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穿越记——门头沟名山之一

Gao Ping

<h1>我们参加山后老刘户外队活动,在丰台大灰厂集合,时间尚早,在车站东侧一家饭馆买肉夹馍,这里经营牛肉肉夹馍和酱肘子肉夹馍二种,还有羊杂碎汤,顾客需要排队,人非常多。<br>大灰厂站是京原铁路上的第一个中间站,修建于1969年,旧址在社区办公室所在地。<br>何谓大灰厂?查阅《房山县志》记载:「羊圈头、后甫营、大灰厂沿山皆产灰,有青白两种,青者出白然,白者本石质,必加火烧,而后性粘细,白者固砖,青者染色」。这里注明古代此地隶属房山,其中记载的「白者」就指的是建筑用的石灰。据记载该地区烧制石灰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的历史,自元、明、清建造北京城皆由此处供应石灰。<br>我们在曹学贵大哥带领下,从双佛山陵园外侧向南进入小路,路口有几个森林看护人员,行走几公里,来到千灵山公路。</h1><h3></h3> <h1>娘娘庙位于大灰厂村东部主路北侧,始建年代不详,明朝天启年间重修,原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行宫」,俗称「娘娘庙」。此庙明天启年间重修,庙宇建筑结构严谨,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明代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娘娘庙是中国民间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北方一般供奉碧霞元君。<br>现存功德碑数个,最早的是康熙三十六年「重建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前殿山门碑」,字迹清晰可辨。</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合影</h1> <h1>我们来到千灵山怪坡,长二百米,南侧接着一个下坡,北侧接着一个上坡,明显能看出南高北低。在坡底若停下车,不拉手刹,车子竟然会向坡上滑去,而且,越接近坡顶,车速越快,到达坡顶前,车速竟可接近二十迈。</h1><h3></h3> <h1>沿着公路向西侧拐弯,北侧是山坡,外围有铁网围挡,来到一个缺口地方,大家从这里进入山区。</h1> <h1>满山遍野的红叶,有紫红色,有橘红色,有粉红色,一夜寒雨落叶纷纷,踩在地面金黄色树叶上行走,哗啦啦响,有一个格外的舒畅。</h1> <h1>树叶由紫而黄,斑斓多色,叶筋十分清晰,像一块随意涂抹的画板。</h1> <h1>紫色,红色,橘色,黄色,构成一幅初冬的早寒画卷。</h1> <h1>穿过树林,来到防火道,经过瞭望塔,顺着路向北,向西。</h1> <h1>绿色,红色,黄色,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十分绚丽。</h1><h3></h3> <h1>从观山亭一侧向北登山,铺设好的石阶弯弯曲曲,隐没在红叶之中。</h1> <h1>从观山亭向下观看红叶,让我想起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从山顶俯视千灵山南门,类似城门楼一样。</h1> <h1>我顺着小径而上,呼吸着泥土的芳香,两侧满山遍野的红叶,经过清晨露水的洗涤之后,显得格外妖艳,加之地上厚厚的落叶,天地仿佛已连为一体,有一种身临仙境般的感觉。</h1><h3></h3> <h1>一阵风吹过,带起一片叶子,那叶片便随风舞动,像小团正燃烧得旺烈的火苗,又似一只火红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h1><h3></h3> <h1>来到四面佛像,有一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当地人拦住,不让上山,我要看他的证件,他说没有,后来大家告诉他去南侧的马鞍山,他无奈放行。</h1> <h1>前面的路被树叉拦住,只能从栏杆下钻出来,顺着断崖,慢慢扶着,一点点下去,然后发现一条明显的羊肠小道通往前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借用驴友一张照片</h1> <h1>前方就是马鞍山,需要翻过几个山头才能到达顶峰,据《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马鞍山「在房山县北六十里,以形似名。上有庞涓洞」。<br>说得很明白,因山顶像马鞍一样,故名曰「马鞍山」。</h1><h3></h3> <h1>我们沿着马鞍山山脊一直向西,开始段主要是石头路,比较好走。</h1> <h1>远处的太阳能板是我们翻越的第一个至高点,一共有五个制高点,需要一路上升下降、复上升、复下降的过程。</h1> <h1>前面有一个巨石拦路,必须攀岩而上,两侧是断崖。</h1> <h1>这条路很少有人通过,路被植被覆盖,不时有岔路,需要望着前面队员的背影,辨别方向。</h1> <h1>第一个至高点,北侧就是千灵山,脚下就是深渊,没有路通往对面。</h1> <h1>继续沿着山路向前,两边有许多红叶林,落叶纷纷,穿梭在红绿之间,暖阳照在身上,格外舒畅。</h1> <h1>远际山顶呈现马鞍形状,这就是山名的来历。</h1> <h1>山路被红叶树所遮掩,弯弯曲曲,时而钻进树林,时而从断崖侧身而过,时而从乱草从中迈过。</h1> <h1>树越来越密,路越来越难走,赶紧戴上魔术巾,不时有酸枣刺划破手臂。</h1><h3></h3> <h1>有两个小伙子尾随我们进山,他们要逃票进千灵山,我告诉他们翻越到山顶有一条小路进入景区。</h1> <h1>树叉拦路,尤其带刺的树枝,划破脸或划破手臂或划破衣服,只能小心地拨开后迅速通过。</h1> <h1>前面最高峰就是我们的目标,有几次在岔路走错,发现不对,赶紧退回,站在制高点望着前方,看着队友背影,辨别方向。</h1> <h1>终于来到马鞍山最高点,有一个铁架子标志,看六只脚轨迹标注824米,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上次是参加文老师队,从南村方向登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影</h1> <h1>我看见海洋大哥和老田大哥在另一个山头,隔山咨询,明白需要从小路而过,路遇洞穴。</h1> <h1>从马鞍山到千灵山只有悬崖峭壁的一条小路,十分危险,幸好内侧有树枝可以扶着,比较安全。</h1> <h1>沿着山路弯弯曲曲绕千灵山主峰,上面是金色的弥勒佛。</h1> <h1>继续向前,我看见悬崖峭壁的小路有人在行进,看着下面万丈深渊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这条路我走过一次,心里有数。</h1> <h1>绕过主峰,来到千灵山景区内,这里是佛教圣地,据说还有庞涓洞。</h1> <h1>来到极乐洞,位于千灵山极乐峰下,为最早改造为佛洞的洞窟之一。据洞口《万古流芳》功德碑记载:最早开创者为一位外来游方僧人,但不知创始年代。到明万历时有僧人明信住此弘法。洞中央砖彻佛龛为民国时修建,内供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佛;两侧供十八罗汉;后面小洞内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内四大天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洞口上面书写「天开灵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内大树系满祈福红布条</h1> <h1>第五次登顶,看见金色的弥勒佛,弥勒佛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包容,对人的善与恶没有丝毫的成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肚量之大真是无量无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路碑,中华民国九年</h1> <h1>山下是观音洞,因洞前原有「观音庵」而得名;又名「庞涓洞」,传说是庞涓在千灵山学习武艺的居所;也称「太古化阳洞」,有浓郁的道教色彩,可能与道教有关。<br>原为天然溶洞,后经人工改造为佛教洞窟。洞口处辟为佛堂,正中供观音菩萨,观音左右分别供善财童子和龙女。洞口往里极深,相传与永定河相通,当地人称无底洞,洞内仍保留天然形态。</h1><h3></h3><h3></h3> <h1>我们出北门,顺着公路来到戒坛山(即马鞍山一部分),山麓有戒坛寺,山因寺名。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4:马鞍山「山属房山县境,然戒台属宛平,京师人但呼戒坛山」。</h1><h3></h3> <h1>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h1> <h1>出戒台寺停车场,来到右侧施工地带,这里有著名的进香古道石牌坊,阴面为明代产物,阳面为清代重修产物,摘自《门头沟文物志》:</h1><h1>「<br>牌坊位于戒台寺东500米处,是戒台寺的附属建筑,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br>牌坊坐西朝东,为汉白玉石质两柱单间一层楼仿木结构。牌坊为庑殿顶,正脊两端饰龙吻,垂脊上饰垂兽,岔脊上饰戗兽及三走兽。檐下饰平身科五踩单昂斗拱八朵,四角饰角科五踩昂斗拱,斗拱下饰莲花座。正面斗拱下间饰高浮雕的一佛四菩萨,佛为结跏趺座于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结禅定印,菩萨也均为结跏趺座于仰莲座上,双手合什。龙门坊上饰一佛二菩萨四供养菩萨,一佛二菩萨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造像均为站姿,阿弥陀佛为螺髻,身着通肩大衣,右手下垂施与愿印,左手上抬于胸前掌托莲台。观音菩萨双手执如意莲花,大势至菩萨左手平抬于胸前持一物,佛与菩萨均脚踏莲台,四供养菩萨两手提长柄香薰,两个手持佛引,边饰菩提树。造像间以云纹为衬地,一佛二菩萨均有头光。<br>」</h1><h3></h3> <h1>枋心为楷书:「祗圆真镜」四个大字。左边为修造题刻:「大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岁次己亥季春吉日造」,小额枋上图案与正面图案一样。枋柱下前后有鼓形夹柱石,斗拱及枋上图案均施彩绘。<br>柱的正面饰浮雕楷书对联,上联为「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下联为「日轮星鉴大明洪护梵王家」。</h1><h3></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仿木石结构</h1> <h1>坊心刻有「永镇皇图」四个楷书大字,左边为重修题刻:「大清光绪壬辰年(1892)秋季九月六日,弟子长白文辉重修」。<br>枋心外围联珠纹,两边各饰浮雕造像一尊,一尊为北方多闻天王,又称毗沙门天王,天王右手持戟,左手托一喇嘛式塔,身披甲;另一尊为护法神韦驮天,又称韦驮,他为南天王门下八将之一,居四大天王部下三十二将之首。围驮头戴盔,身披甲,双手合什,金刚降魔杵横架于双腕之上。<br>小额坊上雕刻二龙戏珠,两边衬饰佛八宝图案。额坊下为饰云纹雀替。两柱内侧各饰高浮雕力士造像一尊,力士头戴冠,双手叉腰,身披帛带,赤脚立于仰莲座上,均作忿怒相。背面斗拱下也间饰同正面一样的一佛四菩萨造像。<br>龙门枋上饰横三世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佛皆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阿弥陀佛施禅定印,释迦牟尼佛右手下垂作触地印,左手结定印,药师佛右手下垂作触地印,左手于胸前托药,阿难、迦叶双手合什,两边饰菩提树,其间以云纹衬地。</h1><h3></h3> <h1>枋心外围联珠纹,两边各饰金刚造像一尊,金刚头戴盔,身披甲,左手捧金刚杵。</h1> <h1>红叶漂浮在石牌楼前,岁月交替,已经数百年,人物全非,但它依旧,述说着往事。</h1> <h1>这是2013年11月24日我参加户外的照片。</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这是2013年11月24日我参加户外的照片。</h1> <h1>来到马路对面,北侧,古道石门就在里面,这是原来古道一部分,近年维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桥</h1> <h1>遥想当年,驼马铜铃,酒幌客舍,夕阳西下,古道斜影,狗吠马嘶,一派繁忙景象,即往矣,古道依旧,荒草遮目,残碑孤坟,往事不堪回首也。</h1><h3></h3> <h1>古道被落叶覆盖,铺石在香客和驴友的脚下被磨蹭的油光锃亮,旧时的香客早已无影无踪,如今变成我们驴友的登山道。</h1> <h1>来到娼妓桥,大吃一惊,现在村子消失了,四周垫高,开始修高速公路,原来人文环境完全破坏了,就像井底之蛙,越看越别扭。<br>娼妓桥,建于明朝初年,当年举行的「耍戒台赶秋坡庙会」,不仅僧侣、商贾、香客云集,娼妓们也来祈求菩萨保佑她们早日脱离苦海。然而岢罗坨三面环山,每逢雨季山洪暴发,道路无法通行,严重时大量被堵在山中的马帮还会造成疾病流行。于是京城的娼妓自发组织捐款,在必经之路上修建石桥,这个义举不仅是方便通行,更重要的是她们希望可以通过千万人的踩踏来替自己赎罪。</h1><h3></h3> <h1>2013年11月24日,我来到此地时,桥完好,附近村屋炊烟袅袅。</h1> <h1>当时的石碑,现在因施工砸毁了,而且桥身已经被土淹没一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照片</h1> <h1>然后出苛罗坨,这个名字有点怪怪的,以前叫李家峪,到了明朝初年,全国共有五大佛教圣地: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山西的苛山,河南的萝山,浙江的普陀山。苛山,萝山,普陀山,各取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成了「苛萝坨」,它包含北京以外三处佛教圣地,加上附近的潭柘寺,戒台寺,门头沟这个地方就成了全国五大佛教圣地的代称。</h1><h3></h3><h1>我第一次来这里,公交车站边是村委会,里面是古老村落,现在已经夷为平地,修路,破坏原来古道本来面目,实在让人痛心。</h1> <h1>攀登马鞍山需要一定体力,尤其人迹稀少,植被掩盖山路,许多地方有岔路,还有许多地方脚下就是深渊,所以需要小心。</h1><h1>这次参加山后老刘活动,很幸运地登上马鞍山山顶,感谢同行所有驴友。</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1月9日游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