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做好科创教育——参加2019年广西中小学教师科学营活动有感

老鹰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2019年11月5至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19年广西中小学教师科学营(化学班)活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北京的深秋没有预想中的冷,早晚凉中午暖。室内有暖气连凉意也没有。北京的天气已没有想象中的雾霾,金灿灿的阳光照在身上很温暖。到处是枫树、银杏树、松树和柳树,树叶红的、黄的、青的、绿的,风景如画。</font></h3> <p>&nbsp; &nbsp; &nbsp; &nbsp;整整五天的参观、学习,虽然有时在大巴上会因堵车而烦闷,会因疲惫睡着,但心灵、智慧上一直在吸收营养,收获满满,很充实。</p><p>&nbsp; &nbsp; &nbsp; &nbsp;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参观、学习的收获。<br></p><p>&nbsp; &nbsp; &nbsp; &nbsp;一、感受科学家精神<br>&nbsp; &nbsp; &nbsp; &nbsp;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几天听了院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等的精彩报告,为中国有这些科技领域的大才、英才而自豪,也深深被他们的科学家精神所感染。<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李永舫,194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专家。他的主题报告《天道酬勤——我的人生感悟,兼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体会到科学家的精神和他的社会责任感。天资聪颖的他因为文革的耽误做了多年的农民、工人。1978年,已30岁了,才考上大学学习抗菌素专业。第二年开始攻读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化学系博士。1987年就以成果“锂电池电极反应机理-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想到今年化学诺贝尔奖就是颁给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我为李院士感到自豪,我想他在这个领域也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二、发现科技的魅力</font></h3> &nbsp;&nbsp; &nbsp; &nbsp; 面对面地倾听科学家们的研究报告,由讲解老师领着参观一流大学、研究所的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华航天博物馆,我们的科学视野拓宽了,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我为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而震撼,更为现在的孩子能有这么好的科技教育场所、条件而欣慰。<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郭新彪,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导,环境医学和环境毒理学领域专家。他作了主题报告《环境与健康》,讲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接地气。重点是三个话题:分别是自来水、甲醛、PM2.5与健康的关系。他说经过一番研究才知道烧开水的习惯,不是古代就有的,而是来自1949年建国后为防止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可能实施的细菌战倡导的全民卫生运动。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真长了见识。甲醛超标可能引发鼻咽癌。PM2.5在室外超标也会引起室内超标。北京人为了防止PM2.5或雾霾的危害很多人都买了空气净化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朱英,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博导,仿生智能界面、功能高分子领域专家。她作了主题报告《魅力化学在北航》,主要讲了北航化学学院师生对仿生材料的研究。仿生或受生物启发,利用纳米技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仿生材料的研发。她说了一个例子“蜡虫肠道细菌高效降解聚乙烯”的研究成果就是从昆虫噬咬塑料这一自然现象出发的。我想这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也是相通的,要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杨娟,北京大学副教授,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领域专家。她讲了自己参与的单壁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让我们感受到碳材料很可能比硅材料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效果更好。这让我想起世界兴起的石墨烯材料研究热潮。联想到中国青年科学家曹原在石墨烯超导研究的重大贡献,我觉得中国在碳材料研究的前景非常光明。</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br>&nbsp; &nbsp; &nbsp; &nbsp;科学的殿堂很美,但不是谁都能进去。开启科学研究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就是科学方法论。<br>&nbsp; &nbsp; &nbsp; &nbsp;杨娟副教授的在主题报告《科学方法论》中还讲了科学研究的 &nbsp;一般思路:先搞清楚事实“what”,再弄明白自然规律“how”,最后提出理论学说“why”。<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蒋尚达,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从正多面体到元素周期律》,引经据典,讲了化学元素提出的历史演变、原子论的发展、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他不止一次的说不少人搞研究是民科的水平,提出的理论没有可靠的依据,主观臆断,经不起实验的验证,也不能预测实验。他还引导我们从科学史中总结科学研究的方法。</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四、思考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br>&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中学的一名普通化学教师,我想到的更多是孩子们、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br>&nbsp; &nbsp; &nbsp; &nbsp;张兴利,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副研究员,她的主题报告《青少年心理发展与促进:尊重差异 积极反馈》,让我学到了“狼来了”和“樱桃树”两个故事的教育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惩罚性教育,后者是正面的鼓励性教育,后者在培养好习惯方面效果好于前者;引导着我们要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要质疑“木桶短板理论”,应提倡扬长避短。<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周又红,特级教师,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了主题报告《教师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这个报告很接地气,对我们一线中小学教师指导、组织科技活动非常有帮助。有的老师听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说回广西后一定要学着大干一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科学营学习的最后一天,参观了以科技教育著称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真的是名不虚传,我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想不到还有这样兼备环境古色古香、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出色的中学。四合院式的书院、线装书申遗第一基地、各种先进的探究实验室,是文化和科技、古代和现代的交融。硬件设施不用说,连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后、博士也来这里做指导老师。该学校每年为中国乃至国外一流大学输送大量高材生。真的很羡慕这里的条件,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落后地区的中学老师更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把好的教育理念、科研方法渗透给好学的孩子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结束语:北京之行就要结束,高大上的学习、参观经历将永远刻在自己的心里。我对自己说,回到广西玉林,不能抱怨条件有多落后,资源有多么少,而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深入学习研究高中化学核心素养,通过一节节化学课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要力争把学校义务科技辅导员这个兼职工作做好。其实科技活动与备战高考并不矛盾,科技活动培养的素养就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那些实验做的好、有探究精神的孩子在未来的高考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我愿意为孩子们的素养、能力提升,为他们更健康更全面的成长、发展而努力奋斗!</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