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正一年好景,橘绿橙黄。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初九,偕夫人赴永州周家大屋游览。</h3> <h3> 周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距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大院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共有48根木柱,大小房屋51间,鼎盛时期居住着180多人。纵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湘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h3><h3> 周家大院是汝南第周氏德埴和妻沈氏云英率五子常桂、常树、常槐、常材、常桥耗时三年建成,故又名“五美堂”。周氏后裔在此生息繁衍,人才辈出,历经宜、后、作、孚、彦、立字辈,现已传至第八代。据《汝南周氏谱》记载,周德埴(1831-1898),忠厚质直勤俭起家;沈氏云英(1830-1919),治家严肃井井有条。</h3><h3> 周德埴系周瑜第52世孙,周敦颐第23世孙。周敦颐(1017-1073),又叫周茂淑,别号周濂溪,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在永州市度过了人生成长最重要的15年。以故里濂溪河为名,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他创立的学术思想被称为濂溪学。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永州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盛夏,他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既是周敦颐人生境界的写照,也是千百年来志士仁人修身养性的写照。</h3><h3><br></h3><h3><br></h3><h3><br></h3><h3> 大院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6年),建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于明中期迁移至此生息繁衍,历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h3><h3>其后裔人才辈出,如: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号子岩,清零陵人(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有文武才。同治元年(1862)举京兆乡试,观政兵部。七年(1868)成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改官中书,旋以军咨酒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其间,他参与决策,督办军需,攻绩卓著,赏戴孔雀花翎,同都转三品,权摄关内关外镇迪、高平等处观察使。光绪八年(1882)以后,又随左宗棠到江苏、浙江整饬盐纲,处盐场腥膻之地而两袖清风,以廉洁为时人所称。不久,乞归永州,主讲苹州书院。后起为喀什噶尔兵备道,转署理镇迪道兼按察使。</h3> <h3> 周氏家族“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使得这里人才辈出。500多年来,从封建时代科举选拔的秀才、举人、进士到现代高考脱颖而出的大学生、研究生,有数百人之众。其中的佼佼者有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明朝翰林周希圣;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回乡主讲萍洲书院的清朝三品大员周崇傅,等等。周家大院在潇湘大地上存续了数百年之久,堪称奇迹。</h3> <h3> 周家大院前的贤水河</h3> <h3> 图文部分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