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不知道, 我有多爱细面条。 ··· 银丝贡面 竹林村位于,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球川镇, 是一个很闲适的小山村。 人口不多, 也没有旅游景点。 但是每年的八九月份, 总会有许多北京、上海的, “城里人”跑来。 不为度假, 只是想吃一碗, 曾经给皇家进贡的银丝细面。 银丝贡面, 是用面粉掺山茶油, 再加盐揉匀, 拉制晾干而成的纯手工面。 它的制作工序, 较一般面条复杂, 且更耗时。 竹林村的杨著华夫妇, 每天凌晨三四点, 就得起床忙碌。 往面缸里加水, 倒面粉和面。 整整两缸, 得揉一个多小时。 然后静置醒20-30分钟, 再铺开, 一刀刀切成条状。 杨著华和妻子配合, 一个人搓面, 一个人盘面; 这端放,那端收。 娴熟的动作, 默契的配合, 面条顿时如绳索, 飞舞在两人之间。 然后是上筷。 将搓好的粗面条, 缠在两根竹棍上。 一圈圈地, 不急不躁, 张弛有序。 缠好之后, 放入面箱, 醒一段时间。 之后把一根筷子, 插在面条架上, 双手拉着另一根, 向下轻拽。 手指般粗的面条, 慢慢由短变长, 形成精细均匀的丝面, 但是长而不断。 全部拉完, 就可以把面条架子, 抬出室外晾晒。 细如麻线的面条, 垂在阳光下, 似是箜篌之弦, 微风轻轻吹来, 仿佛要奏响一曲天籁。 “辛苦不过贡面匠, 半夜起来把天望。” 除了繁杂的工艺, 贡面匠人还得, 学会观察云头风向, 预测天气。 阴雨天开工, 面条容易受潮; 太阳过毒时晾晒, 面条容易干裂。 19岁开始做贡面, 至今已经做了34年的杨著华, 现在鲜少有失手的时候。 但在晾晒过程中, 也不能随意走开。 如果天气突变, 来不及收回面条, 上百斤的面粉和一天的辛苦, 就要完全白搭。 得守着面条架子, 等面条干至八九成, 盘好收起来, 新一轮的银丝贡面, 才算制作完成。 而往往这时, 太阳已经西斜。 他们夫妇的一天, 就在反复揉、搓、拉的动作中, 不知不绝过去了。 每年走量最多的时候, 他们凌晨00:30就得起床, 接连十八九个小时不得闲。 已经数不清, 为做贡面, 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 竹林村曾经几乎家家户户, 都会这门手艺, 但陆陆续续大多人都舍弃了, 宁愿去大城市打工赚钱。 “这行当收入还可以, 但是实在太辛苦。” 杨著华说,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想学的, 他儿子也不愿意接班, 估计以后要失传了。 醒面间隙, 杨著华妻子去厨房, 煮了一锅贡面。 赶来的城里人正好, 有口福享受。 山茶油、猪油、酱油、 盐、香葱、辣椒、醋, 个人根据喜好调好碗, 再浇上一勺面汤。 捞一筷晶莹剔透的面, 放进去搅拌几下, 清脆脆的香气, 直上扑鼻。 旁边放有一盆肉卤, 添了更香, 不添,就细细品面。 爽滑筋道, 回味无穷。 怪不得嘉靖皇帝一口入腹, 便再也忘不掉。 (图片来自GUYU谷雨视频,《远方的家》视频, 极微细色、休闲衢州,版权归原作者。) 艺非凡微信ID:efifan(搜索并关注我们,更多好文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