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延安抗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简称:抗大</h3><h3>创办时间:1936年6月1日
所属地区:陕北瓦窑堡
学校类型: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
现状: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br></h3> <h3>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创办于1936年6月1日的陕北瓦窑堡,现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学员主要来源于从部队抽调的干部,并招收一些知识青年,学习政治、军事、历史、民运、统战等课程。毛泽东为该校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h3> <h3>学校历史:</h3><h3> 1938年12月,晋东南和晋察冀根据地分别成立抗大分校。1939年,总校迁往华北敌后根据地,并先后在延安、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根据地建立分校。至1945年总校和12个分校共培养20余万名革命干部。抗战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改名为军事政治大学。</h3> <h3>军事教育:</h3><h3> “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的作风;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当年,所有抗大学员都是唱着这首《抗大校歌》走进抗日军政大学校园的。如今,抗大的精神仍然在时时鼓舞和激励着人们。</h3><h3> 数十年来,抗大的教学传统仍是我国军事教育的传统,仍是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图书馆馆长敖海波说,抗大办学10年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这批干部像种子一样在各地生根发芽。1937年8月,红军改编时只有4.6万多人,到了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没有抗大培养的大批干部,就没有后来革命力量的发展。</h3><h3> 抗大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延安抗大纪念馆负责人苏雅琳介绍说,“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是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延安抗大纪念馆里的一幅画面就是对这一特色的诠释:在画面上,一队正在行军的抗大学员身背行装,为了不影响学习,每个学员的行装后还有一块小黑板,上边写着字,学员们边行军、边学习,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学会了文化知识。</h3><h3> “抗大为我国军事教育留下宝贵的财富”,西北大学马列理论教研部教授梁星亮说,从红军大学到抗大,从抗大到分校,都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大之所以能成功地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局相结合、党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也为新中国办学积累了经验。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形成的优良作风,就是在大批抗大干部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的经验也是从抗大学来的。</h3> <h3> <font color="#39b54a">学会为自己制造快乐!一个人要培养一点兴趣爱好,因为你的兴趣爱好,会是在你失意时变成雪中的炭、寒风中的荫蔽、世俗否定下的盔甲。一个人有了制造快乐的能力,那么所有的伤春悲秋,都是过去的图片;当下的风花雪月,才是最美的风景。</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