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基与上海黄花岗中学

宇鹏的泡菜坛子

<h5><h3></h3></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nbsp; <b>&nbsp;上海黄花岗中学</b></h1><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印自《纪念开江建县1460周年开江文史典藏》)</span></div><h3></h3><h3><br></h3><h1>&nbsp; &nbsp;<b>&nbsp; &nbsp;过去曾听说颜德基在上海办过中学。所知仅此而已,无从进一步了解。近日得读百岁老人胡子珑先生94岁所写的自传《我的一生》(约4万字,打印稿)。书稿述及:颜德基创办上海黄花岗中学。1934年8月,胡子珑受颜之聘而东下上海赴任。“颜一家都在上海,他的子女,除大儿外,都是我的学生。上海故人甚多,大学生孙怀璋、孙怀琪、胡仲谦;艺术界陈君实、罗才荣、熊阳初;还有曹伟奇、杨大金等,都是穷朋友。时相往来聚首。”1935年7月,胡子珑同颜德基一道回开江,胡受聘开中,从此离开黄花岗中学。<br>(1)颜德基创办上海黄花岗中学,这一历史事件对开江来说,应是特别值得一记的,起码教育志一类文字应有记述。可惜无人知道。由此想到开江历来对历史文化的集体无记忆、无意识的状况。而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却又是中国很普遍的一个事实。<br>(2)上海现代教育史有无记载?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开办的起止时间?是否为现在什么中学的前身?办学规模?影响?哪些人入读该校、任教该校?都出了什么特别一提的人才?颜的办学动机、理念?经费来源?现在要调查了解,都恐怕来不及了。<br>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颜德基先生一生的卓越和辉煌闪光点。联系他早年赴日本投身同盟会革命活动的光荣历史背景,我们后人至少可以看出颜德基平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以广州起义起义参加者身份而引为自豪,念念不忘,且以“黄花岗”命名学校,既是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更是在上海十里洋场弘扬民主共和的思想精神和历史传统,意义不可谓不大。<br>(3)尊重历史、珍惜历史、记录研究历史(包括地方的历史),本应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和地方的传统,也是从一个方面标志着文化的发达和强大。可当代中国有这个传统吗?有这个强大的软实力吗?<br>(4)我们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已经遭到极大破坏和毁灭,出现空前严重的断层和空白。即使加紧抢救和收集记录都已是十分有限的了。<br> 在世界和中国进入现代化、全球化、多极化的新时期,尤其需要颠覆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念:历史是统治者的历史。今天来看,这样的历史是真实完整的历史吗?......<br>关于黄花岗中学,拟设一个专门文件,开始留意、记录。能做多少做多少。<br><br></b></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b><i>2010年6月25日</i></b></h3><h3></h3><h3><br></h3> <h3>照片 来源阳光文艺工作室</h3> <h1>&nbsp; &nbsp;<b>  &nbsp; 2014年2月6日孙仁德给黄植信件同寄复印件。有关上海黄花岗中学,岳立在简历中提及,1934年—1935年上海黄花岗中学上学。颜昌硕回忆上海战乱,扒着火车顶逃离上海。</b></h1> <h1><b>胡子珑</b>(1899.2~2001.8)男,汉族,四川省开江县讲治镇人。<br></h1> &nbsp; &nbsp; 出生日期 1899.2 逝世日期 2001.8&nbsp; 万县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br>&nbsp; &nbsp; 1916年,胡子珑考入万县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22年被开江中学聘为教师。1924年8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育系。因在校卷入学潮被迫转学至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此间,奠定了他的风景写生、人物素描、国画、油画基础,1927年7月毕业。艺专毕业后从军,任艺术股长,部队整编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开江中学、成都市、达县、云阳县等市县的学校教音乐、美术、体育。1958年3月,因“右派”问题下放老家讲治乡凉水坪村劳动,1979年9月回开江中学任教,1983年退休。1979年12月、1984年6月胡子珑被安排为政协开江县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nbsp;<br>&nbsp; &nbsp; 胡子珑的书画具有个性和特色,他尤以花鸟画擅长,晚年喜画岁寒三友——松、竹、梅和荷花。1997年,他精心创作了一幅国画“苍松图”寄赠广安市“邓小平纪念馆”以资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是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创作了3幅国画于县书画展览中参展。在开江中学任教期间,勤奋执教,培养了一大批得意门生。<br>&nbsp; &nbsp; 胡子珑年轻时,多才多艺,会照相、喜跳舞,爱打球,练小提琴、下围棋,导演话剧,访古揽胜。他坚持全方位、多功能地锻炼身体,散步、慢跑、练“鹏功”,安步当车,优哉乐哉自得其乐。他一生清心寡欲,生活有节,适当营养,满足于五谷杂粮和粗茶淡饭。他总结了自己长寿之道:锻炼身体,持之以恒;习书作画,陶冶情操;处事乐观,淡泊名利;生活有节,适当营养。<br>&nbsp; &nbsp; &nbsp;胡子珑一生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时期,跨越了3个世纪。他曾在《我的心里话》一文讲到“愿世人增添爱心,多一份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造福桑梓,生活更美好,寿年更高,更高!”胡子珑 <p><br></p><h1><b>横跨三个世纪的画坛长者</b></h1><br><b> 胡子珑</b>(1899年-2001年)出生于开江县讲治乡跳鱼洞一个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四川第四师范学校,聆听过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术演讲。继后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教育系。他是上海美专校长、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刘海粟的高足,曾跟随校长三次去西湖写生,他创作的国画《西子湖边曲院荷》深得校长好评。在美专与艺专学习时,还曾受到吴昌硕、潘天寿、潘伯英、李毅士、华林、刘质平和普特尔斯基等中外艺术家、教育家的熏陶。<br><br> 学成后,胡子珑于1926年至1928年间从军并任少校艺术股长,为第三次北伐作宣传工作,1928年9月返回四川万县,应聘到母校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其后,胡子珑先后在全国各地10余所大专院校、师范学校、中等学校任教图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其间五出六进开江中学、三进三出第四师范学校。<br><br> 1949年,胡子珑第五次进入开江中学任教,结束了大半生漂泊无根的生活。十年动乱中,胡子珑受到迫害,在他80岁时才又重回讲台,直到他85岁高龄后才走下讲台。胡子珑从事艺术教育长达半个多世纪,桃李遍天下,其得意门生有四川美术学院唐德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牧歌(熊金仁)教授以及荣获“鲁迅版画终身成就奖”的版画家胡有全。<br><br><b> 胡子珑一生历经失业、失恋、亡妻、丧女、坐牢、当“右派”、当“反革命”、被革职“劳教”等等,饱受人间三灾八难,厄运丛生。但他性格开朗,处世乐观。其挚友肖雪沧病故,他撰写挽联一副:“你先走,我就来;我不来,你莫怪。”面对人生、死亡、友情,他活得坦然而开心。胡子珑终至长命百岁,迎来晚霞灿然的开明盛世。他是横跨三个世纪的长寿老人。</b><br><br> 胡子珑擅长写意花鸟,画风清隽古朴。其书画作品曾捐赠广安“邓小平故居”、“港澳回归画展”、成都“徐悲鸿、张大千纪念馆”,以及很多博物馆、公园、学校、党政机关、海内外亲友及学生。(十五)<br><p></p><p><br></p><p>&nbsp;张全普 编著/整理<br></p><p><br></p> <h1><b>  在孔夫子网上发现这个图片,原物网上2018年12月拍卖720元最高价成交,被村里淘货郎买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