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9日,秋高气爽。</h3><h3> 一行五人自驾去了杜皮乡。照片中右一是卫平的堂弟,他说:“哥、姐们请直呼我:四毛”(他特地先行一步赶回老家,意在接待我们);左一是郭国强同学,受到邀约他欣然同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杜皮乡是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辖乡。1987年从贾庙乡析置杜皮乡。位于县境北部,西北与武汉市新洲县交界,距县城42公里。面积83.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7441人(2017年)。宋(墙)漆(柱山)公路连接贾(庙)总(路咀)公路。杜皮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盛产烟叶、青茶。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杜皮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诞生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黄冈便衣队”、“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后改为五大队)”、“中共黄冈中心县委”、“黄冈政宪促进会”、“黄冈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国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个建立了“汉流”组织,第一个建立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个建立了抗日武装组织,第一个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有 5183人参加不同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294 名在册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培养和造就了如方毅、刘西尧、张体学、漆少川等老一辈革命家,孕育了县团级以上领导68人。</span> 境内张家山,就是张体学同志于1938年创建并直接领导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的地方。<br></h3> <h3> 踏上这块土地,我们先去拜谒烈士陵园并参观了革命纪念馆</h3> <h3> 中共一大代表十三人,竟有三位黄冈籍先辈。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和包惠僧。</h3> <h3> 卫平的父亲和战友们当年跟随张体学同志在大别山南麓境内的张家山打游击,他被尊称为黄冈中心县委英勇的手枪队队长。建国已经七十年。在这大山中,只要有人提及他们的名号和英雄事迹,依然是高山仰止…真可谓: 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漆先庭,人称:漆大爷。战争年代他受组织委托,以特殊身份做掩护,为我军提供大量给养、武器弹药和资金帮助;并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建立地方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年届六十的漆先庭作为黄冈的老红军代表进京,董必武在政协礼堂的宴会上,将他介绍给毛主席,主席称他是“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大贡献的人”。</h3></font></h3> <h3> 坐在门槛石上,遥想抗日战争中,这里曾经杀声震天。我,心存感激…</h3> <h3> 瞧瞧,四毛把他家城里的厨师带过来了,家乡菜的色香味满满一灶台呀!</h3> <h3> 中餐,我们吃得一桌丰盛。看那土灶柴火🔥炎炎,土鸡煲汤鲜香、羊肉嫩而不腻、自家菜地里的小青菜🥬味美可口。尤其最后一道锅巴粥,真正让人口留余香…</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下午去看百丈岩古民居,路过一座古牌坊。它高约10多米,由四根大理石柱支撑,气势巍然,石柱上雕刻有精美图案,牌坊飞檐斗壁,三重飞檐均有凤头造型,当中镶嵌两块石匾,两块石匾下均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上匾刻的“春秋万古”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下匾是寸楷琢刻的碑文。此牌坊建于清光绪27年,是百丈岩林家女婿为岳丈祝寿而立,下匾刻文通篇歌颂德馨之词。听路人说:牌坊后面本是林家祠堂,不知何年已被毁于一旦。 唉...</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牌坊对面就是百丈岩古民居。因山路不熟,我们误进了一条岔路。犹豫不决时,恰逢一位小伙子路过,听说卫平是梅建民的儿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自告奋勇驾着摩托为我们引路(看到质朴的山民对共产党和子弟兵的热爱,我们感动!)这古民居乍看起来其貌不扬,进入室内便可以闻到古色古香的气息。几十根直径约40公分的木柱支撑同样粗的横梁架起屋架,托垫木柱的石墩上雕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镶嵌在屋架的木板上刻的木版画或图案或人物故事各有千秋,在两根木柱之间镶嵌的一块木板上,有根据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雕刻的画十分逼真,巍峨的黄鹤楼下,停着一条帆船,孟浩然站在船头,李白站在岸边,两人拱手相送依依惜别,可惜雕刻在木板上的画在文化的革命中被当做“四旧”,给造反者损坏,《送孟浩然之广陵》画面上的孟浩然和李白的头像都被凿掉,让人扼腕叹息。室内地面泛黄又略呈土红色,四周还绘有花纹:村里的支书说:“这是古人用糯米粉与石灰用桐油掺和倒的地皮,历经几百年依然十分结实,我们用十字镐都挖它不动。”还说:“墙面原来用上好的木板隔着,后来木板捂掉了才现出青砖墙体,青砖墙也是用糯米粉和石灰勾缝。” </h3></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010101"> 故居的房屋有几十间,还有小姐们的绣楼,屋面上开有六个天窗,天窗之下有天井相对应,用于排水。在过去住房里开有一个天窗上下两个堂屋相连,就称得上是富庶之家,何况拥有这大片房子,更说明当时房屋主人的富有。那村支书介绍:“现存的房屋只是百丈岩林家的一小部分,解放时百丈岩故居分为上湾,中湾和下湾,房屋多达两千余间,过去还修了城墙将这三个湾子围起来,城墙上还修了哨楼,并且建有花园。(大革命时期这里开办过红军医院,现在村后的山上还有几座红军烈士墓。)据说古时修百丈岩故居工程浩大,百丈岩没有烧制砖瓦的黄泥,林家把烧砖瓦的窑建在有黄泥的长冲,长冲离百丈岩有两里多路,烧好的砖瓦因山路崎岖运输不便,就用人站着传递,沿途传递砖瓦的人数曾经多过千余人。” </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010101"> 解放后林家故居都分给老百姓住,上湾,下湾和中湾的108间林家故居被百姓拆掉重新翻盖了自己的房子,现存的这几十间故居也陆续分给了百姓。</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在百丈岩古民居后面有一口井,长宽仅一米,水深只有80厘米,伸手即可舀到井水。住在中湾的100多人吃的就是这井里的水,他们还用井里的水里洗衣洗菜,有时还挑井水浇地。天旱时,附近的上湾,下湾的两三百人也都跑过来挑这里的井水吃。居民们说:“即使井水舀干了,过了四五分钟就会又冒出一井的水,且满而不溢,夏凉冬温。”说话时,我们看见井里的几尾小梭梭鱼游来游去,甚是自在...</span></h3> <h3> 来到汪家畈,途中听卫平说起他在农村的经历。1973年,我们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父亲要求卫平回到家乡在劳动中成长。直到武汉大学新生报到前一天,他才洗净泥腿辞别整整历练他三年的革命老区和乡邻。从描述苦中作乐一些轶事中,我们也有品味出他酸甜苦辣的一段人生。</h3> <h3> 蔓菁这两年心心念念要来这里。就是要再看一眼中学时代野营拉练并劳动过的地方;就是要再闻一闻大山里泥土中嫩芽的芬芳。遥望汪家畈粉墙红瓦的农家新宅院,她有些失落。人呢?袅袅炊烟呢?我没赶上学校组织的那次活动,但是被她的情怀浸染了许多个日日夜夜后,一路上满眼满心感受到的也全都是:柿树累累,枫叶霜黄… 但是,我们大家都明白:此刻,一幢幢簇新的宅院里大多是由铁将军把门,人们进城了…</h3> <h3> 离开汪家畈,我们行车至牛车河水库。我与这水库屡屡擦肩,这次终于得见真颜。</h3> <h3> 资料显示:雨水丰沛时,其库容量为1亿多立方。</h3> <h3> 面对迤逦的自然风光—— 感情丰富的蔓菁,又在浮想联翩呢</h3> <h3> 晓军同学每次出行都兴高采烈,看他这样子又年轻了好几岁!摄影技术了得的他,这次又提供了不少高质量、高品味的摄影图片。接受同学们感谢之后,且有一嘚瑟呢😏</h3> <h3> 夕阳下的水面灿烂,又静谧。看到这画面,卫平喜从心来,他自豪地赞叹家乡山水:哎呀,她竟然有如此境界!👀</h3> <h3><b><br></b></h3><h3><b><br></b></h3><h3><b> 衷心感谢我的同学:蔓菁、国强、晓军提供的摄影图片;</b></h3><h3><b> 衷心感谢我的同学:卫平、蔓菁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b></h3><h3><b> 谢谢你们!</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