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饺子的记忆和传承</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 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现在人们吃饺子(老家把饺子叫扁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饺子的种类繁多,材料丰富,只要喜欢,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吃上可口的饺子。即使不愿意亲自动手,也可以到超市里买现成的速冻水饺。但是,吃饺子那要是在上世纪6、70年代可就没那么简单。记忆中也就是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饺子,所以小时候特别企盼着过年。那时候由于物质十分匮乏,偶尔能吃上一次母亲包的饺子实属不易,情景至今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那个年代,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加上人口多,劳力少,母亲千万百计调剂生活,平时虽然粮食紧张,但有瓜菜付助,我们基本上都还能吃饱。但为了保证过年时都能吃上饺子,实际上母亲在家里早就提前在做准备,特别是要留足吃饺子的白面以及羊肉,胡萝卜自家种的没有问题。每年都是到了大年三十,晚饭过后,就开始张罗着包饺子的各项准备工作。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通电,仍然靠点小煤油灯取亮。我们也一直都是在小煤油灯下学习,小煤油灯伴随着我们成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此时,全家人在小煤油灯下围绕着包饺子的事各显其能。</b></p><p class="ql-block"><b> 爷爷奶奶在世时我们是三代同堂一起包饺子。爷爷一般是坐在坑上看着大家做。奶奶准备萝卜馅、母亲和面、剁肉、调馅。准备就绪后全家就开始包饺子。爸爸擀皮很拿手,擀的也很快,由于人多需要包很多,大家都要上手,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包饺子的。大哥因为不吃肉每次都是单独包素馅饺子,正好叔叔也不吃肉,一般都是他们两人搭伙一起准备、一起吃。包的过程中还要放一些硬币,意味着一年平安吉祥。谁先吃到硬币说明谁在新的一年运气就好。</b></p><p class="ql-block"><b> 家里的饺子大致要包三四劈子。晚上包好就放在那里。包完饺子后我们就睡觉了,大人们还要守夜,这是流传下来的老规矩,守望的时间越长越好。同时还要给孩子们准备过年穿的衣服、几毛钱的压岁钱什么的。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我们穿上母亲为每个人准备的新衣服新鞋子,拿上压岁钱,等着吃饺子。每次都是母亲亲自煮,饺子下锅,水开了点几次凉水,什么时候盖锅盖,什么时候掀锅盖,都是有讲究的。当然家里最后吃饺子的永远都是母亲,她总是从头忙到尾,因为不可能一次下够全家十几口人吃的饺子,要分几次下锅,先下好的让老人和我们孩子先吃。那个时候大家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吃,相安无事,其乐融融,温馨无比,浓浓的亲情尽在饺子中融化。</b></p><p class="ql-block"><b> 说来也怪,每年第一个吃出来硬币的肯定是爷爷,爷爷的运气一直都是很好的。爷爷本姓冯,他16岁时因老家河南内黄洪灾泛滥,被迫逃荒要饭到山西隰县太平村靠扛长工维持生计,后经人介绍到冯家村给刘家过纪,从此改变了命运,并使刘家发扬光大。他一生性格爽快,人性高尚,一生养育的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地成了读书人,先后参加了正式工作。这在当时的农村实属不易,在同辈人中无人超越,活到86岁的高寿。</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大哥应征入伍。记得大哥参军走后的头几年春节,过年吃饺子时母亲都会想起,看出来她的心情很沉重,有时还会掉眼泪,就怕大哥在外吃不上一顿饺子。这就是母亲对长子的特别牵挂和特殊情感。这些情景我还专门给大哥在信上讲过。</b></p><p class="ql-block"><b> 也是赶巧了,1975年春节吃饺子我是第一个吃出硬币来的。当时母亲就说这是好兆头,今年会有好运的。自已高中毕业后已经在村里劳动了三年,担任生产队长兼大队党支部书记。每天尽管很累很忙,但一直坚持学习,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念头,应该有个好的转机。果真应验,当年我就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真的是,运气来了一帆风顺,什也挡不住。</b></p><p class="ql-block"><b> 大学期间每次放假回家无论是否春节,母亲总要想方设法给包上一次饺子。那时在村里夏天没有肉就包素馅的,也非常好吃。只要吃到母亲包的饺子,就意味着回到了家。</b></p><p class="ql-block"><b> 70年代末我分配到北京参加工作后,那个时期商品还是紧缺的,凭票供应消费。有几年春节回家我都要想办法用同事的购粮本买点富强粉白面从千里之外带回去。母亲用雪白的富强粉包出来的饺子自然让家人吃的很高兴。记得春节期间有亲戚去拜年,母亲也是用少量的富强粉招待。富强粉尽管不多也让大家都能分享,这就是母亲。</b></p><p class="ql-block"><b> 再后来,家里七个孩子们都被拉扯大了。大哥和我、四弟先后都在外地工作了,其他弟妹也分别在当地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无忧,父母亲也于2002年6月搬到县城居住。母亲再也不用为家里的生计而奔波劳累。但只要是我们在外地的回家探亲,母亲总要让吃一次她亲手做的饺子。此情此景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近几年虽然她老人家已经做不动了,但总要指挥妹妹和弟媳妇她们去准备,放什么调料、放多少都由她来掌控,这样包出来的依然就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母亲始终认为,饺子就是天底下最好的食品,因为她知道我们从小就爱这一口,所以总要千方百计让我们吃了才算高兴。实际上我们只要吃到母亲做的饺子,家的味道就会由然而生。</b></p><p class="ql-block"><b>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家里团圆喜庆的日子,总是离不开饺子。尤其是离家多年,远在他乡,每逢回家之际,和亲人欢聚一堂,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那种感觉是十分难得也是十分温暖的。</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6 月2日母亲不幸突然离世,让我悲痛不已。母在家在,而今不在,心里突然感觉老家离自己很远了。</b></p><p class="ql-block"><b> 在母亲百日祭典时,我特意赶回去。在弟弟接我回家的路上心情很复杂,也很不自然,思绪万千。出来几十年每次回家先乘火车,再换汽车,翻山越岭,都是奔着父母亲,如今他们都不在了,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饺子。想起这些,我就顺口对弟弟讲,我们回去中午就到外面随便吃点好了。</b></p><p class="ql-block"><b> 可是,让我十分震惊的是刚进家门口,就看到妹妹和弟媳他们一起正在包饺子,依然是母亲在的那个位子。顿时让我十分感动,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不知该说什么。这个情景是我意想不到的,让长期在外的我一下子就感受到虽然母亲不在了,但家的温馨仍然存在。还好,他们没有忘记母亲的家风,记得母亲的用心。这绝不仅仅是吃几个饺子的问题,这是在实现母亲的心愿。看起来事虽然不大,但意义深远。这就是我们家的美好的传家宝能够传承下来的真情体现,让我十分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近几年回去母亲总要叮嘱,你们兄弟姊妹间要经常走动,各家过得都不错,孩子们都很争气,以后要互相帮扶,互相照顾。母亲的心愿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希望以后我们仍然能像她在世时一样经常来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想想何尝不是,兄弟姊妹才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有位诗人说:“兄弟姐妹是天上的雪花,结成冰,化成水,永远都不会分开。”没有人知道,前世修行了多少年才换来今生做兄弟姊妹,所以,彼此总是那么默契。人们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而出生在同一个家庭,拥有相同的父母,不知道需要多久的修行。兄弟姊妹之间,总是有着绵绵不绝的亲情,血浓于水的关爱。也就是说,兄弟姊妹是最亲的人,可以互相商量任何事情,有困难相互帮助和支持。兄弟姊妹间的情感是浓厚的,也是静默的,它如温润细雨一般,一点一滴,恒久滋养彼此。兄弟姊妹拥有着相同的基因与细胞,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拥有着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亲情。或许,时间和命运会将我们分隔两地,让我们暂时性的疏远。但永远拆不散的是藕断丝连的亲情与爱。</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可以告慰母亲的是,您的优良传统和美好家风得以传承。我们依然可以吃到您希望我们吃到的家味饺子。这是爱的传递,这是兄妹之间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这就是我们家的饺子的记忆和传承。饺子里包进了家的幸福,从小到大我们享受的更多的是母亲的浓浓的亲情。饺子里融入了家的情感,未来我们感受的更多的是母亲留下的美好的家风。时间虽然过去了很久,但那温馨的画面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也经常唤醒我的深情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9年11月10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