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争议颇多。 摘得金棕榈大奖的《我是布莱克》; 年纪轻轻就捧走评审团大奖的戛纳亲儿子兰兰。 都遭到吃瓜群众的非议。 但有一个人得奖,大家都乖乖闭嘴了—— 他就是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蒙吉作品少而精,却称得上是教科书典范。 这次他在戛纳获得了最佳导演。 获奖作品是—— 《毕业会考》 熟悉蒙吉的都知道,金棕榈、最佳编剧,他都已经收入囊中了。 这个最佳导演算是填补他的戛纳空白。 不过,在今年不景气的戛纳作品中,《毕业会考》相比其他作品要完善许多。 所以,有人会说,这才是该拿金棕榈的片子。 新片依然延续了导演稳健、娴熟的个人风格。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该片的剧本天衣无缝,堪称教科书级别。 男主角罗密欧·阿尔迪亚是住在小山城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名医生。 他有一个学霸女儿。 他一直有一个执念—— 女儿一到18岁,就让她出国念书。 女儿也一直按照父亲所规划的道路前进。 成绩优异的她已经拿到了两家英国大学的奖学金,即将飞出国门。 只需要再通过毕业会考就可以了。 毕业会考是指检验学生是否有通过学校课程毕业水平所进行的统一考试。 题目都是基础知识,通过了就有毕业资格。 本来对于学霸来说就是so easy 的过场,却节外生枝—— 在首场笔试的前一天,女儿在校门口遭到强奸。 情绪受到打击,这直接影响了女儿的考试发挥水平。 这对一直梦想女儿出国的父亲来说,简直晴天霹雳。 而后,他开始了托关系、找人情之路。 导演用一个毕业会考的母题,层层抽丝剥茧,剥出了一个罗马尼亚众生相。 将其容纳于127分钟的影像中,可见其功力。 蒙吉的这种功力用最直接的三个字描述就是—— 稳准狠。 我们先说稳。 整部影片是冷色调。 还是导演擅长的手持长镜头叙事。 主角们的情绪都藏在内敛密集的台词之下。 再说准。 导演由一个高考事件,牵扯出整个罗马尼亚灰暗的众生相。 层层推进。 女儿有升学压力。 升学压力导致父亲奔走,托关系,走后门。 为了托关系,父亲许诺给领导优先的移植肝脏源。 领导为续命,回馈给当医生的父亲红包。 这种稳健的准度,就达到了狠的效果。 其实当我们看这部影片时,你会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窝草,这确定不是抄袭我们天朝的素材? 升学压力、走后门、医生收红包、官场腐败、父母婚姻破裂影响孩子,这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啊。 影片完全可以直接搬到中国,毫无违和感。 这每一个都是我们的痛点。 一个中年父亲,作为91年归国的罗马尼亚中产阶级,深知这个国家的灰暗。 他将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女儿身上。 忍着分别之痛,也坚决不让女儿留下。 出国不仅是学业有成,更是在艰难世道下的无奈之举,是出路。 在这部电影中,父亲对女儿的掌控已经超越了普通家庭式的约束。 它已经上升到了对整个国家的失望。 导演蒙吉曾说—— 父亲这样的角色的确是千千万万罗马尼亚那一代人的缩影。 他们其中有坚守公平的,但最终被时代抛弃,比如女儿的母亲。 也有慢慢被磨合得圆滑,只能深夜一个人躲在树丛里痛哭的,比如父亲。 如今这个国家的这一代人,每日忙碌奔走,已经不是为了培养下一代了。 他们是努力让下一代逃离这里。 然而越是挣扎,越是困于其中。 女儿的毕业会考,是她,是父亲,是整个个国家残忍的成人仪式。 影片结尾,女儿告知父亲,自己并没有按照父亲安排的那样,在卷子上做标记来投机取巧,获得高分。 她只是哭了,监考老师让她多答了一会儿。 一瞬间,父亲多日的焦虑、奔走都成了徒劳。 但整个世界却好像明朗了一些。 整部电影格局相当工整。 但相比导演的成名之作《四月三周两天》,没有那么锋利。 却也是难得少见的佳作。 重点是,一样的素材,人家拍出了什么,我们拍出了什么。 这片子居然不是我们拍出来的,好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