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很多单家独户的深山人家,这次说说五六户聚在一起的情况。子午道宁陕段(广货街段)的息马台,就住了这样几户秦岭人家。从广货街中心小学附近,往里徒步四五里,远远望见一栋白墙红顶的小院,掩映在满山秋色中。 上一图的第一户人家,房子在河沟对岸,拍不到细节,只能想象那院子的美好。第二户人家的位置好一些,可以看见大门。女主人站在门前,被高大的红对联框了起来,形单影只。她头上的房顶,用几根原木支撑着,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挨着第二栋老房的,就是息马台的第三户人家。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才知道了秦岭山中建一栋房的艰难。地无一尺平,山里的每一块平地,都意味着无数个日子的辛勤劳作。没有机械的年代,对面这几面挡土石墙,都是依靠人力砌起来的。 子午古道,是古代由关中穿越秦岭,前往汉中的一条翻山细路,始辟于商代。息马台这地方,是旧时古道的一个必经点,又被称为乍乍沟、沙沟。如今,210国道绕过了息马台,除了偶有驴友经过,这里已经完全荒废。 古道可以荒废,但家园却不能说没就没。息马台现在的这五六户人家,在此生活了一辈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个地方住的时间久了,就有了不舍。说走就走、异地搬迁,谈何容易?老家土里的香葱、地里的白菜吃惯了,换一个地方就不是那个味。 山是青石,水是湍急,大门口就是一条小河沟,四时流着山泉。这水,以前用打通了的竹子,如今用塑料管子,从高处引到家中,就成了自来水。这是息马台的第四户人家,房子背靠着山。人坐在院里,能够听见溪水汩汩流淌的声响。 换一个角度从正面看过去,主人的脚刚好从屋里迈出来。院子的晾衣绳上,晾晒着几件花花绿绿的衣服。大门旁的屋檐下,堆了半墙的干柴火。屋顶的瓦片,左边是灰黑的旧瓦,右边是新添的红瓦。墙很白,明显新刷的,想必原来是土墙。 探访息马台的时候,正值栗子成熟的季节。农家房前屋后,道路上下两边,树上都是栗子球。少数成熟了的栗球,欢快地裂开了嘴。一阵风过,浑实的栗子就一颗颗滚落下来,一不小心还砸到路人头上。更多没成熟的栗球挂在枝头,外面覆盖着青刺。 栗子树林里,一村人正在四处查看,捡拾掉下来的栗子。野生的栗子,如果不经过嫁接,结出的栗子个头都很小,小指头般粗细。只有经过嫁接了,长出的栗子,才会如鹌鹑蛋一样大。这样的栗子,经过加热翻炒,就是香甜的糖炒栗子了。 再往里走,是第五户人家。房子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特色。只是靠墙放着一块“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牌子。息马台附近的地里,都栽种着猪苓。秦岭山中,致富的办法很多,但走的弯路也不少。村民说:“前几年价格很高,这几年种得多了,又没人要!” 养土蜂是另一条路子,家家户户都会养几箱蜜蜂。土蜂蜜产量并不高,一年只割一次。去早了没有,去晚了就都被贩子收走了。收土蜂蜜的贩子,都在秋菊花开之后出现。“收购价一般40、50元一斤,就不知道他们拿去卖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