了,失宠了。小时候,我们小孩子们每天放学后的任务就是去摘软柿子,记忆中,几个红艳艳的软柿子在满树青色中特别诱人。软柿子就玉米面疙瘩是最好吃的饭,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玉米面疙瘩没人吃了,软柿子也就不再为人们惦记。</p><p> 而且,柿子可以做柿饼,柿糠炒面,柿子给襂(柿子烤干后磨成小颗粒的东西),现在这些东西也没人稀罕了。</p><p> 春节期间,大雪飘飞的季节,在灰蒙蒙的太行山大山之间,盛开着一些红艳艳,花朵一般的东西,那就是仍挂在树上的红柿子。<br></p> 山里人摘柿子不能全摘完,总要留一些给过冬的动物们。比较起来,它们活得更为艰难。 踏上返程。临走时对柿子树说了一声谢谢。对于柿子树而言,每年才能见我们一面,往往是摘完柿子扭头就走,连一声谢谢都没有。 <p> 柿子树老了,我家身后的柿子树原来也是枝叶茂盛,青春年少的,岁月流逝,它也老了,许多枝叶都退休了,只剩下主干还表明它还活着,它的树上大概有二十来个柿子,太高,我没有摘,就留给大自然呗。</p><p> </p><p> </p><p> </p> 明年,我再去看你们——柿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