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一抹秋色

半枝梅

<h3>  初冬,大姐和大姐夫回秦岭山脚下老家,登山看秋色,将秋色美景发在群中,惹动了在珠海两姊妹的心。</h3> <h3>  正巧,立冬前夕,两姊妹回到西安。立冬节,也就是11月8日,在返回珠海前日,去看看秦岭这初冬一抹秋色吧!</h3> <h3>  秋色在哪里?哪里秋色最美?要问大姐,大姐心中有诗,大姐心中秋色一定是最美的地方,最美的地方一定是大姐家乡鄠邑附近峪口。</h3> <h3>  大姐联系大姐夫学生,也是小妹的小学同学王汉接待我们。</h3> <h3>  王汉在村口迎接我们,下车后王汉认出老同学。</h3><h3> 进入主人的院落,看到了奇石栓马桩就能感受到主人是一个收藏爱好者。</h3><h3> 进入房间,坐下来品茶论道、讲述着学生时代的故事。</h3><h3> 主人带我们上楼,看其收藏的古玩,古玩精美,让我们感叹。它们的珍贵,不允许我们拍照,对我们这几个外行,也只是看个热闹场面罢了。</h3><h3> 我们心在那一抹秋色上。</h3> <h3>  开车先去中国秦岭新西兰农场,它占地1900亩。</h3> <h3>  我们站在楼顶花园中环顾四周千亩农场。</h3> <h3>  不远处就是秦岭山脉,在薄雾中秦岭山仿佛不让我们看清她壮美的秋色。</h3> <h3>  </h3> <h3>  我们到了曾经读书的李家庄小学,大门紧锁,一切不是昔日的面貌,只在记忆中找回那一点点回忆。</h3> <h3>  我们往涝峪口,驱车登上了七弯八拐的山路。</h3> <h3>  山涧的秋色让我们在南方工作多年的姊妹兴奋,我们难得在秋色正浓时回来。我们看红叶黄叶和那正在变黄变红的山峦。</h3> <h3>  虽说今天是雾中看秋色,但它有一种朦胧神秘感,我们没有带相机,手机不能将这秋色拍的尽兴。</h3> <h3>  突然雾散云开,天空亮起来,抓拍几张天高无云的秋色,此时秋色红的更火,黄的更灿。</h3> <h3>  我们到了圣母山顶,一览秋色尽收眼底。此时是午后1点。王汉早己定好炖土鸡,不能再留恋这秋色不走,心恋恋不舍,难得在这节气中回来看秋色。</h3><h3><br></h3> <h3>  我们进到农家小院,一只六斤六两的大公鸡炖好,老板娘用大碗将鸡汤端上来,鸡汤香味飘然入心。<br></h3> <h3>  炒青椒、野灰菜,凉拌豆芽,两大份陕西锅盔馍端上桌,我们不再客气,先喝一上碗鸡汤,安抚一下肚中馋虫后,相互举汤感谢老同学招待。</h3> <h3>  饭后,同学王汉看我们还未尽兴,还恋着秋色不肯离去,要带我们去看更美秋色。</h3> <h3>  我们本想午后就结束这赏秋色的活动,尽早回到秦岭脚下余下小城,去看姊妹的婆婆。但秋色撩的我们心醉,也是我们难得在此时相聚的自在心。</h3> <h3>  下山我们还在要求停车,看一处处秋色,我们的过份,让同学王汉更加怜悯我们,带我们先去他的八月蜜野生果木研究所。</h3> <h3>  园中成片的八月炸藤架,在八份“炸”开,炸开中有蜜甜,故为八月蜜。我们喝着由八月炸制成的茶后登上园瞭望台,一望台下一片绿色,分别不出是藤架,好似是地上的红薯蔓。</h3> <h3>  王汉带领我们行车去东大古观音禅寺看千年银杏树。</h3> <h3>  此时是16:30,游人陆续从寺里出来,我们来到了山门口,要预约。</h3> <h3>  今天约满。我们还是用手机不断的刷新。看能否捡漏,好在16:45有退约四位。</h3> <h3>  我们进了山门,没有时间看寺里的建筑,烧了三柱香,祈祷太平。</h3><h3> 我们沿着看银杏树围拦的路线向前。</h3> <h3>  看见了!银杏树金黄灿烂,他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的,在大银杏周围有许多小银杏树,故也称之为公孙树。</h3><h3><br></h3> <h3>  由于看银杏树人较多,围绕在银杏树下地方不大,自愿者让人们多拍照少停留。</h3> <h3>  只能近距离观看,无法拍摄千年古银杏全貌,一姊妹下到城楼下去拍这全景,管理人员还在催促在城楼上等拍照两姊妹。</h3><h3>我们下了城楼,找一处角度再看看这由寺宇和银杏树构成的美景</h3> <h3>  从寺院我们来了东大张灵甫瞻仰。</h3><h3>我们返回王汉家,分两走,两姊妹由王汉车送余下姊妹婆婆家,一姊妹和二姐夫开车回西安城区。</h3><h3> 姊妹俩到婆婆家,此时是晚6:30,婆婆在家等着我们到来,我们吃了婆婆准备好的晚饭后,也象银树子孙围在婆婆膝下说着家常。 </h3><h3> 第二天早,我们要离开养育我们多年的秦岭脚下余下小城,它是我们难忘和记忆最深的地方,别了,等待不久时间,我们还有再回来。起飞了,回到珠海的小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