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3></h3><h1><b>拆除了高大的厂房,</b></h1><h1><b>没有了机器的轰鸣,<br></b><b>但眼前仍然飞扬着</b></h1><h1><b>一个个鲜活的面容……</b></h1><h1><b><br></b><b>尘土湮没了工厂的林荫大道,<br></b><b>杂草荒芜了工厂的职工宿舍,<br></b><b>可是岁月啊,你带不走<br></b><b>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b></h1><h3></h3><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1><font color="#010101"><b>19年前,曾经辉煌的新疆汽车改装厂因为亏损1亿多元人民币宣告破产了,但新疆汽车改装厂在新疆生产建设历史上的功绩谁也不能埋没。</b></font></h1><div><br></div><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1><br></h1> <h1></h1><h3></h3><h1><b><br></b></h1><h1><b>当上集美篇《感恩汽改厂,感恩我的师傅们》在2019年10月31日晚在网上公开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原新疆汽车改装厂两代人的共鸣和竞相观看。</b></h1><h1><b><br></b></h1><h1><b>人们奔走相告、转发传播,截止2019年11月8日已经有7000多人次的阅读量和140多条评论和留言点赞……</b></h1><h3><br></h3><h3><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看着这一张张老照片和汽改厂老人和后代们的留言,禁不住含着热泪向汽改厂的老人们说一声:”致敬,新疆第一代汽车人!致敬,我的师傅们!。”</b><br></h3><h3><br></h3><h3><b></b><br></h3><h3></h3> <h1><b>汽改厂曾经生产的车型</b></h1> <h1><b>这是汽改厂生产的自卸翻斗车,当年我也装配和安装过翻斗车上的油泵呢。</b></h1> <h1><b>这是我的师傅左绪敏。<br></b><b><br></b></h1><h1><b>左师傅是我们三车间的钳工班班长,也是我的师傅。左师傅是1959年进厂的,是我厂第一代钳工,负责翻斗车油泵的装配和安装工作。 左师傅为人正直厚道,善良本分,做事认真,爱学习,技术精湛,尤其是在磨钻头上有一手绝活。左师傅在职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b><b><br></b></h1><br> <h1><font color="#010101"><b>没想到突然在评论的留言中看到当年我师傅左绪敏的大女儿左霞的留言,万分惊喜,瞬间泪目!我赶紧想方设法要到了她的电话号码,加了微信。</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当我看到左霞发给我左师傅生前的照片时,禁不住流下了眼泪。</b></font></h1> <h1><b>这张照片是2007年6月左师傅的大女儿左霞陪着左师傅到山东老家探亲时拍的,那时他呼吸已经</b><b style="color: inherit;">很困难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2007年9月28日左师傅就走了,年仅71岁……</b></h1><h1><br></h1><div><h1><b>记得当年左师傅总是乐呵呵的,爱开玩笑,但他从来不跟我开玩笑,</b><b style="color: inherit;">我们师徒之间总是很严肃,</b><b>师傅就是师傅的样子,</b><b style="color: inherit;">也不多说话。但</b><b style="color: inherit;">我很尊敬左师傅,也有些怕他。</b></h1><h1><b>左师傅对我要求很严格,干活时连工具的摆放都规定:榔头、起子必须放在右手边,螺丝钉、螺母放在左手边,左师傅教会我磨钻头和装配油泵的技术。</b></h1><h1><b><br></b></h1><h1><b>左师傅除了教我技术,还教我做人。</b></h1><h1><b>直到今天我都记得他说的话:”我们当工人的,就是凭技术吃饭,到哪里都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b></h1><h3></h3><h3></h3><h3></h3><h1><b> </b></h1><h1><b>我知道左师傅从不沾烟酒的,怎么会得肺间质纤维化这个病?左霞说:‘’估计是职业病,因为爸爸总在砂轮旁磨钻头,灰砂很大,他经常顾不上戴口罩,他一直负责翻斗车的油泵装配,都是和汽油打交道……“<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h1><h3></h3></div><h1><b> </b></h1><h1><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听到这话,我的眼睛</b><b style="color: inherit;">一下子就模糊了,心里好疼。左师傅那一手闻名全厂的磨钻头绝活,真是拿命换来的呀。</b></h1><h1><b><br></b></h1><h1><b>从1964年生产出第一辆公共汽车开始,到2000年工厂破产,36年时间,我们汽改厂生产的几千辆各种型号的汽车中,都凝聚着工人师傅们的血汗甚至生命!</b></h1><h1><b> </b></h1><h1><b>现在,不少老师傅们都已经远去了,想起这些新疆第一代汽车人就不由得肃然起敬。如今我所能做的就是怀着感恩之心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对我的师傅们一个纪念。</b></h1><h1><br></h1> <h1><b>左师傅年轻时的照片</b></h1> <h1><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左师傅和师母的结婚照。看,我师傅和师母当年真是一对帅哥美女,多漂亮!</b></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我的师母</font>很慈祥<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对人厚道。记得有一年,厂里派左师傅到上海去学习一个多月,师母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忙不过来,我就住到左师傅家帮师母照顾孩子。当时左师傅的大女儿晓霞刚满7岁,最小的男孩只有1岁多,我很喜欢左师傅三岁的小女儿红红,一双</span>水汪汪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眼睛</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太可爱了。 我还记得师母做的红烧肉特别好吃,</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呵呵<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b></h1> <h1><font color="#010101"><b>这是我的师母和她的孩子们。</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左师傅的四个孩子都挺能干,红红的女儿今年还考到上海华东政法大学读研究生。左师傅在天之灵一定很欣慰。</b></font></h1> <h1><b>这是1959年建厂时就在计划科工作的汽改厂总统计师徐超工程师。他今年已经90多岁了。汽改厂的人都叫他"老徐超"。</b></h1><h1><b>徐工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忠厚老实,善良本分,人缘很好。</b></h1><h1><b>徐超工程师和夫人周俊云医生回到苏州后,我和父母都去苏州看望过他们,他们也到镇江我家来过……</b></h1> <h1><b>徐超工程师在建国前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是建国70周年时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徐超颁发的纪念章。</b></h1> <h1><b>汽改厂老工人、上海支边青年 应莉莉和王建荣夫妇得知徐超的老伴周俊云医生去世的消息后,他俩从上海专程去苏州养老院看望徐超工程师。</b></h1> <h1></h1><h1><b>这是我在汽改厂7.21工大和电大英语班读书时的班主任老师黄志耿工程师与他的夫人赵桂珍工程师。</b></h1><h1><b><br></b><b>黄老师教我们《机电数学》这门课,他讲课非常认真,语速很慢,板书工整漂亮,总是很耐心,具有诲人不倦的风度。<br></b><b><br></b></h1><h1><b> 赵桂珍工程师性格温柔,说话慢声细语,她是北京农机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好学上进,身患重病时还和我一起学英语,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我一直忘不了她。</b></h1> <h1></h1><h1><b>这是黄老师的一家人。记得当年我和父母在春节期间去黄老师家看望赵工时,黄老师7岁左右的大儿子不知怎么突然就掉到洗衣服的大盆里了,弄得浑身是水,大家慌乱不堪,真是哭笑不得……</b></h1><b><h1><br></h1><h1><b>这次我们去淮安,黄老师也从连云港赶来。我搀扶着已经80多岁的黄老师一起参观周总理纪念馆时,他的大儿子也专门开车来淮安了。我看到当年那个掉到洗衣盆里的调皮小男孩已经成为在法院工作帅气的法官了。</b></h1><h1><b>黄老师的三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很优秀,赵工的在天之灵也会慰藉的。<br></b></h1><br></b><h3><br></h3><h1><b>在留言中我突然发现了李振南的女儿李茹的留言,泪水一下就涌出了眼框……。</b></h1><h3><br></h3><h3><br></h3> <h1></h1><h1><b>李振南是我进厂的第一位师傅。</b><b><br></b><b><br></b></h1><h1><b>记得那天钳工班班长左师傅把我领进车间,指着一位白净清秀的年轻人说:“这是李振南,你就先跟着他学吧,等我出差回来再带你。”我非常失望,因为我心目中的师傅都应该是像左师傅这样年纪大的,这位李振南看起来只比我大不了几岁,根本不像个师傅。</b></h1><h1><b>但我没法选择,只能给李振南鞠个躬,怯生生地<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叫了声:“</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师傅好!</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振南很高兴,乐呵呵的,因为他刚满师不久,才转成二级工就带了我这个徒弟,他是全车间第一个带徒弟的二级工呢。</span></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李师傅问我:“你多大了?”“17岁。”“哦,我怎么看你只有13岁!像个童工……”这话一下子引起了整个钳工班的哄堂大笑。见我不知所措的样子,李师傅说:“别怕,我会好好教你的。钳工第一步就是看图纸……”第二天他就送给我一本“怎样看三视图”的小册子,还告诉我,我们工人干活就要干得漂亮,一丝不苟,不能马虎。工具用完了都要擦干净,有条有理地摆放到工具箱里……</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我第一次画线时,李师傅过来检查,发现我画歪了0.50mm,立刻瞪起眼睛“返工!”</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这是基准线,一定要画正,画直,</b></span><b>不能有丝毫的偏差,</b><b>否则到上面就全歪了。</b></h1><h1><b>这就像做人一样,正直的基础不能歪,否则整个人就废了!"</b></h1><h1><b></b><b>我只能小心翼翼地重新画线,直到李师傅检查合格为止。</b></h1><div><b><br></b></div><h1><b>尽管后来我与李振南师傅是厂7.21工大和电大的同班同学,但在李师傅面前我总是战战兢兢的,</b><b style="color: inherit;">李师傅身上的师道尊严让我一直与他刻意保持着距离。我很尊敬李师傅,他身上那种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b></h1><h1><b><br></b></h1><h1><b>我知道李师傅并不完美,他因为技术好,活儿干得漂亮,就不免有些骄傲,而且</b><b style="color: inherit;">年轻气盛 性格耿直,容易得罪人……</b></h1><h1><b><br></b></h1><h1><b>小茹告诉我,她父亲李振南是1999年11月份去世的,年仅51岁。</b></h1><h1><b><br></b></h1><h1><b>我心里非常难过,算起来,李师傅去世整整20年了。作为李师傅的第一个徒弟,我所能做的就是写下这段文字,记住李师傅身上美好的一面。<br></b><b><br><br> </b><b>愿我的两位师傅左绪敏和李振南的在天之灵能看见这个美篇。</b></h1><h1><b><br></b></h1><h1><br></h1><h3><br></h3> <h1></h1><h1><b>这是我师傅李振南抱着女儿小茹,</b></h1> <h1><b>多么幸福美满的一家人</b></h1> <h1><b>我师傅李振南和他的妻子—三车间的一枝花唐英,当年是青工们都羡慕的郎才女貌的一对佳人。唐英做得一手好饭,午休才一小时时间,她竟然都能给我师傅包一顿饺子吃!</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br></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当看着李师傅吃完饺子一脸幸福</b><b>笑咪咪的</b><b style="color: inherit;">表情,我不禁对唐英的饺子无限向往之,因为</b><b style="color: inherit;">那时我们只有在春节才能吃上一回饺子。</b><b style="color: inherit;">可惜一直到我离开汽改厂,他们都没请我吃过一次饺子,呵呵。</b></h1> <h1><b>这是1999年2月李振南师傅与妻子唐英和女儿李茹在广东家中,仅仅过了9个月,1999年11月李师傅就去世了。</b></h1> <h1><p><b>如今唐英与她的女儿和儿子生活在广东。</b></p></h1> <h1><p><b>这是三车间技校的老师陈开启和部分老师。</b></p><div><b><br></b></div><div><b>陈开启工程师是徐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1963年到汽改厂工作的,他热情开朗,曾任技校老师、车间主任、汽改厂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还制作了厂里的龙门吊挂,曾经荣立三等功。</b></div><div><b>直到今天,陈开启工程师还为建设美丽社区不辞辛劳。</b></div></h1> <h1><p><b>陈开启工程师与汽改厂部分老工人</b></p></h1> <h1><b>技校的老师和学生</b></h1> <h1><b>三车间的主任唐学章和指导员金恩亮</b></h1> <h1><b>陈开启参加中国新疆汽车万里行活动</b></h1> <h1><b>1963年进厂的徐州工业学校的同学部分同学进疆四十周年纪念</b></h1> <h1><b>幼儿园园长陆慧芳年轻时的照片。</b></h1><h1><b><br></b></h1><h1><b>陆慧芳是1963年从幼师毕业到我厂工作的,1987年入党。她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培养汽改厂的后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汽改厂的幼儿园从60年代不足70名幼儿发展到70年代有620名幼儿,有教职工57名。</b></h1> <h1><b>厂幼儿园园长陆慧芳与她的丈夫厂计量室主任王诗田(1963年进厂的徐州工业学校毕业生)</b></h1> <h1><b></b></h1> <h1><b>五车间搞长途客车的老工人集体合影</b></h1> <h1><b>技术科部分技术人员</b></h1> <h1><b>厂子校的牛老师和汽改厂的邓少录工程师</b></h1> <h1><b>牛老师在讲课</b></h1> <h1><b>邓少录工程师与夏文田工程师自豪地站在自己生产的汽车旁。</b></h1><h1><b> </b></h1><h1><b>邓少录师傅是个能工巧匠,爱学习,他是靠自学成才</b><b>从工人中成长起来的工程师,很不简单呢。</b></h1><div><b><br></b></div><h1><br></h1><h1><b><br></b></h1><h1><br></h1> <h1><b>夏文田师傅是1963年进厂的徐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生,是我厂的工程师。他原来在三车间当车工时也在车间技术夜校当过我的老师呢。</b></h1><h1><b></b><b><br></b><b>我与夏工的妻子屈大姐是电大英语班的同学,当时屈大姐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可她仍然好学认真。有次我到她家去写作业,看见夏工让孩子们也跟着母亲一起拼写英语单词……</b></h1><h1><b></b><b><br></b><b>好学上进的优良家风让夏工和屈大姐的四个孩子都成了大学生!孙子孙女还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名校。</b></h1> <h1><b>原四车间工人王慧巧和她的徒弟在制作汽车挡风玻璃</b></h1> <h1><b>王慧巧在安装汽车挡风玻璃</b></h1> <h1><b>王慧巧凭着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厂先进生产者和六师及兵团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b></h1><p><br></p> <h1><b>汽改厂的二车间的老工人、自治区的劳动模范马金山师傅</b></h1> <h1><b>汽改厂老工人曾仁根师傅和马金山师傅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厂劳动模范和兵团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b></h1> <h1><b>这张照片</b><b>是1966年9月,农机厂全体党委委员和劳动模范的合影。曾仁根师傅与马金山师傅都在上面。</b></h1> <h1><b>劳动模范马金山师傅1965年在北京</b></h1> <h1><b>劳动模范马金山师傅一家人。</b></h1><h1><b><br></b></h1><h1><b>马师傅的大儿子马振芳曾经是我们三车间的文教。记得当年我刚进厂时,比我大不了几岁的马振芳和梁屹经常以师傅的身份对我这个学徒工进行思想教育,还告诉我一定不要放弃学习,要努力工作。如今想起他们就感觉心里暖暖的。</b></h1><h3><b><br></b></h3><h1><b>马师傅的大女儿马振兰和我在同一个钳工班工作,她很能干,也很热心,像大姐一样,干活时常常指点我,和马振兰在一起很快乐,总是笑个不停。</b></h1><h1><b><br></b></h1><h1><b>马金山师傅的孩子们都和马师傅一样,很朴实很上进,尤其是他的几个女儿都漂亮,而且都以能歌善舞闻名全厂,至今难忘。</b></h1><h3></h3> <h1><b>这是1963年进厂的上海支边青年汽改厂子校的刘凤羽老师,刘老师教语文,他讲课很认真,兢兢业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好人。</b></h1> <h1><b>这是汽改厂子校教语文的刘凤羽老师和他的妻子单志敏。。<br></b><b>单志敏是1968年进厂的,在配件厂任会计,为人谦和厚道。</b></h1> <h1><b>单志敏是我在汽改厂电大英语班的同学。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但仍然好学上进,非常用功。每天吃过晚饭她就开始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起笔拼写英语单词,早上起来我和她在一起背诵英语课文,她的考试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b></h1> <h1><b>单志敏和刘老师退休后回到上海定居,单志敏一直在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深受大家好评。</b></h1> <h1><b>这是三车间老工人彭汝为师傅和他的妻子四车间的检验员黄怡玉师傅。他们两人都是为人谦和,善良本分的好人,可惜黄师傅在今年11月初去世了。</b></h1> <h1><b>这是2016年彭师傅与黄师傅在南京的女儿大学教授彭涛家中。</b></h1> <h1><b>2016年7月彭汝为师傅专门来镇江看望我和我父母,随后,我又跟随彭师傅去南京他女儿彭涛家看望黄怡玉师傅。</b></h1> <h1><b>2016年7月我与彭汝为师傅一起专门去淮安看望三车间的石祖春、一车间的张积义、五车间的马德成和厂部的王维珍等师傅。</b></h1> <h1><b>2016年7月我在淮安与汽改厂老师傅们欢聚一堂</b></h1> <h1><b>下面几张老照片是汽改厂第一任党委书记李志新的儿子小宇刚刚提供给我的,他想和大家一起回忆。</b></h1> <h1><b>这是建厂时工人们在厂东面的砖窑准备背砖</b></h1> <h1><b>这是工人们在露天包饺子</b></h1> <h1><b>这是李志新在三车间宿舍前颁发锦旗</b></h1> <h1><b>这是1965年值班连参加比武的照片</b></h1> <h1><b>这是原农机厂的商店(包括照相馆,理发店等),背后是三车间的宿舍</b></h1> <h1></h1><h3></h3><h1><font color="#010101"><b>这是我妹妹写的留言。<br></b></font><b>看到小妹的留言,我不禁泪水涟涟。</b><b><br></b><b><br></b></h1><h1><b>想到当年我父亲因为上课时讲台被搬走,顶撞了厂子校那位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几句,谁知就被他下放到全厂最苦最累的二车间锻工班去劳动。<br></b><b><br></b></h1><h1><b>我真是心疼,父亲是瘦弱的一介书生,而且当时已经50多岁了,哪里干得动那么重的活呢。</b><b><br></b><b><br></b></h1><h1><b>我找到在二车间冷作班当班长的青年工人陈兴安,请他照顾一下我父亲。陈兴安很讲义气,他马上就跟同在二车间的青工李季和梁涛打招呼,他们三人一起帮助我父亲拉车,不让我父亲干重活……直到43年之后,我91岁的老父亲还记得陈兴安、李季和梁涛,父亲说他们真是善良正派的年轻人。父亲生前让我一定要找到陈兴安、李季和梁涛,跟他们说一声谢谢!</b><b><br></b><b><br></b></h1><h1><b>可惜我没有陈兴安、李季和梁涛的照片,只能写下这段文字表达我的感激之情。</b><b><br></b><b><br></b></h1><h1><b>我忘不了早晨上班时,全厂一千多工人们齐刷刷迈向各个车间的脚步声,</b></h1><h1><b>忘不了每天一进三车间的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车工张夕生师傅像铁塔般高大壮实的身躯。还没到上班时间,张师傅就已经在C—630车床旁忙碌了,他平时不多言语,憨厚朴实,总是埋头干活。听说他去世了,我心里非常难过,张夕生师傅真是一个正直本分的好工人……</b><b><br></b><b><br></b></h1><h1><b>在汽改厂的8年时间里,<br></b><b>我的两任师傅不但教会了我技术,还教会我做人的优良品质。<br></b><b><br></b></h1><h1><b>在三车间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br></b><b>从17岁-25岁,在女人最美好最该打扮自己的年纪里,<br></b><b>我心甘情愿地每天穿一身工作服,拿着个馒头就去上夜校;<br></b><b>心甘情愿地在休息时间捡废钻头在砂轮上对比着图片磨出各种花式钻头;<br></b><b>心甘情愿地坐在冷板凳上写机电数学作业、阅读和默写英语单词……</b><b><br></b><b><br></b></h1><h1><b>在汽改厂的8年时间里,那个17岁进车间,怯生生的</b><b>小女生,在三车间机油味的熏陶下,成长为有一定技术水平,朴实无华、重情重义的青年女工。</b><b><br></b><b><br></b></h1><h1><b>直到今天,我也是和师傅们一样重情重义,好学上进;和师傅们一样,做事认真,做人正直。<br></b><b>师傅们的优良品质将伴随我一生。</b></h1><h1><b><br></b></h1><h3></h3><h3></h3><h3><b><br></b></h3> <h1><b>下面是《感恩汽改厂 》美篇后面评论留言选登</b></h1> <br><br> <h1></h1><h1><b><br></b><b>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观看汽改厂的历史和老照片。</b><br><b>我看了评论中的140多条留言非常感动。</b><br><b>看得出有好多留言都是汽改厂的第二代人写的,都很有水平,很感人呢。</b><b><br></b><b> 由于我只认识三车间的老工人,而且离开汽改厂快40年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情也不知道,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回忆那段往事,并不是写厂史。 </b><b><br></b><b>同时,我的能力很有限,还多亏了金恩亮指导员的帮助,费尽周折才找到这几张老照片,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b><b><br></b><b>请大家谅解。</b><b><br></b><b>再次谢谢大家对《感恩汽改厂,感恩我的师傅们》美篇的关注、点赞和奖赏! </b><b><br></b><b> 感谢我的中学同学王玉和朱建华对这两集美篇制作的帮助和指导!</b><b><br></b><b>愿好人一生平安!</b><b><br></b><b> 晓薇</b><br><b> 2019年11月20日</b></h1><h1><b><br></b></h1><h1><b>非常感谢大家对上集美篇的关注和奖赏。</b><b><br></b></h1><h1><b><br></b></h1><h1><b>从一张张照片中,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新疆第一代汽车改装厂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们的艰辛。无论是知识分子的刻苦钻研,还是工人师傅们的一丝不苟,他们的拼搏精神都令人肃然起敬。</b></h1><h3><br></h3> <h1><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