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9日,定陶区书协主席刘石邀请曹州书画院副院长王洪钦先生及济宁市金乡县书法家刘国明先生在区美术馆对"翰墨秋韵一一定陶八友书法展"做交流指导。</h3> <h3> 根据王洪钦先生、刘国明先生及刘石主席的书学观点,我有以下七点收获与感想:</h3><h3> 第一,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语),首先源于书写文字,文字又是记载与保存文明文化的符号,当然是书写之根本,书写者由文生书,在其文心情怀和思想见识的境界下"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唐.孙过庭),进行文(诗、词)与字书写的"神融笔畅"和"五合交臻"(唐.孙过庭)。实为情随笔走,笔由心运。<br></h3> <h3> 第二,"技近于道",但是"技"永远不是“道","技"只是载“道"的工具而己。任何文艺作品可以用理性的"手术刀"分解为"技法"和表现表达手法,但是没有创作主体情感和灵魂的注入,一推技法相加却永远不是艺术!举个例子:如果说技法、方法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说技法原本就是美的,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集》和《红楼梦》,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又例如:苹果是由水、纤维素、果胶组成,但是把水、纤维素、果胶掺和到一块儿,却变不成一个苹果。这里苹果被分解的水、纤维素和果胶就是技法,苹果自身的色香味儿就是"道",即苹果自身的生命力和魅力就是"道"。"道"与"技"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但是艺术的辨证法是:为"技"日增,为"道"日损。为"道"日进,为"技"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大"道"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无技之技,无法之法,泯法于"道",道法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h3> <h3> 第三,艺术是极端、是独到独有的,是个性化行为,更是迥于流俗的批判,正如徐悲鸿所说:"独持己见,一意孤行"之意。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会想方设法炫人眼目,刻意讨得评委和观众的欢心与赞赏,好看不等于真正的美和高级,犹如长得漂亮的女孩儿不等于心灵美的女孩,好看和美与高级是两回事,真正的美与高级和刻意讨好评委观众的好看没有任何关系!真正的美是会打动人的心灵,触及人的灵魂,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h3><h3> 第四,行文为艺要注意"行"和"留",而不要"流",如果书写者只知道一味流畅烂熟、不动脑子的习惯性书写,没有生活事实的是非美丑善恶判别,没有思想情感的波澜和律动,没有思想情感的寄托和表达,没有入古为新的自我与变法,那么书写者笔下的文字与线条就是没有表情和感情的僵死符号,就是随手划拉的"流",当然就不迟重、不深刻、不清新。就成了熟流、俗流与懈流,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流"。"留"者之意,应当是书写者书写淋漓酣畅时线条结构在某一位置点划的应该停驻处、转折处、顿挫处、离圆循方处、虚而尚实处、实而尚虚处……,是书写者行文做书时思想情感的波折往复、宛转曲达、不平之气及深情诉说。犹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板"和"二黄慢板"的相互转换。正如宋.苏轼在《文说》中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中所说的行与止,我认为就有"行"与"留"的深意。</h3> <h3> 第五,所谓"刚狠猛厉"书写者,皆因为心之力量不能蕴含于笔锋之内而锋杪外露,锋杪外露皆因点划交待不到位,笔划的起笔、行笔、收笔三段缺少一或两段而造成的一划而过,在没有交代的情况下就横冲直撞、直转直下,不自然而违背常理,让人看着不舒服,是败笔!<br></h3> <h3> 第六,学院派书法比较容易入国展的原因是加强了起笔和行笔的训练,把线条勒得紧、裹束得住,在线条的转折处提按自如,非常熟练!墨法的浓淡干湿,章法的聚合节奏都像在工厂里加工过一样富有程式感和形式感。但是由于学院派书法的收笔过于强调形式的衔接,而忽略了书写者本人文心真情的流走,一不小心就走失了真我与自我,所以不耐品,不能久久品味,这就是经典书法与流行书法的区别。"天下第三行书"一一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挂在展厅里灰头士脑,第一眼看上去并不觉得抢眼,但是它能让你静下心来,不断地品味琢磨,让你愈品愈妙!愈品愈高!让你从中读出丰富的人文底蕴,并且心灵与灵魂受用不尽。而流行体的书法则是快餐文化的一种表现,只是第一眼让你看上去好看,但是看多了,反倒觉得像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一样一瞬间飞走了,留不下深刻的记忆和心灵的影响。苏东坡的书法线条是用灵魂和才情凝结成的,像茅台酒一样绵厚醇和、馨香宁静、粘杯挂壁。他的线条独一无二、精神独曜而千古不灭。它的线质柔中含刚、刚中寓柔、绵里裹铁,线条之中的缠绵行留、恣肆汪洋无尽之意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是灵魂升华与超越的大写意,他是独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大文豪!而当今流行书风的很多线条,则是加入了过多的"食用胶"、"爽目粉"、"催情药"等激素和添加剂,线质流利爽目、甜香脆薄、色泽悦目可心、形式讨巧设计,像方便面、麦当劳、汉堡包和火腿肠一样好吃好看,但不是"绿色食品",更不是用心灵历练出来的精神食品,多数只是好看而已,只起到沉静、沉淀一下浮躁心灵的作用,不能给精神和心灵带来充分的营养。所以我们学书法只能向被5000年中华文明史筛选遗留下来的先贤经典碑帖学习,不能一味沉迷于当今的名家大腕,我们可以借鉴当今优秀书法家的时代笔墨和表现形式,从经典法帖中寻找出一个属于你的时代的真正自己,并把自己寻求思想进步和心灵丰满的文心真情描写宣泄一下,去表达对古人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鉴于我们的所处的浮躁时代和文化的薄弱积累,只能如此而已!</h3> <h3> 第七,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写意的,是入古为新的大写意。只有在古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意味、意义甚至是批判和质疑,你才能真正找到一个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书法汉字线条结构,是一种观念化的线条结构、是情感性线条结构和精神性线条结构,是一种打破常规而极端取向的审美夸张和恰当变形,这当然就有别于"俗",而难入俗人之眼目。这种书法的线条和结构就是书写者精神、思想和灵魂的大写意。
著名书法家刘彦湖先生说:用笔对应的是心性;结构对应的是心裁。“心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你的建构。当永恒的共同的原理都通达了,你还要有一个独特的呈现方式,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代表了这个时代和你的个体,不能是古人简单的翻版;“心性”,则是对一种更大东西的通达。刘先生所说的通达我认为是对中华文化和人情世故的通达。人只有通达了,才能敢于质疑、取舍自如、批判有力、见解铿然。而不会盲听盲从,做别人思想的奴隶,书法的奴才。做人也只有通达了,才能有自己真正的高标立意,才可能超越自我,完成自己内心的大写意。
最后用一幅自撰对联和一则名言来结束此文。
上联:翰飞神逸,书风墨韵华堂雅聚
下联:朋来晏喜,诗清词丽金兰酬契
横批:切磋琢磨
跪着看古人不叫“继承”,站起来看经典也不一定是“创新”,没有自己,一切为“0”。<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