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孩子偷东西后失物奇迹出现,无知大人的做法让孩子记仇一辈子

&&元芳&&am

最近嘟嘟妈在跟我们交流小朋友的教育时,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个经历,也是至今她对自己的老母亲一直心存疙瘩的直接原因,值得所有父母引以为鉴。 下面是嘟嘟妈的自述: 当时我大概6岁,唯一的哥哥要上晚自修,每天很晚才回家。爸爸也经常上晚班。母亲每天下班跟我吃完饭后习惯将手上的金手表摘下来放在床头柜然后洗澡,洗完澡就到隔壁打麻将一直打到11点回家睡。 母亲去打麻将后,家里就成了我跟其他小朋友的乐园,我们经常跟3,4个小朋友一起在屋里玩捉迷藏。 一天早上还未起床,我就被母亲摇醒,睡眼朦胧中,母亲问:“我的金手表不见了,是不是你拿了?”我摇头,母亲怀疑我的理由是,家里每天晚上只有我,几天前还看到我拿她的金手表在玩。面对母亲的质疑我一头雾水。 随后,爸爸、哥哥、妈妈,甚至家里的亲戚都轮流来问我“是不是你偷的?是不是你偷的?”我否认。 没想到过了两天,金手表却奇迹般出现在床头柜上,我还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母亲却拿着金手表问我:“之前是不是你拿的?因为只有你才知道我将手表放哪里。说实话妈妈不会怪你,知错能改才是好孩子!”爸爸、哥哥也以同样的语气质问我。 当时很单纯,也不知道承认了会有什么后果,只知道大人的行为传递给我的意思是,“承认了就是好孩子,不承认会整天被问”,所以我就说是我拿的。 没想到话音刚落就被母亲揪着打了一顿,我还一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直至我有一天到姨妈家玩时,才知道了自己背负的罪名。当时跟姨妈家的小表哥争抢着玩一个木头人,小表哥将木头人丢进房间,我想冲进去,但小表哥怎么也不让我进他房间,我拍打他,他却生气的推了我一把,还气鼓鼓地说:“小偷!你会偷东西的。” 虽然小表哥被姨妈责骂了一顿,但是我感觉到很受伤。自此以后,每当到别人家我都很拘谨,一个几岁的孩子可以坐在一张小凳子上一整天都不敢动,似乎一动就会被当小偷。我的乖巧就是如此来的,但是没人知道大人们带给我的阴影。 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嫁人时,母亲掏出了当年的那块金手表给我当礼物,看到已经变得残旧的金手表,我的心又被深深伤害了一次。我瞒着母亲将手表卖了,后来母亲问我金手表哪去了,我只是说可能是搬家时不小心弄丢了。母亲对我的伤害,就像心里一个永远抹不掉的疙瘩。 “是不是你偷的?”带着怀疑到孩子身上求证,这是最愚蠢的教育,多少孩子被父母的这句话毁掉。人往往有个奇怪的心理,就是一旦认定的某些事情,总会千方百计找证据论证,但往往这样的证据已经不够客观了。怀疑孩子偷东西,父母如果采用不恰当的应对会伤害了孩子,即使孩子真的是偷了,也会因为大人错误的处理而让事情更糟糕。 警惕会毁掉孩子的两种错误教育 1、逼问孩子,反复追究 如果孩子没偷东西,父母反复追问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如果孩子真的偷了,反复追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虽然还小,但已有了自尊感和羞耻心。适可而止是教育的智慧。孩子知错了事情就过去了,再提就如同再次撕开了愈合的伤口,孩子更可能会因为反感而做出叛逆的行为。比如,“你说我偷,那我就偷给你看”;“在你们心里我是个小偷,那我就当个十足的小偷”…… 2、让外人参与孩子的教育 当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时,最不愿让自己不好的行为被更多人知道,父母需要知道这点,也是对孩子基本的尊重。所以父母在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甚至让朋友亲戚来参与责骂孩子,这无疑是对孩子自尊的践踏。外人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转述,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怀疑孩子偷东西,最正确的应对是这样的 将东西丢失的事实告诉孩子 这样说的目的是,爸妈知道东西不见了,而不是神不知鬼不觉。曾有个妈妈跟孩子们说钱包里的100块不见了,通过观察孩子们的面部表情确认孩子偷东西的事实。幼儿教育专家小编提醒,常见的如果孩子偷了东西后,当父母提起时会有这样的特征:表情不自然、不敢直视父母、眼神闪烁甚至紧张冒汗等,家长可以从这些小细节探出端倪。 旁敲侧击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不同性情的孩子,选择正确的旁敲侧击效果会更好: 善良的孩子→激发同情心 通过渲染孩子的偷拿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真糟糕呀,爸爸这个月丢了50块,如果找不回来就不能吃早餐了”,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固执的孩子→告知后果 通过让孩子知道偷拿行为的后果,“如果再找不出来,我得叫警察叔叔来调差了,警察一定能找出小偷”,让孩子更谨慎地做出选择; 愧疚的孩子→声东击西 通过声东击西,“前天邻居娜娜偷拿了妈妈的唇膏藏起来,后来主动拿出来承认错误,娜娜妈还表扬了娜娜呢,好孩子就该这样”,让孩子知道妈妈会原谅自己的一时鲁莽; 冷静的孩子→透露端倪 通过透露父母发现的某些异常,“冬冬,老师说你最近买了不少零食,能告诉妈妈零食哪里来的吗?”孩子们很聪明,通过联想,就能知道自己已经被父母怀疑。 尽快给孩子改过的机会 没有人天生就是小偷。据研究,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曾经有过偷东西的经历,偷东西的不一定是坏孩子。所以当孩子承认犯错时,父母最正确的做法是选择原谅、尽快忘记并给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尝试再次以信任的态度相信孩子能改正,而不是像防小偷一样防着孩子,孩子会因为大人的原谅和信任而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