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h3><h3> 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空军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专门向人民空军英烈敬献花篮,瞻仰人民空军英烈墙,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空军英烈墙上共镌刻有1796名牺牲飞行人员。英烈们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是空军广大官兵投身战备、训练和部队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h3> <h1><b><font color="#167efb"> 蓝天铭记不朽——谨以此文,纪念在保卫祖国领空安全和人民空军发展建设献出生命的前辈、战友和同志。</font></b></h1><h3></h3> <h3> 1949年底,全国大陆地区只有西藏地区和西康省的部分地区尚未解放。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50年1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进军西藏。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空军从1950年4月至1952年11月,组织空中运输部队,执行了试航康藏高原、空投支援陆军的艰巨任务。<br></h3><h3> 1950年3月下旬,进军西藏的陆军先遣部队一部共2400人进驻西康省省会康定(1951年后省会为雅安),因公路不通,物资补给困难,一时粮草断供,人员靠杀骡马、挖野菜和田鼠充饥,18军军长张国华向中央发电报请求紧急援助。3月30日,毛泽东主席指示空军立即派飞机空投粮食。</h3> <h3> (进军西藏的陆军部队)</h3> <h3> 此时,人民空军领导机关(空军司令部)刚刚成立4个月,百事待兴,空军尚未组建运输航空兵部队,只有一个隶属华北军区航空处的空运队,该队成立于1949年10月初,装备C-46、C-47型飞机12架,大都非常陈旧。为了完成进军西藏的空投任务,空军指令华北军区航空处挑选3架较好的飞机(2架C-46型、1架C-47型)和相应的机组,于1950年4月2日飞抵四川新津机场。这3架飞机连同西南军区航空处接收的4架C-46型飞机,以及后来又从北京增调的3架C-46型飞机,组成西南军区空运队(1950年11月以该队为基础组成高空运输团,1951年4月扩编为空军第13师),执行空投任务。</h3> <h3>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康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地形险要,气候恶劣,此前一直被视为“空中禁区”,要在这里开辟航线,执行空投任务,空运队面临的是一场十分严峻的考验:飞机陈旧,且高空性能差,缺乏适应高原飞行的必要设备;飞行人员没有高原飞行和空投的经验;没有康藏地区完整的气象资料和准确的航行地图,航行区域内缺乏完备的地面导航设备和可供备降、迫降的机场,飞行保障条件差。<br></h3><h3> (运输机机组成员)</h3> <h3> 面对重重困难,空运队从实际出发,扎实细致地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为了及时掌握航行区域的气象变化,请驻雅安、康定的陆军部队或地方电讯部门及时通报当地天气情况;为了避免空中发生严重事故,集中力量对飞机进行彻底检修;搜集和研究康藏高原地理、气候情况,结合飞机状况和高原飞行特点,提出试航方案及安全措施等。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空运队决定采取逐段试航、逐步延伸航线、分段前进的办法,首先由空运队队长谢派芬机组执行新津向康定的试航任务。</h3><h3> 1950年4月3日,谢派芬机组驾驶C-47型飞机进行首次试航,因气象条件恶劣和飞机高度限制未能成功;第2次、第3次试航也接连失败。第4次试航,空运队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改用加装氧气设备的C-46型飞机,终于成功飞抵康定上空,但因地面目标被云雾遮盖,未能完成空投。</h3><h3> (空中拍摄的西南山川)</h3> <h3> 4月15日,空运队第5次试航,由谢派芬、李嘉谊机组驾驶C-46型8003号飞机自新津机场起飞,穿越险峻的康定山口,飞至康定上空,给断炊的18军部队空投了粮食和其他物资,实现了人民空军历史上第一次空中运输支援。这次试航、空投成功,开辟了新津至康定间的航线,不仅解决了地面部队的急需,同时也为继续延伸高原航线开辟了途径。以后,随着地面部队的不断开进,要求空中支援航线继续向西延伸。<br></h3><h3> 1950年5月3日起,由副分队长王洪智、飞行员李嘉谊驾驶的C-46型飞机连续4次试航甘孜,终于在5月7日飞临甘孜上空,成功开辟了新津至甘孜的高原航线。接着,空运队以最大出动量,连续两天向甘孜、康定空运空投粮食2.3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在雪山峻岭中严重缺粮、艰苦进军的地面部队。</h3><h3> (密切协作的飞行员与领航员)</h3> <h3> (空投员在实施空投)</h3> <h3> (试航成功懋功的机组成员)</h3> <h3> (试航成功昌都的机组成员)</h3> <h3>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著名演员于洋、赵联、秦文等主演的电影《飞越天险》,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h3> <h3> (《飞越天险》剧照)</h3> <h3> 1952年11月,康藏公路通车至昌都,进藏部队的后勤供应开始好转,空军为进藏部队空投物资的任务遂告结束。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空军支援进军西藏,在康藏高原共开辟航线25条,执行试航、空投、空运任务共出动飞机1282架次,向康定、甘孜、巴塘、丹巴、卡贡、昌都、边坝、太昭等地陆军部队空投各种物资232.6万公斤。空军部队指战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圆满完成了任务,为进军西藏做出了贡献,而且为尔后在西藏高原修建机场,通航拉萨,以及发展西藏的航空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任务期间,空运部队涌现出24个先进集体,有312人立功受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以致生命的代价:魏雄英机组9名同志在康定附近遇难。<br></h3><h3>(注:以上内容,包括部队番号、各种数据等,均来自2005年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国空军百科全书》第1269页“康藏高原空投空运”,个别字句有增减)</h3> <h3> 1952年6月7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空37团大队长李向民机组成功完成了新津至太昭航线试航任务,开通拉萨的最后一段航程。</h3><h3> 也就是这一天,人民空军为进军西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h3><h3> 上午10时,空13师37团中队长魏雄英驾C-46型8005号机,由新津机场起飞至昌都地区执行空投任务。飞机起飞后顺利,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午后天气突变,云量剧增,能见度急剧下降。空投完毕返航的飞行高度为6000米,过康定后约10分钟,地面与飞机联络中断,事后查明,该机在大渡河东10公里处,与海拔约5700米的夹金山相撞失事,飞机报废,机上空勤组5人、空投员4人(有资料显示空投员5人)全部牺牲。</h3> <h3> 1952年夏,发现飞机残骸的3位藏族同胞。右起:杨高清、张作良兄弟。</h3> <h3> 2019年6月18日,《甘孜日报》刊登记者谢臣仁的文章《追寻折戟康定上空的钢铁雄鹰》,采访了当年发现飞机残骸并参与搬运烈士遗体的藏族同胞杨高清。</h3> <h3> 89岁的杨高清老人讲述当年情景。</h3> <h3> 1953年7月23日,西南空军派出由空1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马国昌为组长的调查组赴康定地区调查处理空难善后工作。<br></h3><h3> 在空军档案馆,原始调查报告记载:8005号飞机失事地是康定鱼通区麦笨乡(现三合乡)昌坝村东南90里大山上,在10万分之一的地图上称贝母山(位于康定、天全、宝兴交界)。1952年阴历6月,昌坝村村民张作良(藏族)弟兄二人上山采药,在长海子流水山沟一段发现一被水冲下的轮胎,回来报告自治区政府一干部,政府认为是“飞机不要的废物,丢下来的”,于是再未追究。又过了一年(1953年)4月间,他们兄弟二人和另一藏民杨高清(曾住过民族学院)上山采药,又发现山沟里有碎片、铝皮,杨高清认定山上有飞机,以后报告康定地委及军分区,两次派人上山检查,从发现的破碎航行地图和衣服的符号上写有阴大生的名字,才确系失事的8005号飞机。</h3> <p> 魏雄英机组成员是:</p><p><b> 中队长魏雄英,</b>1923年出生,广东五华县横陂镇近江村人。1944年夏考入国民党中央空军军校第23期,翌年春被选派出国学习,后赴美国蒙哥马利、圣安斯洛、兰道夫、菲尼克斯等空军基地,接受空军理论和初、中、高级飞行训练。1947年春回国,任国民党空军第10大队101中队少尉飞行员。1948年11月,由禹庆荣等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任务向其胞兄魏崇良(国民党空军第一署署长,后任国民党空军上将)策反未遂。1949年2月19日,魏雄英根据党组织的决定与徐骏英、张镭、赵昌燕等,从上海驾驶C-46型飞机飞抵济南,后任东北老航校飞行员,华北空运队飞行员。1950年3月24日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后任空13师37团飞行员、中队长等职。</p><p> (魏雄英烈士)</p> <h3> (魏雄英烈士证书)</h3> <h3> (魏雄英的哥哥魏崇良)</h3> <p><b> 飞行员张世光,</b>1930年出生,河北临漳东前坊表村人。1949年6月入伍,曾任2野军大学员,1949年9月入长春预总,同年11月入航空学校,1950年11月毕业于空军7航校1期甲班。任空13师37团飞行员。所飞机型:99高练、双发高练、里-2、C-46。飞行时间138小时。张世光烈士生前结过婚,无子女,妻子在他牺牲后改嫁。</p><p> (张世光烈士)</p> <p><b> 领航员温克民,</b>曾用名温玉章,1933年4月出生,山西文水风城镇西旧城村人。1950年12月入伍,1951年1月入张家口华北预科总队,同年3月入空军7航校,10月入空军2航校,12月毕业于该校领航2期甲班。任空13师37团领航员。所飞机型:图-2、伊尔-12、C-46。</p><p> (温克民烈士)</p> <h3> (《中华英烈网》首页)</h3> <p><b> 通信员吴光幼,</b>1931年出生,江苏武进人。1950年1月入伍,曾任空军杭州预科总队学员。1950年7月入空军7航校,同年11月入空军2航校,1951年5月毕业于该校通信1期甲班。任空13师37团通信员。所飞机型:C-46。</p><p> 至今没有联系上吴光幼烈士的亲属。据相关资料记载:吴光幼,江苏武进奔牛镇人;亲属通信地址:上海江西路212号人民保险公司吴越(大哥);二哥吴卡,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均未注名字)。经查,上海江西路212号曾经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所在地,1950年代后期搬到海外,80年代左右移址到江西路200号。太平洋保险公司人事部门接电话人说,无法查找。</p><p> (吴光幼烈士资料)</p> <p><b> 机械师魏国宾,</b>1925年出生,山东临沂人。曾任国民党空军机械员。1949年6月入伍,曾任上海空军部机械员,杭州空军办事处机械员,衢州航空站机械副队长,西南空运大队机械员,空13师37团机务助理员。参加了开辟新津至懋功、新津至昌都的试航,荣立一等功两次。</p><p> 曾任空13师机务处副主任、现年87岁的黄冈回忆说,魏国宾业务好,是团里的技术骨干。前一天8005号飞机“红油”(液压系统)有问题,检修后,第二天飞行时,没有让机械师上,而是魏国宾登机了,结果发生空难。魏国宾牺牲后,黄冈接替了他机务助理员的职务。</p><p> (魏国宾烈士)</p> <h3> (魏国宾立功喜报)</h3> <h3> (魏国宾牺牲证书)</h3> <h3> (魏国宾简历)</h3> <h3> (部队给魏国宾家人的信)</h3> <h3> 机组牺牲的空投员(战士),他们的档案资料不在空军机关,部队也没有详细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知情的同志联系不上,有的也已去世,相关资料难以查找。</h3><h3> 2009年,空13师1名副政委曾带师机关同志寻访并祭拜了牺牲在全国各地的该师飞行人员,也曾到过康定,但没有找到新的线索。</h3><h3> 2011年,辗转找到了居住在郑州的时任空投排长赵家文。他提供了魏雄英机组空投员阴大生、武爱岁、宋志何、范某某等4人名字。</h3><h3> 经查找,在河北元氏、内丘分别找到并证实了武爱岁、阴大生烈士,另二人始终没有证实。</h3> <h3> (时任空投排长赵家文)</h3> <p><b> 空投员阴大生,1</b>926年6月出生,河北内丘东北岭村人。1948年1月入伍,曾任西南军区警卫团战士,空13师空投队空投员。阴大生结过婚。老同志回忆,1950年空投队驻重庆时,妻子曾经来队探亲,因当时部队条件差,夫妻临时住在飞机库房里。同父异母的弟弟阴小生介绍,阴大生夫妻生有一子,妻子在他牺牲后改嫁,已病故,儿子8、9岁时得病身亡。</p><p> (阴大生烈士证书)</p> <h3> (阴大生的继母)</h3> <h3>(阴大生同父异母弟弟阴小生)</h3> <h3> (阴大生的战友张马小)</h3> <p><b> 空投员武爱岁, </b>1926年出生,河北元氏东张村人。1948年1月入伍。曾任西南军区警卫团战士,空13师空投队空投员。</p><p> (武爱岁烈士资料)</p> <h3> (2008年以前康定空军烈士墓)</h3> <h3> 2017年5月16日,四川康定姑咱镇下瓦斯村,在村党支部周书记带领下,找到了魏雄英机组墓地。在墓碑的碑文中发现了魏雄英、杨友才、吴光勇、魏国宝、殷大森等5位烈士的名字。</h3> <p><b> 空军烈士墓碑文</b></p><p> 一九五一年,原西南军区空军部队九位战士在解放西藏执行空运物资任务时,于三合乡贝母山飞机失事遇难,葬姑咱镇下瓦斯村仰天窝。墓前原有木制墓牌,年岁久远,已荡然无存。经查证,现存魏雄英(飞行中队长,女)、杨友才、吴光勇、魏国宝、殷大森等五位烈士名字。二○○八年,为支援国家建设,烈士骨骸按原序迁现址合葬,勒石立碑,彰显后人,以慰英灵。</p><p><b> 康定县民政局</b></p><p><b> 二○○八年四月</b></p> <h3> 根据碑文提示,从民政部(现为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英烈网查到杨友才。2018年7月,专程赶到贵州普安县,找到杨友才烈士的外甥,取证到资料:</h3><h3> 空投员杨友才,1928年出生,贵州普安人。1949年8月入伍,曾任二野11军31师91团战士、18军战士,空13师空投队空投员。</h3> <h3> (杨友才学习结业证书)</h3> <h3> (杨友才简历表)</h3> <h3> 魏雄英机组还有1名空投员,至今未得到确认。<br></h3><h3><br></h3> <h3> 1952年6月7日,也就是魏雄英机组遇难的同一天,空37团执行空投任务的另一架C—46飞机8006号,发生一等事故,空投员程广善被甩出机舱外,永远留在了祖国西南崇山峻岭之中。</h3><h3> 程广善,安徽界首人,1938年出生,1949年4月参军。曾任2野18军战士,空13师空投员。</h3><h3> 他也是康定6月7日空难中至今唯一没有墓地的烈士。这也是其亲属终不为安、倍感痛心之处。</h3> <h3> 空军相关资料记载了这起事故。</h3> <h3> (程广善烈士证书)</h3> <h3> 2009年,空军机关组织编写了《人民空军六十年》,对1952年6月7日在四川康定牺牲的烈士,给予记载。</h3> <h3> 2019年9月22日,张世光、温克民、程广善烈士的亲属赴康定,参加了康定市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空军烈士遗骨迁移安葬仪式。在新建的烈士陵园,67年后他们第一次到烈士安葬地祭奠亲人。</h3> <p> 2018年,康定市人民政府新建烈士陵园专门修建了空军烈士墓。碑文如下:</p><p><b> 空军烈士墓</b></p><p> 一九五二年,原西南军区空军部队九位战士在解放西藏执行空运物资任务返回时,飞机于六月七日在三合乡贝母山附近失事遇难。二零一六年,康定市民政局新建烈士陵园,二零一八年,将烈士骨骸按原序迁至新烈士陵园合葬。烈士名单:魏雄英(空十三师三十七团中队长)、张世光(空十三师三十七团飞行员)、温克民(空十三师三十七团领航员)、吴光幼(空十三师三十七团通信员)、魏国宾(空十三师三十七团机械师)、阴大生(空十三师空投员)、宋志何(空十三师空投员)、武爱岁(空十三师空投员)、范ХХ(空十三师空投员)。</p><p><b> 康定市人民政府</b></p><p><b> 二零一八年</b></p> <h3> 1997年5月3日,《甘孜日报》刊登费安品(时任小学教学组长)的文章,9位烈士其中6位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地方报刊上,提到了事故原因和飞机残骸、烈士遗体发现经过。</h3><h3>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见著于媒体比较详细的公开报道。</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你们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朱德</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牺牲飞行人员英名将一个不少永远载入空军史册!</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为保卫祖国领空和人民空军发展建设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b></h1><p><br></p> <p> 2020年6月7日,魏雄英机组空难68周年之际,再次发这篇美篇,许多好友纷纷留言,截屏战友庞阳洋的留言代表大家的心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