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构图水准,必懂空间透视

中国摄影报

<h3><strong>⊕ </strong>四种透视的具体内容</h3><h3><strong>⊕ </strong>图文点评</h3>“<strong></strong>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各种特殊镜头的普及使得不同空间透视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受众求新求异的审美要求也反过来促进摄影人对空间作进一步探索。德国摄影家恩斯特·韦伯认为,选择“正确的透视”是摄影构图的重要基础。常见的透视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strong>线性透视</strong>、<strong>空气透视</strong>、<strong>散点透视</strong>、<strong>多点透视</strong>。<h3> <h3><strong>冬晨</strong>  杨冠军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这是一幅典型的线性透视照片,画面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关系,摄影师采用低角度仰视视角,规避了地面的杂乱信息,广角镜头的拍摄充分利用画面容量,有利于表现线条透视效果。</h3><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人物错落有致形成透视关系,三个人物成为一个典型的三角形结构,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构图。</h3><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围墙呈斜线,有利于展示画面线条透视的纵深和空间深度。</h3><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背景中的晨雾强化了空气透视感,简化背景,提高空间深度感,增加画面氛围。</h3><h3> <h3><strong>线性透视</strong></h3><h3><strong>线性透视</strong><strong>又叫做线条透视,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手法,它的界定是“用几何方法在平面上把立体物象显示出来”。</strong>空间感的强弱与画面内景物的对比有相当大的关系:景物大小对比强烈、悬殊,线条收缩越急,则空间感越强;景物大小对比不明显,线条收缩缓和,则空间感弱。画面的线性透视主要受到拍摄方向、拍摄距离、拍摄高度、镜头焦距的影响。</h3><h3> <h3><strong>穿越时空</strong><strong>  </strong>邓成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采用仰视视角拍摄,有较好的视觉张力,画面线条汇聚成点,有较好的线条透视纵深,不足之处是画面下部较为杂乱,建议裁剪。</h3><h3> <h3><strong>金色希望</strong><strong>  </strong> 邹汝光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这张照片采用对角线构图,画面汇聚成斜线,使空间得以展现,展示线条透视纵深。运用逆光照射,使画面内各元素有鲜明的轮廓。不足之处是人物位置安排及动作较为平淡。</h3><h3><strong>空气透视</strong></h3><h3><strong>空气透视</strong><strong>主要是与大气及空气介质有关的透</strong><strong>视现象,往往利用物体在大气中的变化,创造出一种富有空间深度感的幻象。</strong><strong>影响空气透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空气介质和光线两</strong><strong>种。</strong>空气中的介质,如雨、雪、雾、尘土、水汽、烟等会使画面的空气透视感强,缺乏这些空气介质,画面的空间透视感往往较弱,但是空气中的介质也不能太多,否则空间感也会受到削弱。在实际拍摄当中,由于利用自然的天气条件变化以求得增强空气透视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可以采用人工烟雾来加强空气透视。<strong>从光线方面讲,入射角度低的光线,能够获得最佳透视效果,逆光和侧逆光是获得空气透视的基本条件。</strong>景物呈现在这种光线下,画面有了过渡层次的变化,由于逆光照射,每个物体有了鲜明的轮廓,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由于介质作用逐渐淡化。除此之外,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h3><h3> <h3><strong>策马扬鞭 </strong> 杨占军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作者运用长焦距镜头抓拍,F8的光圈保证了一定的景深清晰范围,扬起的尘土可以增强画面的虚实变化和空气透视感,对背景的处理也比较整洁,只是抓拍时机还有提高空间。</h3><h3> <h3><strong>锦绣家园</strong>  邓大俭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运用俯视角度俯瞰村落全景,烟雾可以增加空气透视感,使得影调层次丰富。但画面整体景别较大,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和关系显得杂乱随意,主体不够突出。</h3><h3> <h3><strong>“神仙”眷侣</strong>  时铁刚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这张照片的生活气息浓郁,两位老人在斜上方窗外阳光的照射下面容清晰,轮廓光为整幅照片的透视关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令空间层次拉开,突出主题,为平淡的生活瞬间增加亮点。</h3><h3><strong>散点透视</strong></h3><h3><strong>散点透视</strong><strong>常见的创作方法有叠印法和粘贴法两种。</strong>叠印法是把在各处拍到的各种景物叠印在同一画面中,叠印时并不需要考虑组合而成的画面是否符合线性透视。“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就是运用散点透视创作中国式摄影作品的。而粘贴法拍摄是有意识地对某一景物进行连接拍摄,包括全景、中景、局部等,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片断粘贴起来,创造出一个超长或超宽的画面,以容纳更多的东西。粘贴时同样不必拘泥于线性透视,只要画面看上去舒服即可。</h3><h3> <h3><strong>丹霞驿站</strong>  余全明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构图中规中矩,较为写实,将主体驿站置于画面兴趣点位置,能够较好地传达丹霞地貌及驿站环境,画面层次丰富,色调统一,意境十足。如果将驿站置于画面右侧兴趣点位置,令道路延伸更多,也许会更好。</h3><h3> <h3><strong>秋染红石崖</strong> 雷现超 摄</h3><h3><strong>点评</strong>:这幅照片以树枝作为前景,提高了画面纵深感,同时也可以对背景泛白的天空进行遮挡,美化画面。拍摄时离树枝较近,线条透视明显。</h3><h3><strong>多点透视</strong></h3><h3><strong>多点透视</strong><strong>是对线性透视的逆反,摄影人常常使用镜面反射或叠印技术,故意破坏线性透视的空间幻觉统一性,把从几个视点观察的影像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以期把复杂的美学观念带入画面。</strong>有些人在实践创作中则干脆打破了画面画框的束缚,采用三联照或四联照的形式来构图,把几个线性空间的人物、景色并置在一起,让相似性和差异性参半的几个画面相互影响,构造新的空间。</h3><h3><strong>前景是强调线性透视、空气透视的重要因素,选择较暗的前景景物,使其构成与背景当中事物的明暗、大小对比,丰富影调层次,有利于展示空间。</strong>一般情况下,较忌讳前景景物过亮,容易夺人眼目,成为妨碍视线的障碍。需要注意的是,多层景物能够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富有节奏美感和韵味,但是如果画面中只是一些比较单一的景物和物体,即使光线、角度再好,对于表现透视也是无能为力的。</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