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半年内21次去温哥华游荡?

教坛老妖1952

<h3>2019.5.14-11.7不到半年的时间,我来往于纳奈莫与温哥华21次(还不算这次从温哥华回国的半次)。</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最主要的理由是坐船不要钱(如图),除了看病不要钱,这就是我在加拿大最大的福利了!</b></p><p> 从去年开始,BC Ferries(BC省渡轮)对65岁以上的老人在每周一到周四实行免票,这样让住在“村”里的我活动的范围有了飞跃……</p><p> 其次是闲的,“好山好水好寂寞”,我这个人最热衷于“看野眼”,这样可以打发时间,让自己在加拿大有点存在感。</p><p> 第三、温哥华集聚了几十万华人,可以轻松地买到纳奈莫稀缺甚至没有的华人甚喜欢的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的还比岛上便宜——试想,岛上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运进来……</p> <h3>远处就是温哥华。</h3> <h3>  温哥华与纳奈莫各有两个码头可以来往。这是我到的最多的温哥华马蹄湾码头——因为它停靠纳奈莫的码头有公交车坐,不需要折腾孩子接送(另外一个码头没有公交车可以来往)。</h3><h3> 马蹄湾周围有美丽的风景。温哥华著名的“海天公路”就在旁边。</h3> <h3>  我喜欢这两个小时的坐船过程,再多次也不厌。我可以静静地看海,看日出日落,偶尔还可以看到鲸鱼🐳跃出海面。还可以读书读“人”……</h3> <h3>即使是夏天,仍然可以看到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h3> <h3>下雨☔️也阻挡不了我游走的脚步……</h3> <h3>  每次早上七点多离开家,经过坐船,坐巴士,坐地铁,一路颠簸过来;倒腾回去,需要11个小时。刨掉途中坐船、搭巴士和坐地铁的时间,其实真正属于我买菜、逛街、进图书馆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半小时——如果没有及时赶上码头到温哥华市区的接驳车257,那就要再等20分钟。这样留给我办事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小时了(因为我必须赶下午三点多的船回纳奈莫),所以每次船到码头,我必须急速前进(几乎是一溜小跑),按时赶上巴士——这也是一种比较奇葩的健身,它让我晚上睡觉特别香。</h3> <h3>  图片是温哥华图书馆,位于温哥华最繁华的闹市区,也是我最方便到达的地方——码头出来坐接驳巴士,四十分钟左右后到达Vancouver City Center(温哥华城市中心),这里可以换乘地铁或公交车🚌去更多的地方,相当于一个城市交通枢纽。下车走几分钟就到图书馆。<br></h3> <h3>  这里一楼有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出版的各种中文图书。凭我的纳奈莫图书证第一次需要办一下手续,以后就可以在这里借书,在纳奈莫还书。在五楼有大量的中文报纸与期刊。</h3> <h3>孩子鄙视我一去温哥华只知道去温哥华图书馆与列治文图书馆,这次带我们来到了本那比图书馆,我又多了一个去处。</h3> <h3>感觉上本那比图书馆的中文书籍比温哥华图书馆更多,而读者相对少一些,但期刊报纸不如温哥华图书馆与列治文图书馆多。</h3> <h3>  本那比丽景广场是孩子推荐的除了本那比图书馆之外又一处华人喜欢的地方,这里是华人最集中的区域,如列治文市一样,不会英语也可以畅通无阻……</h3><h3> 在Vancouver City Center即温哥华城市中心站步行几分钟,换乘地铁Expo Line线。上车站叫Granville(格兰威尔),在Metrtown(本那比铁道镇)下车,斜对面就是丽景广场。</h3> <h3>这条线大部分在陆地上行驶,可以“看野眼”。</h3> <h3>到这个站下车,就到本那比了。本那比图书馆和丽景广场就在附近,步行不超过10分钟。</h3> <h3>我的出生地在上海,它是我天经地义的故乡。</h3> <h3>我的第三故乡在广东(第二故乡在上山下乡的东北),这是广东特色。</h3> <h3>排大队来一大碗美味无比的豆腐脑(4元加币,折合人民币20元出头一点)。</h3> <h3>来点广东烧腊,纳奈莫怎么会有?!</h3> <h3>这是我们家未开发本那比之前,我来过无数次的列治文公众市场(我还带过数批华人朋友认路)——列治文市是香港人在97回归前大力发展起来的地方,这里百分之七八十是华人。很多地方把香港的名称都搬来了,如置地广场、时代坊,百家店等等。</h3> <h3>2008年年初我第一次来加拿大探亲,我的学生H就带我来过这里,他开玩笑说,你一句英语不会,在这里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搞定。11年过去了,依然如此——因为我能够听懂粤语,能够简单对话,所以还比较受礼遇。</h3> <h3>公众市场的快餐比大型超市的快餐要便宜,而且量大,所以每天就餐的人很多,连加拿大人也在此大快朵颐——他们特别喜欢中餐。看看价格,换算人民币要乘以5.3,贵吧。我们拿着国内的退休工资在这里生活,滋味自知——降格太多啦!</h3> <h3>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地方,我还常常一个人在温哥华一些景点瞎逛,哪怕来了好多次,只是想亲近感觉一下大城市。如斯坦利公园、伊丽莎白女王公园、唐人街等。</h3><h3> 这是Canada Place(加拿大广场),华人喜称“五帆酒店”。</h3> <h3>上两周在列治文等公交车时,听到这些老人家用粤语唠家常。公交车来了,其中两位并不上车——原来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每周在这里聊天解闷。</h3> <h3>回国前,两度搭他们俗称的天车去温哥华机场旁边的奥特莱斯购物。</h3> <h3>温哥华奥特莱斯。</h3> <h3>机场就在附近,感觉飞机就在头顶上飞过,我不断抬头观看。那片刻,突然想起了30多年前,我定时抱着孩子,站在长春家门口的铁路旁,看一看“三棵树(哈尔滨)——上海”的火车🚉急驶而过,心中充满了时时刻刻想调回故乡上海的奢望。</h3> <h3>“软广告”——万圣节前🎃南瓜上都有品牌的名字。</h3> <h3>温哥华也是我与国内来的大学同学和老同事聚会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3> <h3>  六年多了,对栖居加拿大生活我仍然在调整适应中。我欣赏自己的“勇敢”,能够从初来的抑郁焦虑情绪中,从常常需要安眠药入睡中慢慢走出来了……</h3><h3> 活在当下,路在脚下。</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