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隅芬芳》出版接受记者访谈

静水流深

<p></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就《一隅芬芳》出版接受记者访谈</b></h1><div><b><br></b></div><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日前,就《一隅芬芳》出版相关事宜,围绕“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与作者联系沟通过程中的认识或感受、做了哪些工作还有怎样的期待” 等问题,接受了大庆日报文化专副刊白玉兰主任访谈。</font></h5><br>&nbsp; &nbsp; &nbsp; &nbsp;摆在面前的这本儿《一隅芬芳》,是原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市全民阅读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品的。全民阅读,是党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从上世纪后期,特别是跨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知识爆炸时代已经来临。面对信息多元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保持自我,克服茫然,防止迷失,不致落伍,既是一个国家也是每个公民的面临的考验。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全民阅读。不仅是号召,更是理性选择。因为只有学习,也就是读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舍此别无他途。因此,从这个意义理解全民阅读,可以说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全民阅读已经上升到立法的层面,可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大庆也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br>&nbsp; &nbsp; &nbsp; &nbsp;《一隅芬芳》正是在大庆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周年后的时间节点上出版的,是阶段性成果的小小展示和总结,更是对未来活动的一个引领。<br>&nbsp; &nbsp; &nbsp; &nbsp;下面,咱们就聊一聊这本书出版的来龙去脉。<p></p><p><br><b>第一个问题: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b></p><p><b><br></b>&nbsp; &nbsp; &nbsp; &nbsp;2016年夏季,鉴于我市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年,作为牵头部门,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过去十年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梳理,为此,召开了大庆市全民阅读活动总结表彰及工作推进会,不仅表彰了十年来在全民阅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还对下一步的工作做进行了规划和展望。会后,在研究2017年度全市全民阅读活动,制定工作计划时,我们产生了尝试系列活动的想法,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既有前瞻性,又具操作性。初步拟定每年一个主题,从“大庆人写大庆”开始,向“大庆人读大庆”、“大庆人画大庆”“大庆拍大庆”“大庆游大庆”进发,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品牌。<br>&nbsp; &nbsp; &nbsp; “大庆人写大庆”征文通知发出后,得到了广大笔者的积极响应。经过认真评选,对近20篇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予以了奖励。这项工作告一段落后,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大庆不仅有杨利民、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蜚声中外的作家,还拥有一大批出版过作品的文学爱好者及众多书友。过去的成就固然可喜,有的作品堪称经典,但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今天读者的广泛需求。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引导并激励他们,在把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深入思考,埋头创作,歌颂祖国,赞美家园,是摆在我们这些从事全民阅读工作的同志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达成了从最基层做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草根”开始的共识,发掘他们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用他们驾驭的文字符号,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创作中来,以此增强大庆的文化品位和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感染和教育新一代大庆人,进而掀起全民阅读全城共读的时代热潮。<br>&nbsp; &nbsp; &nbsp; &nbsp;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局党组反复研究商量,最后确定要为最基层特别是生活条件相对差一点并有志于读书的本土人士,以大庆全民阅读办公室和文化部门的名义,出一本作品集。<br>因为受机关工作制约,接触的读者毕竟有限,我们通过大庆日报社文化副刊的编辑记者,协助我们确定作者人选。于是有了张业龙、杜天明、管庆林三位草根作者作品的呈现。<br>&nbsp; &nbsp; &nbsp; &nbsp;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出笼的成因和背景吧。</p><p><br><b>第二个问题:请你谈谈在与作者联系沟通过程中的认识或感受</b></p><p><b><br></b>&nbsp; &nbsp; &nbsp; &nbsp;局党组决定出书事项后,由我具体负责相关事宜,我和新闻出版一路的几位年轻同志一道,开始了与作者的接触。<br>&nbsp; &nbsp; &nbsp; 先后几次与三位作者沟通联系,包括见面对话,磋商文稿改动调整,使我从对作品初步感知逐步发展到对他们人品的深刻印象。三位的共同特点与我们了解和掌握的基本一致,那就是忠厚朴实,性格内敛,吃苦耐劳,坚韧执着。<br>&nbsp; &nbsp; &nbsp; 当我读到张业隆的小说《我蹬三轮的兄弟们》时,深深地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所吸引,情感随着他所刻画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难以自拔,爱不释手,一气读完。作为下岗职工,他“有幸”成为小城三轮车夫的一员,作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原型朝夕相处,患难与共,虽有细致入微观察之便利,绝无居高临下说教之笔触。语言生动,地域色彩浓厚,议论得体,偏颇瑕疵少见。令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掩卷沉思,耐人回味。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笔耕不辍的乡土文人,能够牢牢把握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文字驾驭能力之强,功力之深可见一斑。走进张业隆的家,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书籍,对于这个年过半百沉默寡言且体力脑力劳动的共有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为张业隆改定的创作札记是:<br>&nbsp; &nbsp; &nbsp; &nbsp;<font color="#ff8a00">劳作之余,读读写写。翻遍了所能收集到的书籍,领略了各式各样的角色命运,好像对生命的意义有所认知,但又那么的模糊。放眼过往,不尽相同,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淡淡,我懂得,用别人的尺子无法丈量自己的人生。于是,更有了无尽的迷惘和惆怅。我若小草,随遇而安,静谧平常;我异小草,有情有义,不屈不挠。盼茂盛葱茏增绿,惜光阴真心难老。我在努力的寻找,并试着把这个过程和一些情感记录下来。无论他人怎样看待,都不曾停歇。因为内心告诉我,追寻的只会越来越近。</font><br>&nbsp; &nbsp; &nbsp; &nbsp;当我读了杜天明的古典诗词后,对这个乡村校车司机真是刮目相看。他虽然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受父辈喜爱读书的家教影响,对传统文化独爱有加。历经务农打工诸般苦累,晓知幸福美好应付艰辛。以文字慰藉心灵享愉悦,用作品歌颂家乡生自豪。在乡土的收获和人生的感悟中前行,多次获得省以上级诗词赛事奖励。他的古体诗词,浩如烟海,格律工整,超凡脱俗,质量上乘。走进杜天明的家,书柜里整齐的摆放着许多证书和奖杯,我觉得,这才是意料之中的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资质相吻合的不二匹配。<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为杜天明改定的创作札记是:<br>&nbsp; &nbsp; &nbsp; <font color="#ff8a00">&nbsp;每当开着校车接送孩子们,便会忘却生活的烦恼和坎坷,天真和希望扑面而来,充盈脑海。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家乡的一草一木和厚朴情怀,是我创作的无尽动力和源泉。我愿把植根热土的那份厚重尽情抒发,创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温暖和快乐着我的人生。一抔乡土,深切眷恋,难以割舍;一句乡音,魂牵梦绕,回味经久。承古典韵味之美,抒小我际遇之怀,孜孜以求,铭刻担当。国与家,家与我,荣辱与共。岁月静好,江山多娇,我愿一直走在吟唱的路上。</font><br>&nbsp; &nbsp; &nbsp; 当我读到管庆林的现代诗,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打动,准确地说是被深深地震撼。虽未曾谋面,但渴望相见。在他手写诗稿复印件的扉页上,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是一个不向磨难低头的不屈硬汉,字里行间洋溢着正向能量的呐喊情怀……”的评语。当青林(笔名)坐在我的面前,我从这个肤色黝黑的男人身上,再一次读出了他的自强不息,也更加理解了造化弄人的涵义。我知道,有了生活磨难和工地劳作的底色,他的诗,注定视角独特,血肉丰满,也因此成就了他的丰富情感和诗意之美。<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为管庆林改定的创作札记是:<br>&nbsp; &nbsp; &nbsp; &nbsp;<font color="#ff8a00">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奔波,仿佛我是为漂泊而生,从北到南,由东向西,总是在生计的路上来来回回。我有时难以适从,也不得不割舍,甚至很珍贵的感情,这种无奈的放下也会有另一重意义上的获得,因为自然法则和时空逻辑不容违背。只有读书才能让我归于平静,只有写下一些内心的挣扎苦楚和温暖愉悦,才能释怀,才能把思绪的洪流汇入大海的蔚蓝。我知道,写不尽的是诗意,达不到的是远方,这条心路恐怕一生也走不。倘若老了,还能搬动这些文字,该有多好啊。</font><br>&nbsp; &nbsp; &nbsp; &nbsp;上述这些,应该是我们对他们三位的印象和评价吧。<br>&nbsp; &nbsp; &nbsp; &nbsp;王冬局长在《一隅芬芳》序言中的高度概括极其凝练:<font color="#167efb">“张业龙、杜天明、管庆林是大庆无数个喜爱读书人的代表,是大庆阅读群体的缩影。我们撷取这样三位普通人的作品出版,旨在引导大家继续保持阅读习惯,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寄情时代,放歌生活。也许他们只是普通的读者作者,也许他们的作品呈现远未完美,功力尚需锤炼,但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内心世界足够精彩。他们善于读书,勤于思考,敢于奋笔,乐于表达,体现了他们精神的富有,品质的非凡。”</font><br>&nbsp; &nbsp; &nbsp; 这段话最为集中地道出了出版《一隅芬芳》的意图或愿望。</p><p><br><b>第三个问题:请你谈谈做了哪些工作还有怎样的期待</b></p><p><b><br></b>&nbsp; &nbsp; &nbsp; 《一隅芬芳》的成书过程,是全局共同努力的结果,局里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付资金,用于出版,实属不易。郭景鑫、荆琦、王冰冰、刘殿国、王义明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几十万字,打印修改,反复校对,与出版社沟通对接,工作量虽然很大,但这些都是本职工作,微不足道。<br>&nbsp; &nbsp; &nbsp; &nbsp;大庆书画院付熙云院长为本书创作了精美画作,特别是题款引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两句诗,与本书契合度极高:既表达了对我们出版动机和承载内容的满满自信,又与书名《一隅芬芳》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大庆群众艺术馆张迅为本书设计了封面,参与了美术编辑。在此,顺致谢忱。<br>&nbsp; &nbsp; &nbsp; &nbsp;北方文艺出版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宋社长在出版计划指标用完的情况下,为我们专门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书号申请,张贺然编辑反复征求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才使该书问世成为可能。在此,特别鸣谢。<br>&nbsp; &nbsp; &nbsp; &nbsp;据我所知,《一隅芬芳》是我市全民阅读工作首次官方出版的文学读物,较之个人出版作品意义截然不同。虽然全民阅读工作已随着新闻出版一并转隶市委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我本人也已退休,但这项工作还在继续。我市全民阅读主讲师和志愿者仍然活跃在这块阵地的线上线下,发光散热。大庆图书馆平台保障日臻完备,读书活动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大庆日报社、大庆广播电视台、大庆网等媒介也不失时机地推介宣传,营造了可喜的舆论氛围。这不能不使我想到印在《一隅芬芳》篇尾扉页上的那句话:谨以此书致敬为全民阅读而辛勤工作的人们!<br>&nbsp; &nbsp; &nbsp; &nbsp; 我觉得,能够参与《一隅芬芳》出版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职场生涯的收官之时,一定会留下美好的记忆。<br>&nbsp; &nbsp; &nbsp; &nbsp;期待并相信大庆全民阅读工作会层楼再上,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书韵芬芳。<br>&nbsp; &nbsp; &nbsp; 也期待涌现出更多像张业龙、杜天明、管庆林一样的作者读 者,讴歌时代,赞誉家乡!<br><br><br> <br> 2019,9,18<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