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但取得成功并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仅两人。刘邦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朱元璋。严格意义上讲,刘邦虽出身农家但算不得农民,他年青时既不愿意干农活,並且贪酒好色,行为近于地痞,又不好好读书,拳头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算是半文盲,成年时当了亭长,相当于如今的街道办事处主任吧。然而地痞半文盲的小吏怎么能建立起大汉王朝呢?细读《高祖本纪》就会发现,刘邦具备的领导素质堪称天赋,具有的领导才能堪称非凡。</h3><h3><br></h3><h3> 豁达大度</h3><h3><br></h3><h3> 豁达大度是当好领导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只有胸襟开阔,有干大事的气度,才会有向心力和凝聚力。</h3><h3><br></h3><h3> 刘邦年青的时候便展现出这样的气质。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朋友之情,对人坦诚相待。在沛县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人们都愿意与他结交朋友。有官吏如萧何、曹参,有豪门子弟如雍齿、王陵,有贩夫走卒如樊哙、周勃等,这就是刘邦的人格魅力。</h3><h3><br></h3><h3> 刘邦的豁达大度始终如一,当小吏如此,做了皇帝亦如此。雍齿是刘邦的同乡,最初勉强跟随刘邦,中途两次背叛两度归顺,刘邦虽厌恶他的反复无常但还是接纳了他,因为此雍齿后来屡立战功。刘邦当了皇帝后心中仍然痛恨雍齿,但还是论功封赏了他。蒯通在天下未定之时曾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背叛刘邦自立为王,形成三分天下,然后再图一统。刘邦称帝后将蒯通抓来,要烹杀,蒯通辨称:”其时群雄逐鹿,我只知韩信不知陛下,再说韩信这小子如听我言,陛下怎有今天”,我何罪之有!刘邦遂赦蒯通无罪。这等气度让人叹为观止。</h3><h3><br></h3><h3> 刘邦的豁达大度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大业。吕太公移居沛县,十分欣赏刘邦的气度将女儿嫁给刘邦,使刘邦经济上名望上大为提升。项梁拥立的楚怀王熊心认为,项羽急躁、凶悍、残暴,而刘邦宽厚仁义,在立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后,指定由刘邦率军西进关中,让项羽率军北进关中,刘邦因此先入关中灭了秦朝。后来项羽违背盟约封刘邦为汉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因此占了道义上的制高点。</h3><h3> </h3><h3> </h3> <h3> 勇于担当</h3><h3><br></h3><h3> 作为领导在一些关键时刻需要奋不顾身,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属下。只有勇于承担风险与责任,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h3><h3><br></h3><h3> 刘邦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以亭长身份代沛县押送劳工去骊山,途中多有逃跑者,他宁愿自已有家不能归,毅然放了所有劳工,让他们自寻生路以避秦朝暴政的惩罚。此义举感动了数十名壮汉,愿意从此追随他。在路经草泽地时,探路者来报有一条大蛇挡住去路,建议改道,刘邦说壮士前行怕什么大蛇,于是走在最前面,将大蛇斩为两段。</h3><h3><br></h3><h3> 受陈胜起义影响,不少郡县纷纷杀掉郡长县令响应起义。沛县人杀了县令后公推刘邦为新县令,希望他率领大家响应起义。论资历、文化萧何、曹参远胜刘邦,但萧何、曹参担心起义失败会被秦朝灭族,于是也极力推举刘邦。刘邦说:”我不是爱惜自身,我担心能力不夠躭误了父老乡亲”。大家一致说我们信得过你,请你不要推辞。于是刘邦召集了包括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在内的三千子弟开始起义。</h3><h3><br></h3><h3> 大家熟知的鸿门宴是对刘邦勇气与智慧的一次考验。刘邦如果不去鸿门直面项羽,表白绝无关中称王之意,项羽一定会攻打刘邦的汉军,以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刘邦有全军覆沒之虞。去鸿门也是危机四伏,项羽如果翻脸则有去无回。更有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将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力主趁势杀掉刘邦以免除后患,如果付诸行动刘邦则性命不保。刘邦明知凶险还是果断去了,在项伯、张良的精心策划下,不但避免了楚汉两军兵戎相见,而且刘邦得以全身而还。</h3><h3><br></h3><h3> 从谏如流</h3><h3><br></h3><h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领导的不但不可能一贯正确而且因为要做的事很多,犯错误的概率比一般人要大。又因为喜欢顺从甚至刻意奉承的大有人在,当领导的很容易自以为是听不进逆耳忠言。因此能否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並加以改正,既反映一个领导人的素质,也关系到其事业的成功。刘邦可谓从谏如流,毛主席曾有评价:刘邦从谏如流是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帝。</h3><h3><br></h3><h3> 萧何追回逃跑的韩信,希望刘邦重用。刘邦说给他当个将军吧,萧何说留不住。刘邦又说那让他当大将军,萧何说这就好。刘邦说那把他叫来任命吧!萧何说,你素来傲慢不讲礼节,任命一个大将军就象喚一个小孩子,怎么留得住人!于是刘邦择吉日,设高台,沐浴更衣,拜韩信为大将军。这就是历史上传为佳话的登坛拜将。其后韩信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取得天下屡建奇功。</h3><h3><br></h3><h3> 儒生郦食其拜访刘邦,刘邦因素来讨厌儒生,洗着脚接待他。郦食其揖而不败说:”你想诛灭暴秦,怎么能如此无礼对待长者”!刘邦遂起身更衣,向郦食其道歉并延请上座。于是郦献计让刘邦攻打陈留以获取秦朝的粮草辎重,刘邦打下陈留后解决了补给问题。</h3><h3><br></h3><h3> 刘邦入咸阳后,看见秦皇宫富丽堂皇,库房金银财宝无数,便想入住皇宫和占有财宝。樊哙对他说:”难道你就想当个富家翁吗”!刘邦不听,张良再劝。刘邦终于封存库房,还军霸上。假如刘邦真的住皇宫占财宝,项羽到时一定会果断剿灭刘邦,刘邦怎成大业?</h3> <h3> 机智过人</h3><h3><br></h3><h3> 刘邦有的领导素质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他的机智。</h3><h3><br></h3><h3> 刘邦在成皋终于跳出项羽的包围圈后,与夏候婴两人合乘一辆车一路狂奔来到韩信军营所在地修武。常规到了属下的驻地,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喝点酒泡个澡什么的。但是刘邦却在小旅店过了一夜,次日凌晨自称使者来到韩信的军营,收了虎符才叫来韩信。假如刘邦当晚直接到韩信军营,一夜之间有可能产生巨变,韩信此时若想杀刘邦易如反掌。虽然没有韩信不忠刘邦的迹象,但是刘邦不把自已的命运交给他人,这就是刘邦的政治智慧。</h3><h3><br></h3><h3> 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使者到刘邦处请求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听后大怒:”妈了个巴子,老子在此被困,还指望你来解围呢,你却忙着要封王”。这时陈平踹刘邦一脚,刘邦突然酲悟,此时无力阻其称王,若阻平增芥蒂,还不如顺水推舟。于是再骂:”妈了个巴子,大丈夫要当王就当真王,怎么要做假王呢”!遂命张良刻印信去韩信处敕封。这快如闪电的反应常人不及。</h3><h3><br></h3><h3> 刘邦与项羽战于广武,两军阵前,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命埋伏的弓弩手放箭,刘邦胸口中箭。刘邦却弯下腰来捂着脚大呼:”贼箭射中我的脚趾了”。其实刘邦的伤很重,为防止项羽乘势掩杀也为避免自已的军心不稳,故称脚趾中箭。如此过人的机智真叫人叹服。</h3><h3><br></h3><h3> 决策英明</h3><h3><br></h3><h3> 毛主席就如何当干部有句至理名言叫:”一出主意,二用人”。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拿大主意,你拿不出大主意也无妨,可以集思广益听取大家的建议,然后决策出一个大主意。如果你拿不出大主意又缺乏决策能力,那你就不合适当领导。</h3><h3><br></h3><h3> 纵观刘邦一生,遇到生死攸关、成败攸关的节点非常多,因此决策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史料上看,刘邦几乎沒有自己的主意,都是别人向他提出参考意见让他决策,但是刘邦的每每决策不但正确而且可称英明。</h3><h3><br></h3><h3> 比如西进咸阳途中,攻打宛城不利便绕道而行。张良说:”強秦在前,宛击在后,此危道也”。刘邦途趁夜返回包围了宛城,宛城陈恢前来对刘邦说:”你们有盟约,先入关中者为王,你在这里拼命攻宛,守将以为降亦死,因此奋力抵抗。这样既造成伤亡又躭误时间,西进途中城市很多,如此何时才能到达咸阳。不如招降宛城,封赏守将,其它城市定会效仿,这样你去咸阳就会畅通无阻”。刘邦遂决定按陈恢的意见办,果然兵不血刃顺利到达咸阳。</h3><h3><br></h3><h3> 刘邦被封汉王后向封地进发,张良建议烧毀栈道以麻痹项羽,刘邦照办,项羽以为刘邦安居蜀地不再防范。就在项羽忙于其它战事时,韩信建议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出争夺天下。刘邦认为正确,遂按此出兵一举平定三秦,不久攻下项羽首都彭城,逐渐拉开楚汉相争的大幕。</h3><h3><br></h3><h3> 刘邦被困荥阳,陈平建议实施离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刘邦让陈平领取黄金直接去办,项羽果然中计,于是唯一的智囊范增告老还乡病死途中。</h3><h3><br></h3><h3> 楚汉两军对峙广武,项羽因腹背受敌,兵疲粮尽,与刘邦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盟约签定后项羽撤军,刘邦也打算撤军。张良、陈平建议不要受盟约约束,抓住有利战场形势追击楚军。刘邦认为有理遂背弃盟约追击,不久在垓下包围项羽进行决战,此战彻底消灭了楚军,项羽自刎乌江。</h3><h3><br></h3><h3> 建立汉朝后,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很多人建议发兵征剿,陈平私下建议伪称去云梦视察,待韩信前来朝见时抓捕(云梦靠近韩信封地,韩信必须前来朝见)。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在云梦抓了韩信,假如发兵征剿,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必然又是几年战乱。(说韩信谋反应是诬陷,根本原因是刘邦要剪除异姓王,韩信作为带兵的异姓王更兼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自然首当其冲)</h3> <h3> 善于用人</h3><h3><br></h3><h3> 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取胜的原因对群臣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所说印证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作为领导者,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尽可能多地延揽人才。若想延揽人才就必须知道怎样识才、用才、爱才,刘邦对待人才的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h3><h3><br></h3><h3> 为什么那么多的杰出人才死心塌地跟随刘邦呢?关键在于刘邦善于用人。韩信一个低级军官,就因为萧何推荐,一下子封为大将军,能这么做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蒯通游说韩信时,可谓形势分析透彻,利弊分析昭然,而韩信不为所动,正是刘邦御人有术的结果。陈平初到汉营,刘邦与其谈论天下大势后很满意,就让他当都尉。诸将见新来的人未见其功就当了都尉,心中不服便群起不断向刘邦打小报告,说陈平在家盗嫂,在外干事不断跳槽,来汉营后又受贿。刘邦就责问陈平,陈平坦然以对,刘邦释然随即再提拔陈平。诸将见刘邦如此信任陈平,就不再打陈平的小报告了。陈平其后六出奇计相佐刘邦,其中离间项羽与范增时,刘邦让其直接领取黄金用度无须报帐,用人如此不疑,谁还不尽心而为呢!</h3><h3><br></h3><h3> 我们再看看他的临终前与吕后的对话。吕后问:”陛下百年之后,假如萧何去世,谁可接替”?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以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王陵过于耿直,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稳重仁厚,就是缺乏文化素养,但安定刘氏必是此人,可令为太尉”。吕再问以后,刘说再后的事你也不可能知道了。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刘邦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明。知人才能善用啊!</h3> <h3> 刘邦作为政治家,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眷念故土与故乡人民的情怀。他在征讨淮南王黥布得胜还军途中,顺道回到故乡沛县,召集昔日的朋友和尊长共同饮酒,并找来一百二十名少儿教他们唱歌。刘邦亲自击鼓奏乐,作诗歌唱道:</h3><h3><br></h3><h3> 大风起兮云飞扬</h3><h3>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h3><h3>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h3><h3><br></h3><h3> 这就是刘邦即兴而作的一首诗,后人称之为《大风歌》。广西大学李寅生教授对这首诗的评语是:全诗共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扑,风格雄劲。凝聚着对帝业故土的情感,表达了能创业也能守业的豪迈气慨。</h3><h3><br></h3><h3> 史学家们称刘邦是政治家、战略家、指挥家。他既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汉族的发展、华夏文明的延续及中国的统一和強大有突出贡献。</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