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型的脑袋冥思

秋伊紫旋

<h3>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才会知道,当一个人说他再也不理你,不是真的讨厌你,而是很在乎你,非常非常在乎你。</h3><h3>很多人擅长用回避和谎言的方式表达爱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回避背后的小桃心。&nbsp;</h3><h3><br></h3><h3>精神分析用依恋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h3><h3>依恋理论是一个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nbsp;不同依恋类型的形成,与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回避型依恋的形成与童年遭受到父母的情感忽视密切相关。</h3><h3><br></h3><h3>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h3> <h3>生活中最浪漫的事不是两个人的岁月里只有爱情,而是两个人的爱情里有岁月,也有未来。</h3><h3><br></h3><h3>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认识的人成百上千,却没有一个是适合自己的。</h3><h3>其实,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从来就不是概率事件。你要做的,是先遇见你自己。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却没人愿意改变自己,成为合适对方的人。</h3><h3> </h3><h3>很多感情一路看过来的,和爱人磕磕绊绊很多年,中间有好几次争吵都觉得他们要散了,可是他们还是携手走到了婚姻,靠的正是不断的沟通与磨合。</h3><h3> </h3><h3>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好的感情都是能够自省的。在与爱人相处的漫长岁月里,我们都在所难免会触到对方的雷区,自己身上的刺也会不小心扎到对方心里。</h3><h3>但我们在一段争吵或者矛盾过后,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向对方袒露心事,直面脆弱,也相互理解。</h3><h3>做到这一点的话,两人的相处只会一天天更好。</h3><h3><br></h3><h3>在生命旅途中,遇见另一个人,不是束手束脚,而是有了助推器,一直手牵着手向前,势均力敌,才是最好的爱情。于是有了杨绛和钱钟书,梁思成和林徽因。</h3><h3>互相欣赏,彼此成就,好过做爱情的奴隶。恋人相处的最好方式,是一起变得更好,更优秀,而不是在一起原地踏步。</h3><h3>恋人之间,很多稳定的关系都是如此,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h3><h3>最好的关系,不是接受和给予,不是束缚和羁绊,更不是牺牲和将就,而是彼此付出,彼此欣赏,彼此成就。</h3><h3><br></h3><h3>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互相迁就的两颗心。</h3><h3><br></h3><h3>找寻自己,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好难,这是一个生命重建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唯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强大的潜意识能量,一切皆有可能。这是唯一的选择,没有捷径可走。</h3> <h3>在感情里面,相似的人适合玩闹,互补的人才能相伴一生。<br></h3><h3>他会因为你犯的一个小错,就开始试图否定你的一切,你做什么他也不会改观。</h3><h3>有时候你真的很想要和他心平气和的沟通,但是他却总是不愿意面对问题,然后你就想要退避三舍了。</h3><h3>虽然有时候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但是为什么他就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呢?</h3><h3></h3><h3>闹矛盾了,一点也不愿意和你交流,就放任你自己去猜忌,去难过。</h3><h3>看着他无所谓的样子,自己就更是内心苦闷了。这样的生活真呢很是艰难。</h3><h3>但是吧,有时候,又觉得他还是很好的,真的是倍感煎熬。</h3><h3>很显然,你遇上了典型的回避型人格,他们总是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表达自己的心情,再大的变化也不会说出来。</h3><h3>回避型人格的人是怎么样形成的?</h3><h3>我们又该怎样和回避型人格的人相处呐?</h3><h3>你是否有下面的感受呢?</h3><h3>●我真的试图去温暖他,拥抱他,可是我却被推的远远的,真的有种自作孽不可活的感觉。</h3><h3><br></h3><h3>●经过这么多年,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的自私,他不会为你着想,明知道你会不开心,也不会去费一点点心思去保护你。</h3><h3>每次生气我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过后还要去照顾他们的感受,真的实在是太累了。</h3><h3></h3><h3>分析一下回避型人格的人:</h3><h3>回避型人格的人给你的感觉就是他们是凭实力单身的。</h3><h3>电视剧《我只喜欢你》中的男主言默,他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h3><h3>电视剧中有一段是他小的时候,他妈妈要外出去演出,就送了他一只狗取名叫“姥爷”,言默只是和他妈妈说了再见,他不哭不闹,表现出的是一种小大人的感觉。</h3><h3>他不会把喜怒哀乐变现出来。</h3><h3>他虽然喜欢乔一,但是不会表现得特别明显,乔一在拒绝了他的求爱时,他还是很冷漠的表现,也很少去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h3><h3>他们一般不喜欢去和人沟通,也不喜欢谈及自己身上的事情。</h3><h3>形成回避型人格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原生家庭。</h3><h3></h3><h3>面对回避型男友又该怎么办?</h3><h3>1、不要企图改变他,你要学会尊重他。这时候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要是有人强迫你改变,你也会很难受的,尤其他是回避型人格,这个问题上他会变得更加的难以接受。</h3><h3>2、引导他做出改变。你要学会引导而不是主动,你要是主动他反而会退缩,你就选择不作为,让他掌握主动权,他就会开始主动起来。</h3><h3>3、你要学会理解他,学会理解他的生活。</h3><h3>想要了解回避型爱人,你就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他们不喜欢别人对他们过于主动,越主动,他们就越是害怕,所以你要对他们冷漠一点,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己主动的一面。</h3><h3>不要把自己大量的情感倾注到他身上,回避型人格的人是不会达到你所期望的那样的。</h3><h3>过多的爱堆放在自己的心里,是一种负担。</h3> <h3>在回避型依恋者视角中,最好的恋人,其实就是两个:前任和下任,唯独不是现任恋人。</h3><h3><br></h3><h3>在回避型人眼中前任是永远的回忆,如果延伸一步的话,是自己之前的经历,自己经历塑造了自我。换句话说,回避型的人不会否认前任,否认的行为本身是部分地否定回避者的自我。下任代表在回避者的脑海中是预期,就是回避者的希望,回避者不会否定这个脑海中的希望!否定就等于自己前行的阻断。现实生活中,也许这个点,连回避依恋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自己保护的等级,会提升这么高。</h3><h3><br></h3><h3>不能否定,并不代表了就要肯定。从相处来说,唯一能够带来良好相处体验,收获情感关照的,其实应该是现任。这是正常人的情感侧重点,应该永远都是现任。可在回避依恋者的世界中,除了前期的强烈吸引期,后期的相处期,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应对问题之余,回避依恋者很容易就会走入前任回忆模式和下任期待模式中。由于这种行为存在,反过来又会加剧现有亲密关系的相处压力。所以,回避型依恋者会自然而然得出结论:最好的恋人,永远是前任和下任,唯独不是现任。基于这种认知,很容易出现无法进入长期稳定的关系之中去。</h3><h3><br></h3><h3>从实际角度来说,暂停现有关系,无论是回头修补之前亲密关系,还是开启新的亲密关系,都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为。有趣的是,回避依恋者却乐此不疲。这种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到底是怎样的逻辑?</h3><h3>现任关系中,亲密关系中的亲密即束缚的感觉,会给回避依恋者带来不适。度过了吸引初期,在现有的亲密关系相处中,双方的相处,自然会超出正常的交往范围的距离。在回避型依恋者看来,他们自身从小建立对抗伤害的应对策略——自我世界(即回避的落脚点),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在失去了的时候。这个回避依恋者自己打造起来的,是自我的世界,在平时的交往中,提供了回避依恋者自我保护的安全感。只有在这个世界中,回避依恋者才能体会到舒适感,自在感,安全感。在亲密关系的吸引阶段,由于对方对于自己强烈的吸引力,回避型依恋者由情绪产生了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打开回避型依恋者自我世界的城堡的钥匙,这把钥匙的拥有者,现任伴侣,会成功进入回避依恋者的自我城堡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切改变的动力,来自与情绪支配。同阶段,回避依恋者会自动地关闭理智判断的阀门,整个过程理智缺位,或者说理智被情绪锁所制约,发挥对的作用有限。可是,无论是理智还是情绪,暂时的压抑,最终后期会反扑回来。反扑的动作就是,情绪这条线会被加上理智锁。具体到行为上,回避型依恋者需要自身调动自己很大一部分时间精力专注,来应对进入自己领土中的伴侣。</h3><h3>在这个回避型依恋人格的领地中,仿佛处处都摆满了昂贵华丽的物件。理智回归后,会变身为一个守护者的角色,时时刻刻盯着入侵者——现任伴侣。这个监督的过程,回避依恋者本身,也许并没有察觉。可是,这并不影响守护者能够时刻,与回避型依恋者进行沟通:“看,进入你领土的人,正在损坏你的东西。”一旦收到这种信息,回避依恋者,可以由两种选择:直接说不,或者默默记下对方打破的物品清单。</h3><h3><br></h3><h3>现实中,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会选择后者。原因也很简单,回避型依恋者,自身对于直接拒绝这件事,也采取的回避型的态度。至于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也很简单,拒绝之后,可能会出现分歧的问题,回避依恋者,最难面对的就是这种问题的处理。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记下对方损坏的物品清单,直到超出临界值,逐客出门。如果能能够转变这种应对的模式,回避型依恋者,可以实现对于长期相处伴侣,达到比较健康的相处模式,最终实现长期稳定相处的。</h3><h3><br></h3><h3>回避依恋者思维导图中前任关系;有亲密无束缚。为什么回避型依恋者,会对前任产生好感?原因就是:回避依恋者的记忆会自动定期清洗消极记忆,痛苦会直接转化为行为模式改变。在两者的作用下,前任长期相处中,亲密感的记忆,经过筛选,被保留下来。相处中,束缚感则作为消极记忆,被定期删除。至于冲突带来的痛苦,本身就能量转化为模式的方式,被消耗掉了。这种情况下,行动层面的反应就是,现在看来,当时的行为,无非就是小问题,并无大碍。其实,经过两者巧妙的修饰伪装后,回避依恋者觉得前任变成了良好的意象出现了,心里还会出现很嘚瑟的小剧场:“她希望我,对她提出复合的要求!”。</h3><h3>其实,回避依恋者的问题仍然会存在,假若开启一次重启模式的话。下任关系中,有吸引,无亲密无束缚。了解了前面讲的理智外化,情绪内化的回避型依恋者的形象解读后,下任关系的人设,能够很快吸引回避型依恋者,这个关系很容易解读。下任关系的人设,来自于回避依恋者自己,内化的情绪。这个人设能够成功绕过,外在理智的筛选,走入回避型依恋者内心,通行证就是现实无交集。这种,类似于聊斋爱上画中人的情况,在回避依恋者身上,出现的程度和频率,比较普通人的确更高一些。</h3><h3><br></h3><h3>这种倾向的出现,加剧了回避依恋者在下一段关系开启时,更加积极互动的吸引期反应;当步入稳定期后,内心人设和现实形象的差异性,又更加加速了回避依恋者断崖式的抽离行为。于是,又出现在伴侣看来忽冷忽热的诡异行为。于是,重复走入现任有问题,最好的前任和下任的怪圈。</h3><h3><br></h3><h3>如何改变怪圈⭕⭕</h3><h3>只有回避依恋者能自发改变自己对于亲密伴侣的认知,才能跳出这个怪圈。</h3><h3><br></h3> <h3>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关键字是:自卑、羞怯、高焦虑、敏感、怕生、怕被拒绝。</h3><h3><br></h3><h3>回避型人格障碍:</h3><h3>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h3><h3>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固执己见、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及家庭的突发事件。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回避依恋者会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回避依恋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h3><h3><br></h3><h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h3><h3>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自我认知的独立,其中还有表现出很可怜、很委屈、很无奈的症状,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进展中发生问题时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爱人的依靠。不想自己为对方付出什么,因为他怕吃亏。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现在这种回避依恋类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