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罢杜甫草堂,我们来到武侯祠,特有意思的是,门匾上明明写着"汉昭烈庙",却称"武侯祠"。这就是历史上形成的特色,这就是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 为什么形成这个样子?其实,起初还是各建各的,刘备托孤白帝城,死于白帝城,诸葛亮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葬先主于惠陵,谥曰昭烈皇帝。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就有了刘备庙。 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后主降诏致祭,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沔阳,即现在的勉县。这里既有诸葛亮墓,又有武侯祠,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 成都武侯祠是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所建,起初与刘备庙相邻。唐代诗人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描写的就是成都武侯祠。 这就引来了麻烦。刘备占"人和",文有"卧龙凤雏"诸葛亮、庞统,武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赢得了这么一块"蜀地",三分天下。诸葛亮忠心耿耿,先有"隆中对",后有"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辅佐先主、后主,赢得了世人美名,千古传诵。还是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人们络绎不绝地瞻仰、祭拜武侯祠,香火不断,却冷落了相邻的刘备庙。到了明初,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有点吃不住劲儿,他认为这不符合礼制,有臣下欺主的嫌疑,就下令重修刘备庙。按他的意愿,废武侯祠,在刘备庙内增加一个祭祀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死后的谥号,定名汉昭烈庙。这就是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的由来。可见朱椿用心良苦,他恐怕被扣上一个"臣下欺主"的帽子,诚惶诚恐,便造成了这种现象。 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几经修葺,主体没改,虽大门匾额上书写着"汉昭烈庙",但人们还是习惯叫"武侯祠"。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采用民间认可的"武侯祠"名称,但"汉昭烈庙"却是一块老匾——文物,没有动,既现实,又客观,符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有趣的是,民国有位学者曾写过一首诗,"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地位与名誉并不是对等的,地位高,不见得名誉大,关键在于民心所向。还是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诸葛亮就是这类的人,他已经成为智慧的化身,聪明的代表,理想的人格,世代受人们崇拜与敬仰。 经过文臣武将廊,到了汉昭烈庙正殿,清完颜崇实书写一匾:"业绍高光",是对刘备最高的赞誉。高,代表的是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光,代表的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刘秀,寓意着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对联也出于他的手笔,"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始终,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殿内供奉刘备塑像,左侧是刘备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系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听谯周劝父欲降,厉声骂道,偷生腐儒,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后主不听,还是决议降魏。刘谌无奈,杀妻子到祖庙哭诉,自刎而亡,以身殉国,受到后人的颂扬,有诗赞曰:"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北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从我国传统的对称建筑学来说,右侧还应有一塑像,其实,原来还真有,那就是后主刘禅。刘禅"安乐公",乐不思蜀,后来,人们嫌弃他,苟且偷安,无所事事,终被淘汰。这就是人民的眼光,历史的公判,功过是非,爱憎分明,宁缺无赖。 下数台阶,是一座过厅,高悬一牌匾"武侯祠",这就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两侧有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系清末赵藩所撰写的联。 赵藩是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岑春煊的启蒙老师,时任四川盐茶使。岑春煊,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曾率军至北京"勤王",并掩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至西安,因功擢陕西巡抚,后署理四川总督,非常严厉,火爆子脾气,能刚不能揉,有"官屠"之称。 赵藩借鉴岑春煊、刘炳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了诸葛亮的治蜀之道,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的治蜀之功,暗喻岑春煊的治蜀之过。听说,岑春煊要陪客人前来游览武侯祠,特意将此联悬挂在这里。此联,正反、宽严、和战、文武,极富哲理,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致使岑春煊看后迷途知返。 毛主席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也仔细观看了这联,并对青年人说,武侯祠内楹联随处可见,以诸葛亮殿前清末赵藩所题最富盛名。事后,他还要求四川主政官员都要来看一看。 此联,至今读来,仍有现实意义,给人以启迪与教育。 九口20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