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称呼,甚至连海外的华人都在用

阿尔托利亚q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 这个名称出自《国语·周语下》: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炎黄”是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姜姓部落的首领;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是华夏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为了争夺领地,在阪泉展开了战争,最终,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了华夏民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民族与其它的一些部落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到了汉朝之后,就成为了“汉族”,且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在中原的地区和部落中,黄帝部落的实力比较强大,文化程度也比较高,所以,黄帝就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两帝就成为了汉族的共同始祖、中华民族的始祖,因此,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并且,“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出现的并不早,它出现在清朝末年,本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 在上古时代,黄帝和炎帝对部落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炎黄部落联合之后,他们不仅打败了蛮夷军团的首领蚩尤,还让部落的规模变得更加的庞大。 黄帝住在姬水边上,所以姓姬。后来的尧舜禹、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他们的姓氏之所以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黄帝,离开了母族,拥有了自己的部落,创立了自己的姓氏。只有后稷继承了黄帝的姓氏,这才有了后来姬发从陕西出兵中原,建立周朝的历史。 周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诸侯,这些诸侯不仅拥有自己的国家,还占姬姓的人数多半,而且,这些诸侯还以自己的国名为姓,这些新形成的姓,就是中国大部分姓的来源。在《百家姓》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都是由姬姓演变而来的,可见,黄帝的血脉是多么的广泛。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作为姜姓的炎帝,在百家姓中也占有很多的姓。据估计,从姜太公到今天,由姜姓演变来的共有六十多个单姓和三十多个复姓,包括吕、许、谢、纪、丘、卢、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 由此,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那么,有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随着炎黄部落越来越强大,华夏部落也随之呈现出了国家形态。黄帝在离位之后,通过禅让制上台的首领,大部分都是黄帝的后代,就连大禹的身上也流淌着黄帝的血液。大禹上台之后,不仅打败了三苗,还对长江流域的分散部落进行了统一。 随后,华夏大地就迎来了少有的太平盛世,这个时候,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大禹在通知各个诸侯前往祭祀的时候,听到有许多诸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大禹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决定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开展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 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 在典礼结束之后,大禹大声说道: “我德行浅薄,没能让大家信服,所以,今天召开这个大会,恳请大家能够确切地责备,劝诫我,让我能够知道自己的过错和缺点,然后,改正它们。我虽然在治水方面有些许功劳,但是,却不敢骄傲,生平最忌讳的也就是骄傲...... 先帝经常教导我说:‘不要骄傲也不要自夸,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有什么骄傲自满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能直截了当地指出来,我一定会悉心听取并采取行动......” 这些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如此作为之后,瞬间就消除了心中的顾虑。据史书记载,这次会议不仅有着前所未有的规模,还为后来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这次会议,大禹把各个诸侯国送来的青铜制作成了九个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上面镌刻着青山秀林,奇珍异兽。这九鼎指的就是当时的九个州,豫州分布在中央,九鼎集中在阳城,象征着大禹是九州的首领,天下从此一统。 此后,这九个大鼎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涂山大会与九鼎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华夏部落之间的联盟,还为以后华夏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再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 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繁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这里,我们再说回“华夏儿女”的形成。 大禹通过禅让制,把王位传给了伯益。可是,大禹的儿子启就不愿意了,他用武力夺去了伯益的王位。就这样,在炎黄联盟的基础之上,夏朝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国名为什么会是“夏”呢? 其实,在上古时期,“华”和“夏”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两者可以替换,而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就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当地的百姓则被称为“夏人”。夏作为上古时期的中央大国,夏人就是中央大国中的百姓,也就是中国人。 一直发展到春秋时期,此时,世人就把“华夏”两个字放在了一起使用了,此时,这两个字就代表:中国是一个文明程度极高,文化领域极为发达的大国。久而久之,“华夏”二字就成了“中国”的一个代称,而在“华夏”出生的中国百姓,就自称为“华夏儿女”了。 实际上,每个称呼的出现和发展,都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绝妙的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