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简要发展史

旭志文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方志简要发展史</b></h1><h3> 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焕发出勃勃生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春秋战国</font></b></h1><h3> 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则首见《周礼·地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东 汉</font></b></h3><h3> 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地记、郡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发展和繁荣。</h3><h3> 图经.又称四志、图记,地图及文字的总称、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如东汉《他都图经》、唐代《元和都县图志》、宋代《长安图志》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魏晋南北朝</font></b></h1><h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地记发展繁荣时期。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有耆旧传、先贤传等,以地理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有异物志、水道记、山水记(或山川记)、地记、风俗记等。多为私人撰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隋 唐</font></b></h1><h3> 隋唐时期,朝廷号令编纂图经(图志、图记),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来、山河的走向、物产、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等。</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两 宋</font></b></h1><h3> 两宋时期,多次编纂全国性总志,官修、私修志书达四百余种,方志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例形式渐趋稳固,体例基本定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元 朝</font></b></h1><h3> 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明朝明代修志事业十分兴盛,方志编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颁布修志诏谕,制定统一凡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国最早颁布的志书编纂法令。</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清 朝</font></b></h1><h3> 清代方志编修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虽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县志》),官修性质进一步明确。大批学者参与修志,如戴震、章学诚、孙星衍等,学术争鸣活跃,初具方志学学科意识;章学诚更是被梁启超视为方志学的奠基人。</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民 国</font></b></h1><h3> 民国时期,志书的体例和记述内容开始随时代演进而发生变化,方志开始向近代转型。许多著名学者亲自参与修志,方志体例与编纂方法均有所发展,名志佳志迭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新中国</font></b></h1><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工作,编纂出版大批志书、年鉴及地情书,整理了大量的历代方志,形成了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