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然而,许多年过去了,“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对很多老师来说,仅限于明白、知道而已,与真正的“一课一得”课堂还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取舍,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一节课上的教学内容过多,教学目标分散,学生收效甚微。</h3><h3>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课一得”背景下读写结合教学的课例研讨活动。六位成员执教的六堂课,有阅读课,有习作课。大家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力求在课堂中让学生确有所得。</h3> <h3> 《丁香结》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陈剑老师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花的,品味优美语言”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首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这个问题,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h3> <h3> 在交流过程中陈老师始终紧紧围绕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并适时创设情境、展示图片以引发学生想象,促进理解,让学生在体会丁香的花形、花色之美的同时感悟作者从形状、姿态、颜色、数量等方面描写丁香的写作方法。</h3> <h3> </h3><h3> 贺芳老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三单元的《竹节人》。这个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教学中,贺老师紧扣“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中心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课前提供的阅读任务,采用浏览、选择相关内容、找关键信息、品读重点词句等方法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何谓“有目的地阅读”。</h3><h3></h3><h3></h3> <h3> 指导学生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后,小结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尝试自主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策略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对“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和“如何实现有目的地阅读”有了更深的体会。</h3> <h3> 吴磊老师选择的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文体单元中的《穷人》。吴老师紧扣“如何理解人物形象”这一单元训练目标,先指导学生聚焦人物心理描写片段,通过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感受桑娜宁愿挨揍也要抚养邻居家的孤儿的高尚形象。再指导学生聚焦人物的对话描写片段,体会渔夫短暂的忧虑、为难之后的坚定、急切,从而感受到渔夫的善良。</h3> <h3> 接下来指导学生关注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并结合文章的插图再次理解小说中“温暖而舒适”的环境描写,升华人物形象。最后总结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梳理情节、揣摩心理和对话描写、关注环境。<br></h3> <h3> 朱瑞华老师执教一单元的习作《变形记》的第一课时,采取了“边学边写”的教学方式。教学从《花之歌》引入,以“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变成另一样东西,你想变成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补充完成“我变成了――”。接着以教材提供的蚂蚁和路灯为例,更形象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把“我的经历、见闻”分条列举,讨论交流后确定写作重点。然后出示教材出示的四个习作参考题目,进一步激发习作兴趣,启发想象,指导拟题。</h3> <h3> 弄明白“写什么”后,朱老师以《花之歌》片段为例,指导学生明确要以“我”的视角“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写作,将习作内容和本单元的阅读有机链接。接着引入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片段,让学生明白写作时不仅要转换视角,还要写清楚变形后的特点,即写清是“变成什么”。接下来,学生根据刚才的指导练习写作“变成什么”片段。</h3> <h3> 最后,展示学生的写作片段,评价该片段“是否写清楚了变形后的特点”,并提出修改建议。整堂课重点突出,既有方法学习的指导,又有方法运用的实践,还有方法习得的评价和检测</h3> <h3> 黄超和肖文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二单元的习作《多彩的活动》。这次习作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延伸——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的迁移运用。</h3> <h3> 黄超老师采取的是“先写后教”的指导方式。首先以班级开展的活动图片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h3> <h3> 接着出示写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然后先后引入《开国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复习回顾“一点一面”“多点多面”写场面的方法,并强调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将习作内容和本单元阅读完美衔接。</h3> <h3> 最后,展示学生写作的一个片段,让学生以“是否有点面结合写场面”和“是否对人物进行了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两个标准,对习作片段进行评价,并相机指导进行修改。</h3> <h3> 肖文老师采取的是“活动+写作”的教学方式。首先以教材上的图片导入,随即出示写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接着开展“掰手腕”比赛的活动,相机指导学生观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接着,让学生尝试把活动的重点部分写下来。</h3> <h3> 在课堂的最后,肖老师展示了学生的习作,并引导学生从“是否有点面结合写场面”和“是否对人物进行了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和修改。</h3> <h3> 课例展示结束后,课题组开展了集中评课活动,大家交流了各自的听课心得。小结如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