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并非谬论

望美人兮天一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亲亲相隐"并非谬论<br> --------听鲍鹏山《孔子如来》有感<br> 近来,手捧《论语》,心有莲开。<br> 单纯看《论语》,会让我味同嚼蜡;但听听名家的解读,却能激发我对《论语》原著的爱不释手。最近听到鲍鹏山《孔子如来》,心里有不少豁然开朗。其中有一点,是重新读懂了“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孔子“亲亲相隐”的思想。<br> 鲍老师认为倘若这句话没有很好地展开,读到这里还真有些糊涂,包括一些学者认为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了腐败产生,但事实上倘若我们这样想想,如果社会鼓励父子、夫妻、兄弟互相揭发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人么还有什么可以值得相信的呢?亲亲互隐的法律制度在汉朝以来以及许多国家都推行了,这些国家也并没有比未推行亲亲互隐制度的国家有更显著的腐败。<br>他的话让我想到了那个亲人朋友之间随意互相检举的文革时代,那是一个没有任何温度的冷漠暴力的年代。想到老舍因为受不了亲人的检举而绝望跳湖,矛盾被自己的学生抽打等画面,让我痛彻心肺。但为了更理性的思考,我们来针对原文再探讨下。<br>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br>(翻译: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br>首先,为什么说孔子认为,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这里面有正直呢?<br>一方面,我们发现互相隐瞒的对象是父子,父子之间有亲情伦理关系。而偷羊者若是陌生人,那么这儿子要在孝和大爱之间抉择。而孔子是主张“入则孝”和“泛爱众”的,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更看重孝的。孝悌,是仁的根本。百善孝为先,离开了这个根本,对父不孝,进而对君不忠,哪里还谈得上正直呢?<br>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孔子与叶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针对的事件不过是偷盗的事,情形不算太过恶劣。但我们也无法看出孔子在其他事件上对情与理、亲情与道德所持的态度,比如父亲杀了人儿子否应当“隐”。因此按照情节轻重应当分别而论,在这里我们只能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在类似盗窃事件上,父为子隐是正直、孝义的体现。<br>再来,隐瞒不等同于帮助作恶,这里面也许有出于孝和而苦口婆心地劝慰。在这隐瞒和劝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间至亲的温暖。而对渴望人情温暖的人性来说,何尝不是最好的改邪归正的动力呢?<br>综合三个点的分析,我认为“亲亲相隐”并非谬论,它不但不会让这个坏人逍遥法外,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如鲍老师说的,法律不应当鼓励大义灭亲,亲人之间互相检举。亲情伦理一旦破坏,则很难弥补,而法律举证则显然有其他渠道可以补上。<br>愿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