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纪实

<h3>  带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跟随者马校长来到了北京,与初来乍到的新鲜感相比,两天半的会议学习与参观更能让我们感到心潮澎湃。</h3> <h3>  第一天</h3><h3> 首先,大会进行了致辞。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文湛司长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彭凯平院长分别为大会致辞。</h3><h3> 其次,会议进行的是颁奖环节。由陈至立部长和张铁农司长分别为2018年度十大教育突出教师和十五所教育研学先进单位进行了颁奖。</h3><h3><br></h3> <h3>  最后,八场报告陆续呈现,精彩纷呈。先是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带来的 《抗逆力 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彭院长从为什么要关注抗逆力和怎样提高抗逆力的水平两大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教育部副主任陈如平从《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任务与发展的趋势》的主题入手,主要谈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八大关键词;随后,原教育部领导王文湛老师从全国教育大会的文件入手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明确了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业务水平,说的具体,谈的详细,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最后,来自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从教师价值的厚值、激励和共生三个层面结合清华附小的校园管理实际谈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情怀,声情并茂,激情洋溢,上午的报告在现场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下午同样是四场精彩的报告。先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康震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课本里的成长》,康教授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讲起,分别从人的基本理念 家庭诗词大会 重建内心世界 随时知己 比活着更高级的 天下真的很重要 等方面去谈教育价值和教育真谛,最后康震教授把学生接受的主观意愿放在我们教育的首位,强调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遵从学生的意愿。然后是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教授从《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误区与领导力的》角度谈了教育的信息化、5G网络教育等等教育的信息化前沿性的问题,对未来教育的定位值得深入思考。另外来自北京教委的李奕主任所做的《面向未来的首都教育现代化思考与实践》报告同样给我们不一样的北京教育,李主任将近年来北京教委在教育方面的经验成果和下一步的发现思路做了系统的总结,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最后少将金一南教授给我们做了《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奋斗》的报告,金教授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谈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谈到如今的香港暴乱,在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变强了的中国,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h3> <h3>  第二天</h3><h3> 第一场报告是有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带来《走进苏霍姆林斯基》。李老师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谈起,谈及他的从军经历,办学初心,谈及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人民教育家,赞叹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同时结合他的教育专著和自己的教育实践,强调教育首先是人学,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未来,最后李老师呼唤中国宁静朴素的教育,呼唤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李老师的报告对于德育教学尤其是班级管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与李老师的报告相比,第二场报告来自清华附中的校长从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改革入手,介绍了学校近几年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所研究的成果,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对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评价孩子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第三场报告来自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刘希娅校长做的《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报告,刘校长主要谈在立德树人的方针指导下他们是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的体系的。他们用三年时间去研究课程标准与目标,用五年时间去整个课程资源和编写属于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引领下,学校取得一项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这场报告对于课程研发挖掘的非常深,对于我校的课程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后是来自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主持的一个小采访,分别采访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教育局局长和校长,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谈他们眼中的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现场的氛围让我们感到课程的引领和对孩子的尊重仍然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思想。第四场报告是来自于中央音乐学校的周海宏院长做的《走进音乐世界》的报告,周院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音乐通俗易懂的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体会到只要方法对就可以教会我们的孩子的道理。第五场报告是视频的形式,来自于北京11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对教育的理解,谈的深刻到位,引发现场纷纷点赞。第六场报告和第七场报告分别来自于民办教育的叶翠微校长和教育部王晓燕主任,两人分别从民办教育的前生今世和未来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解读入手,再一次向我们传达者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最后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做的《余秋雨文化演讲》报告,报告长达两个半小时。余秋雨先生谈及中国的孩子学习中国的文化是需要进行正确引导的,他推荐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这段历史中需要去读懂的名人,他认为中国的孩子是可以学习中国的哲学的,尤其是老子孔孟和庄子,孩子们是可以学的会的。另外,他反对孩子死记硬背,反对教学的粗暴和功利主义等等思想很值得我们教育者去反思自己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行为。</h3> <h3>  第三天</h3><h3> 带着神秘感挤着北京的高铁来到了北京11学校,听了学校的由来以及发展史,当听到学校开发了300多个课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全校5000多名学生实施选课走班的上课形式之后,我瞠目结舌,疑惑万分,没想到在这里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竟然改的如此的彻底和有价值,像谢家湾小学一样,他们的改革都是从课程开始的,课程就像牛鼻子,整个改革的配套制度都那么的完善和可操作可执行可评价,看到校园里教室里随处充满了对孩子们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发展与尊重,让我对身边的教育又陷入了深深地思考。</h3> <h3>  震撼,思考,前行。回来的车上,这三个词在脑中不断充斥着,现在的教育改革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到了“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的”境界,愿能在实现教育辉煌的路上出一把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