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必读:漫谈格律诗那些事 第96期 2019年(总期297期)【昆仑诗词】

昆仑lsm(文学领域优质作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家必读</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漫 谈 格 律 诗 那 些 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昆仑 lsm</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网络(感谢原作者)</b></h3> <h3>一 什么是唐诗</h3><h3>唐诗,就是唐朝诗人写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我们后人学唐诗,就是学唐朝人写的诗。当然,唐诗包括古体诗、律诗、绝句三种。我们今天所学唐诗主要是学习律诗和绝句两种,主要是向李白、杜甫、王勃、王维、孟浩然等这些代表人物学习。</h3><h3><br></h3><h3></h3> <h3>二 格律诗的特点</h3><h3>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基本形式有四种种: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h3><h3>绝句和律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格: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所以又称格律诗。<br></h3><h3><br></h3><h3>唐诗的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格律诗。格律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这就是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原因。</h3><h3>但是格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尽管如此,我们后人也不能改变它的格律,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不是格律诗。</h3> <h3>三 怎样才能写好格律诗</h3><h3>1.要掌握绝律的各自四种基本句式。这些句式在百度中都可以查到,复制粘贴在自己手机的草稿页面就可以按照格式创作,不必死记硬背,熟能生巧,自然就记住了。</h3><h3><br></h3><h3><br></h3> <h3>2.必须掌握汉字的平仄声律。写诗之前,应该了解汉字的平仄读音。我建议,我们现代人学写唐诗应该用中华通韵,懂得汉语拼音即可。汉语拼音中的第一第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简单易行,小学毕业就可掌握。</h3><h3>不建议现代人去学平水韵,因为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几乎没人会读,即使用平水韵写出的诗,入声字仍然须按中华通韵读音来朗读,以致读音出律或失律,使格律的抑扬顿挫音律美大打折扣。古人写的诗,只能根据现代汉语读音(中华通韵)来朗读,打折扣,也没办法。据说,有好事者,按照入声字朗读格律诗,结果听起来像外语或鸟语,没人懂。</h3><h3><br></h3> <h3>3.懂得写作的基本方法</h3><h3>写作方法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适应于一切文学体裁,同样适应于格律诗。古人对格律诗创作的论述很多,几乎近于神话。其实格律诗创作并不神秘,万变不离其宗。常见写作方法基础知识有三个方面:</h3><h3>(1)表达方式:叙述的三要素、描写方法、抒情、议论和说明等。</h3><h3>(2)艺术表现手法: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场面描写,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h3><h3>(3)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排比、比喻、对比、比拟、对仗、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语等。</h3><h3>这些,是写好格律诗的基础知识,网络百度都有,自己可以自学补课。</h3> <h3>4.学会模仿</h3><h3>模仿是最好的老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学做格律诗,应该先从模仿开始。熟读唐诗,喜欢哪首,就模仿哪首,五言、七言都可。可先模仿绝句,后模仿律诗。模仿是创作格律诗的实践过程,不仅能学会格律诗的开头结尾方法、比兴手法、描景状物,对仗等修辞方法,而且能学会炼字、炼句和谋篇方法。</h3> <h3>5.模仿与创新</h3><h3>模仿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要真正学会创作,要学会化用。化用是创新的开始。</h3><h3>“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h3><h3>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作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云:“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读到这里,你自然会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改一字,就是辛弃疾的了。</h3><h3>再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著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却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br></h3><h3>又如,现代歌曲《涛声依旧》中的歌词“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留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是化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题目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 穿越时空聆听张继落第失意的慨叹,感受当代人的离别愁绪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br></h3><h3>这样例子不胜枚举。</h3> <h3>6.仿古与创新</h3><h3>学习创作格律诗,首先要仿古。仿古首先是格律诗的格律不准变样,变样就不是格律诗。其次,古典格律诗中常用物象的意象必须模仿,不能变意。例如,月圆,是团聚的文学符号,月满西楼,是情思的文学符号,西楼、西厢是女眷住所的文学符号,红袖是少女的文学符号,折柳是思念亲人或为亲人送别的文学符号,等等。这些物象的文学符号意义,就是意象,就是格律诗博大精深之处,必须仿古,否则就失去格律诗的意蕴和韵味。</h3><h3>但是,学习格律诗创作,物象和立意要创新,不能一味咀嚼古人的唾液。格律诗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反应当代人生活、思想 ,揭示当代人的苦与乐。这样当代的物象就必须融入格律诗,例如,高铁、飞机、高速、手机、电视、电脑等。</h3><h3>什么是咀嚼古人唾液呢?例如,古人写梅花“傲雪”、“喜欢满天雪”,你就说梅花不怕冷,古人说菊花“抱香死”,你也说菊花死抱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你赏菊就离不开东篱,等等,毫无新意,人云亦云。这就是咀嚼古人唾液。梅花和菊花也是现代人常写的题材,但立意须新颖,别有创意,不能跟着古人跑。否则,谁会读你的诗?不如读古人原著。</h3> <h3>7.学会用典</h3><h3>格律诗中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使诗句更有内涵,有品位。<br></h3><h3>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所以,平时多留心记忆常用典故。</h3><h3>但是,用典,切记勿用生僻典故。生僻典故,多数读者不知所云,与作者目的相左。尤其当今信息时代,谁会去查证内容?结果,你的诗作无人问津。</h3> <h3>8.回避生僻字</h3><h3>为什么要回避生僻字,因为用生僻字,会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失去阅读你的诗的兴趣。所以,不常用的字,或古人用今日不用的字,要回避。</h3> <h3>9.不生造不合理的词语</h3><h3>生造词、仿词都是临时创造的,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仿词运用应该自然合理,否则就会成为生造词。例如:</h3><h3>老细、进让、冒退、责斥、痛疼、藏静等,都是生造词语。因为根本没有这些概念,而且说出来谁也不懂。</h3><h3>简缩词应为社会所承认,否则,读者不懂。例如,象什么“激剧”、“克抑”(“克制压抑”)、“择别”(“选择区别”)等就是生造词语。</h3><h3>另外,由两个字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词组不可拆开。如:蹉跎,峥嵘,坎坷,缤纷,娉婷,蹁跹,茫茫、等等。<br></h3><h3><br></h3> <h3>10.不用用标语口号抽象语言</h3><h3>格律诗用物象表达作者意向,才能有诗意,有意境。人们是通过物象所表达的意境来品味诗立意和主题。如果用流行的标语口号和用抽象语言堆砌,就失去了格律诗的韵味和艺术美感。有人把这种诗体称为“老干体”。例如,郭沫若先生写于1974年2月七律《春雷》:</h3><h3>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h3><h3>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h3><h3>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h3><h3>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h3><h3>当时正是“批林批孔”运动期间。读之,批林批孔余音袅袅,斗争文学硝烟缭绕。期间“肯定、宣判、十批、愿与工农齐步伐”等就是老干体语言的代表。</h3> <h3>11.不用习语</h3><h3>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熟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但是,格律诗通常不用或者要尽量少用。因为运用类似语言,就是打油诗,而失去格律诗的风格。</h3> <h3>12.炼字炼句</h3><h3>古人历来提倡炼字炼句,“为求一字稳,捻断数根须”是炼字的千古名言。诗句出彩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所以 炼字炼句要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功夫。</h3> <h3>13.怎样打造名句</h3><h3>格律诗名句层出不穷,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纵观这些名句,立意奇巧,词句精炼,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外乎从以理明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三个方面入手。例如:</h3><h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苏轼)</h3><h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李商隐)</h3><h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景,杜甫)</h3><h3>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赘述。</h3> <h3>四 诗病</h3><h3>同写文章一样,格律诗词创作也会出现诗病。归纳起来如下。</h3><h3>1.孤平。在诗句中,不能出现仄平仄的句式 。出现这样的句式就是出律了,习惯叫孤平。</h3><h3>2.三平尾。在诗句中,结尾不可出现平平平的句式。出现这样的句式也是出律了,习惯叫三平尾。</h3><h3>3.三仄尾。在诗句中,结尾不可出现仄仄仄的句式。出现这样的句式亦是出律了,习惯称三仄尾。</h3><h3>上述三种诗病皆是出律所致,严格按照格律创作,不会出现这样低级错误。</h3><h3>4.拗救。有时,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字词出律,古人发明了拗救法。本人不喜欢拗救,汉字同意字词多多,何必犯律拗救。百度关于拗救法很多,此处不赘述。</h3> <h3>5.主题不清</h3><h3>一首诗,无主题,东扯西拉,上拼下凑,是创作大忌。例如:</h3><h3>不计苍生不计年,靸鞋曳杖舞东边。</h3><h3>麻姑接侍烟波处,青鸟绕飞渤海船。</h3><h3>这首网络小诗主题是什么呢?不得而知。</h3><h3>6.意重</h3><h3>意义重复是初学者创作常犯的毛病。主要表现在同意词、近义词分不清。例如,芬芳,芳香。清代以来称为“合掌”。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例如:</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空展翅,</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宇翔云。</h3><h3>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再如:</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州滋雨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县灿春花。</h3><h3>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是,有人界定不了“合掌”的概念,把意义相近的上下两联说明一个意思的对子也定为“合掌”,有扩大“合掌”概念之嫌。例如:</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流行对联)</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有人把这样的对子叫合掌。荒唐了。所以,建议不用合掌术语,用意重。</h3><h3><br></h3><h3><br></h3><h3>7.重字<br></h3><h3>格律诗要求语言精炼,通常不可重复同一个字。但是,有目的有规律的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是允许的。例如,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重复“期”字。</h3><h3><br></h3><h3>8.凑韵<br></h3><h3>凑韵,也叫趁韵,是指韵脚的某个字意义不通、不顺,或通篇逻辑不通、不顺,凑合在一起。例如,柳宗元《别合弟宗一》诗:</h3><h3><br></h3><h3>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h3><h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h3><h3>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h3><h3>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h3><h3><br></h3><h3>有人评价说,最后一个韵脚字“烟”,虽与“然、边、年、天”同属于一个韵部,但用得不自然,不贴当,有强凑韵脚之嫌。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说出“‘烟’字趁韵”。就是说烟字为了凑足韵字而用得不好。</h3><h3>再如,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唐左卫将军权龙襄性褊急,常自矜能诗……皇太子宴,夏日赋诗:<br></h3><h3>严霜白浩浩,明月赤团团。</h3><h3>太子援笔为赞曰:‘龙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夏天怎么会有“霜”?白日怎么会有“月”?凑韵而已。</h3><h3>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一:“古诗尤忌凑韵,有一句凑韵,即是懈处,通篇格律都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迎朋友光临寒舍做客品茶聊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