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9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徐飞老师的“舌尖上的人情”,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他的讲课分三个环节,</h3><h3> 第一个环节,激情引趣,营造写作氛围。首先他从山西太原是面食之都引起话题,引出对生活的热爱,他先让学生看了一个商老三烧烤店的小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让学生回答扬州毕业的学生对商老三有什么印象,同学们有的说商老三朴实,有的说他的友好,有的说他的热心,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徐老师接着问,除了记住商老三的烤串,他们还记住了什么?同学们回答,还记住了在高中学习的快乐时光与同学相处的美好记忆。于是徐老师又提问学生,你的记忆里有没有这样“一串烤串”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是“妈妈包的饺子”,有的说是“姥姥做的可口的焖面”,有说是舅舅从内蒙古捎来的牛肉干,有的说是老师给同学们买的包子,有的说是全家人一起动手做的腊肠等等,亲情,友情,乡情,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那“一串烤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是写作的素材,它就在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中,那熟悉的人,事,物,景就是我们写作的素材,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h3><h3> </h3> <h3>第二个环节,欣赏语段,学会挖掘主题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 ,徐老师深谙此道,他选了几个学生习作的片段,让学生修改,他给学生提出要求:“给修改前所写的语段,添加一两种手法,使描写更具体,更生动”。学生写好后,让学生读自己修改后的文字,与大家一起欣赏,接着,徐老师,又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续写两三句,可以从情感,人物,风俗,时代或哲理角度写出食物背后的“人情”,也可以对前面的进行修改,挖掘出哲理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回答 。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层次。</h3><h3> </h3> <h3>第三个环节,化一为万,进行实战训练。徐老师给出两个任务,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以“声音”为题目,写一篇700字以上的记叙文。2.结合三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