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约六万年前,智人的祖先再一次吹响了走出非洲的号角。虽然之前的尝试不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杯具了,就是被更原始的古人当猎物消化了,但这一次,他们所向披靡,一直到数千年前爱斯基摩人扎根北极圈才告一段落。</p><p><br></p><p>数百年前,这一早已写入人类基因的迁徙和征服的遗传密码被重新唤醒,来自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的拓荒者们漂洋过海,殖民北美,但结局之诡异,反差之强烈,至今无解,因为一拨人创建了替天行道的灯塔国,踏遍全球,而另一拨则成立了无害国家<b>加拿大</b>,负责美丽。</p><p><br></p><p>下图是借同学照片展示一下离开后的温村秋景,位于康桥街(Cambridge St)和彭蒂克顿北路(N. Penticton St),<b>温哥华</b>(<a href="https://vancouver.ca/about-vancouver.asp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Vancouver</a>)的名片之一。</p> <p>远离<b>枫叶国</b>东部政治文化中心的喧嚣,温哥华经常同墨尔本一起并肩站在全球最适宜居住地的领奖台上。当然,在伦敦的《经济学人》评选总部,光荣孤立的继承者们还是习惯性地喜欢将充满爱意的目光投向大英帝国的故土。</p><p><br></p><p>下图是温哥华市。中上那片白花花的村庄是<b>列治文</b>(<a href="https://www.richmond.ca/home.ht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Richmond</a>)和机场,右边绿地一带是<b>温西</b>(Vancouver West)富人区和<b>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b>(<a href="https://www.ubc.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UBC</a>),左下是市中心和<b>斯坦利公园</b>(<a href="https://vancouver.ca/parks-recreation-culture/stanley-park.asp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Stanley Park</a>),过桥后就是房价高启的<b>西温</b>(West Vancouver)了。</p> <p>美洲是人类抵达的最后一片大陆,这要归功于数万年前的<b>威斯康星冰期</b>(Wisconsin glaciation)时代,<b>白令</b>海峡变身成为一座陆桥,西伯利亚的猎户们趁机跟随着动物们的足迹,踏上了北美的土地。</p><p><br></p><p>下图是温哥华国际机场(<a href="https://www.yvr.ca/zh-c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YVR</a>)里的一件巨型雕塑,名叫“玉舟”(Jade Canoe),作者是比尔·李德(Bill Reid)。这是他的“海达瓜依之魂”(The Spirit of Haida Gwaii)系列中的最后一件,1994年完成,先在魁北克的加拿大历史博物馆里亮相,1996年被移至这里的国际航站楼做永久陈列。</p><p><br></p><p><b>海达瓜依</b>是居住在<b>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a href="https://www.hellobc.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ritish Columbia</a>)沿岸的土著,主要分布在格莱姆(Graham)岛和莫斯比(Moresby)岛上,他们是加拿大境内另一支寻求独立的力量,自然之子是不想被发现的。</p><p><br></p><p>雕塑家将海达人传说中的各种生灵形象置于一条独木舟之中,神鸟乌鸦掌舵,它羽翼下坐着鼠女,船头的灰熊虎视眈眈,它的人妻妈妈熊坐镇中央,它们的孩子好熊和坏熊在两旁使劲地划着,还有水獭、鹰、狼、蛙、鲨鱼、鲸等,挤作一团,画面虽不和谐。但这些差别并未使小舟迷失方向,它们互相依存,同舟共济,将加拿大的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政治正确。</p> <p>这里要补充一下,猎户们踏上的土地其实是<b>劳伦冰盖</b>(Laurentide Ice Sheet),其面积要比现在的南极还要多二百多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和美国北方的大部,直到六千年前才消失得无影无踪。</p><p><br></p><p>还车记录,此行共开了3382.4公里,小意思。两年前考察美国大西北,跑了4400多英里。</p> <p>茹毛饮血的<b>维京人</b>在公元1000年左右就曾在<b>纽芬兰</b>登陆,权游讲的就是那段失传的故事,只是因为有了小龙女而更加精彩而已。之后的数百年间,欧洲人开启了在这块新大陆上边经营边互掐的历史,但仅局限在东海岸,直到1774年,西班牙航海家<b>胡安·佩雷斯</b>(Juan José Pérez Hernández)抵达北美洲的西岸宣示主权,试图阻止俄国人和英国人的渗透。</p><p><br></p><p>下图是温哥华市中心,一座不大不小的海滨城市。</p> <p>但是,随着西班牙帝国日渐衰落,它已无心力独占北方了,只得默默地退守南美洲气候宜人的沃土。这时轮到家喻户晓的英国探险家<b>詹姆斯·库克</b>(<a href="https://www.captaincooksociety.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James Cook</a>)发朋友圈了,他开着一叶由运煤船改装的三桅帆船,先在太平洋上绕了一个大圈,于1778年抵达温哥华岛。论排场,这艘30米都不到的小船根本无法同三四百年前三保太监郑和的长148米宽60米的宝船相提并论,更何况郑和的特混舰队有数百艘之多。但这位热衷于打卡,不在乎插旗的网红船长只航海,不吹牛,漂泊一生,被誉为永远的水手。</p><p><br></p><p>1792年,英国皇家海军的远征船队再次来到这里宣示主权,舰长<b>乔治·温哥华</b>(George Vancouver)将他自己的名字留在了这个扼守着<b>布拉德湾</b>(Burrard Inlet)入口的半岛上,大英帝国也取代了西班牙,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p><p><br></p><p>温哥华夜景。</p> <p>老牌帝国主义入驻后,本来以万年为单位的北美纪年史进入了快进模式。1849年,<b>温哥华岛</b>领地建立,首府为<b>维多利亚</b>(<a href="https://www.victoria.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Victoria</a>)。1858年,<b>不列颠哥伦比亚</b>领地建立。1866年,温哥华岛并入不列颠哥伦比亚。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联邦成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加入联邦。</p><p><br></p><p>要敲黑板划重点的事件发生在1931年的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b>西敏寺法案</b>(Statute of Westminster),只保留修宪权,放弃其它的一切权力,加拿大终于成为一个可以自由立法的国家。1982年,英国通过了<b>加拿大法案</b>,正式放弃修宪权,至此,加拿大完成了从殖民地到独立自治转型的最后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加拿大是西方国家中最年轻的一员。</p> <h3><font color="#010101"><p>1886年,当时还被称为<b>格兰村</b>(Granville)和<b>煤气镇</b>(<a href="https://gastown.or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Gastown</a>)的地段一起跪舔<b>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b>(<a href="https://www.cpr.ca/e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CPR</a>),答应了资本家的无理要求,同意改名为温哥华,终于将横贯大陆的铁轨请进了村头。耐人寻味的是,时任公司老大恰好也姓温,是一位生于伊利诺州的美国人,叫<b>威廉·温豪恩</b>(Sir William Cornelius Van Horne),同为荷兰种,哥华和豪恩两个小镇均位于尼德兰和德意志的边境线上,那一带姓温姓冯的都是可以用地名冠名的大户人家。网传刘志军享有中国高铁之父的美誉,而温总疯狂建设北美铁路的劲头绝不亚于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同行,而且既不贪又不腐,得以善终。</p><p><br></p><p><b>伊丽莎白王后公园</b>(<a href="https://vancouver.ca/parks-recreation-culture/queen-elizabeth-park.asp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Queen Elizabeth Park</a>),其实是一个小型的开放植物园。</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市区人口虽然只有六十几万,但密度却是加拿大城市中最高的。目前,华人占到30%,直接后果就是拥有地道的中餐。温哥华的中文名其实可以叫温州,但她的中国姐妹是广州。</font></h3> <p>园区原来是一片原始森林,19世纪70年代,移民们将大树砍伐殆尽,灰狼、驯鹿、黑熊也被杀得精光,三文鱼洄游的溪流遭到填塞,这里成为一个采石的矿场。上个世纪30年代,废弃的矿坑被改造成一个植物园,恰逢乔治四世国王和伊丽莎白王后到温哥华访问,园林管理局趁机将这个花园定名为伊丽莎白王后公园。</p><p><br></p><p>公园中央有一座叫<b>布鲁代尔</b>的温室花房(<a href="https://vancouver.ca/parks-recreation-culture/bloedel-conservatory.asp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loedel Conservatory</a>),里面除了栽种了500多种花草外,还养了120多只鸟类,它们可以在玻璃房里自由地飞翔,《楚门的世界》那种。</p> <h3><font color="#010101">深坑变身为植物园属于一种退耕还林,回归自然之举。上海最近将郊区的天马山深坑改造成了一座五星级酒店。那里在抗战时是日本人的采石场,现在可以拿来生财,也是一种思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史书记载,第一批华工约120人于1788年抵达温哥华,主要从事建造船坞、城堡、和帆船的工作。一位叫约翰</font>·<font color="#010101">米亚雷斯(</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John Meares)的雇主是这样描述他们的:这次招募的华工是一次尝试。他们能吃苦,很勤奋,又聪明,以鱼和米饭为主食,工资要求低,相当合算。在整个航程中,他们的表现令人满意。如果之后我们要在这里定居,他们会是一批非常有价值的雇工。</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尝到高性价比的甜头后,他第二年又从广东招募了70人来到岛上务工,但闻风而来的西班牙军队不久就将华工们都送往了墨西哥。</font></h3> <p>1858年,来自旧金山的数万淘金大军抵达温哥华,其中华人比例达到1/3。他们在维多利亚建起了中国城,开始沿着溪流挖矿,一度在当地十大首富榜单上占据了八个。温哥华的华人数量在加拿大居首,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1980年才被多伦多反超。</p><p><br></p><p>公园里的印度婚礼,连鞋都是复古的。</p> <h3><font color="#010101">华人的生存之道也带来了族群的冲突。白人认为自己体格强健,道德高尚,而华工不介意低工资破坏了就业市场,将收入汇回中国而不是投资当地也引起社区的反感,再加上白人至上的气氛,大多数华人在十年的淘金热结束后返回了美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1878年开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议会仿照澳大利亚的做法,试图通过各种限制华人的法案,但后来大都被联邦议会和英国议会以违宪的理由做掉了。比如禁止华人竞聘省府的公务员职位和向华人征收人头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市区的<b>格兰维尔岛</b>(<a href="https://granvilleisland.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Granville Island</a>)原来是一片码头和车间,现在变成了一处购物和休闲的小区,不时还能感受到一缕文艺的气息。地名来自于英国自由派政治家<b>厄尔</b></font><b>·格兰维尔</b>(Earl Granville),他的最大贡献是修复了美国独立战争以来陷入低谷的英美关系。</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家大型农贸市场建于1979年,里面摆满了新鲜好吃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不列颠哥伦比亚</b>答应加入联邦的一个先决条件是,<b>渥太华</b>在十年内要出资将铁路铺到太平洋海岸。但实际操作时,劳工问题引起了争执。地方的政治家计划是从英伦引进工人,但开国总理<b>约翰·麦克唐纳</b>(John A. MacDonald)坚持要用华工,一个字——便宜。他毫不客气地告诫温哥华,铁路和劳工,选一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钱能解决的事就不是事,问题是缺钱。妥协的结果是从中国招了5000多人,从加州又招了7000多,但这支庞大的华人施工队伍一年内就跑掉了一大半,因为淘金热还在向内陆延伸。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又新增了17000多名华工。据保守的估计,约有600名华工死于恶劣的工作条件,而他们的工资只有其它种族工人的三分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3年,加拿大出台<b>排华法案</b>(Chinese Exclusion Act),除了在加拿大出生的、外交官、商人、和学生,禁止华人移民。1947年,该法案被废除,华人同时获得了选举权,这段令</font>加国不堪回首,同时也让少数族裔蒙受屈辱的历史,就此翻过去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华工固然吃苦耐劳,生存有道,但也并非逆来顺受,岭南人向来有死磕的传统,到了北美更是天高皇帝远,很快就跟欧洲民工学会了罢工的手段,要求同工同酬,宁可牺牲性价比。这也是如此心灵手巧的华工群体在过去没有沦为奴隶被到处贩卖的原因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战爆发后,爱憎分明的加拿大人下手比美国狠,将日本侨民尽数驱逐,直到战争结束也不予准入,以至于原本颇具规模的日本街被蚕食得支离破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会展中心一带被称为<b>煤炭码头</b>(<a href="https://www.tourismvancouver.com/vancouver/neighbourhoods/coal-harbou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Coal Harbour</a>),起因是乔治</font>·温哥华当年登陆时在这里发现了一处露天煤场。</h3> <h3><font color="#010101">煤炭码头是一个闹中取静的临海地段,高层公寓和酒店将它与游人熙攘的街区隔离,水边的步道一直延伸到斯坦利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0年代初,皇家空军(RCAF)在这里修了一个水上飞机场和一个监听站,后来移交给了皇家海军(RCN)。这个飞机场一直沿用至今,是连接温哥华和各个外岛的最快捷的交通方式,还兼带空中观光。</font></h3> <b>会展中心</b>一侧是温哥华奥林匹克圣火广场,中央是篝火结构的主火炬,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的标志,像是冰与火的交融。<div><br></div><div>国际奥委会规定,主火炬不但要让开幕式的观众们看见,场外的居民也必须能看见,于是各国通常将它建在一个高塔上,以至于散会后就再也没理由打开了。加拿大人发扬破局思维,建了两个,一个临时的架在会场中央的草坪上,一个永久的,搭在会展中心的广场上,当开幕式进行到点火环节时,会展中心的火炬也被秘密地点燃了,罗格主席被枫叶国的智慧深深地折服了,虽然那架临时的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来了一个三缺一,成为当晚最大的花絮。</div><div><br></div><div>开幕式的主唱本来是由<b>赛琳·迪翁</b>(<a href="https://www.celinedio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Celine Dion</a>)担纲的,但因故改为时年16岁的90后爵士流行乐歌手<b>妮基·亚诺夫斯基</b>(<a href="http://www.nikkiyanofsky.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Nikki Yanofsky</a>)献唱,她们同为<b>蒙特利尔</b>人,都压得住万人的场子。赛琳之所以放奥运会的鸽子,是因为她在美国做的第二次体外人工授精获得成功,同年十月在佛罗里达的西棕榈滩诞下一对双胞胎,仍然未能收获女儿。</div> <h3><font color="#010101">看灰机是温哥华海边的一项老少咸宜的活动,起飞降落都百看不厌。小型水上飞机的底部装的不是轮子,而是两个浮筒,有时浮筒下再安装轮子,做成两栖的。</font></h3> 读过《三体》的猛然撞见这尊雕塑不禁会百感交集,它的名字正是叫“<b>水滴</b>”(The Drop)。2009年,几位来自德国的雕塑家在岸边竖起了这粒砸向地面的雨滴,来向自然的力量致敬。遗憾的是,这根蓝柱是固定的,如果能像不倒翁似的供游人摇摆,会立即成为世界奇观。 <h3><font color="#010101">有趣的是,在2010年冬奥会期间,水滴被放倒,因为遮挡了摄影机,要是改成能摇摆的,这就不是问题了。更好玩的是,温哥华的居民们将这座雕塑的立意视为笑谈,毕竟这里的天气常常是阴雨绵绵,雕塑家们这分明是故意在将患有深度厌雨症的村民们按在地上摩擦。</font></h3> 会展中心的另一处网红留影雕塑是“<b>数字虎鲸</b>”(Digital Orca),2009年的作品,感觉像素大了点,最佳观赏效果需要保持距离。 <h3><font color="#010101">会展中心的玻璃墙,高楼们在蓝天下自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静止的像素,让人产生一种想要旋转魔方的冲动。</font></h3> <b>海堤水边步道</b>(<a href="https://vancouver.ca/parks-recreation-culture/seawall.asp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Seawall Water Walk</a>)是温哥华的首善之区。 <h3><font color="#010101">加拿大人少,要是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沿海城市,面对这种绚丽浪漫的海景,会引多少拍客情侣竞折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的城市开发沿内海<b>布拉德湾</b></font>的周边铺开,遇山而止。会展中心的东面就是颇具特色的<b>加拿大广场</b>(<a href="https://www.canadaplace.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Canada Place</a>)。这个船形的启航建筑向海中延展,顶部的设计是五块风帆,与悉尼歌剧院有着异曲同工的观赏价值。</h3> <h3><font color="#010101">加拿大广场一端的景框公共艺术作品,我们的目光透过这个三维的隧道,聚焦在对面的景物上。</font></h3> 广场内部除了提供展览空间,还有新加坡的泛太平洋五星级酒店(<a href="https://www.panpacific.com/en/hotels-and-resorts/pp-vancouver.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Pan Pacific Vancouver Hotel</a>)和温哥华邮轮码头。 <h3><font color="#010101">大概只有在邮轮停泊的时候才能看到成群的游客,平时的广场空空荡荡,宜居之地又不人满为患,这是加分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上的一幅介绍加拿大历史的宣传画,华裔被摆在阅兵首长的位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布质的风帆是玻璃纤维材料。</font></h3> 加拿大现任总理<b>特鲁多</b>90年代末曾经在温哥华的西点学校(West Point Grey Academy)教法语和戏剧。他当年参加“阿拉伯之夜”的一张黑脸照去年选举时被爆出,在政治正确走火入魔的当代,这就算是丑闻了,小土豆以迅雷不急掩耳的速度向公众道歉了事。然而,另一件性丑闻他是打死也要否认的,否则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那就是传言他离开西点是因为与女学生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此事最终因缺乏证据或幕后和解而不了了之。法语加戏剧,青春的迷药。 <h3><font color="#010101">在温哥华的收获之一是首次领教国人的血拼。当天经过加拿大广场时发现一条二百人的长龙,一问原来是<b>始祖鸟</b>(<a href="https://arcteryx.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Arc'teryx</a>)的年度清仓甩卖。这是一个顶级的加拿大户外体育用品和服装品牌,80年代起源于温哥华,现在主打透气保暖防风防水的</font>Gore-Tex面料冲锋衣。看着华人成箱地抢购,肯定要比国内购买便宜太多。</h3><div><br></div><div>2001年,始祖鸟被阿迪达斯买走。2005年,阿迪达斯又将它转手卖给了芬兰的<a href="https://www.amersports.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Amer体育用品公司</a>。2018年底,传出中国<a href="https://www.anta.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踏集团</a>重金收购Amer的新闻,交易已在2019年3月完成,从此,始祖鸟成为了一个中国拥有的高端品牌。</div> <h3><font color="#010101"><b>斯坦利公园</b>兼具曼哈顿和陆家嘴的地理优势,如果放手开发,必然高楼林立,万商云集,蔚为大观,但温村人性格闲散,自然资源取之不竭,不屑于招商引资,去实向虚。1886年,</font>温哥华市成立伊始,面对采煤和淘金热过后的满目苍夷,总督斯坦利大人(Lord Frederick Arthur Stanley)将这里辟为公园加以保护,并安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波操作连女王都还没试过。</h3> <h3><font color="#010101">1889年,公园管理局要求仍然居住在园内的住户迁出,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年才基本完成,但仍有三位老人一直住到他们去世,最后一位坚持到了1958年。拆亦有道。</font></h3> Sarah Avison是第一位园警的女儿。她的回忆涉及园方在1889年驱逐华人定居者的情况:<div><br></div><div>“公园管理局责令华人定居者搬离公园,因为他们是非法进入的。但华人们拒绝离开,公园管理局于是让我父亲将他们的房屋点着了。我看见房子起火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你知道孩子们看见大火会怎样。父亲点燃了木屋,我不知道那些华人有没有事。”<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公园的海堤步道从1917年开始建设,目前总长22公里,全球居首。2013年,知名旅行网站TripAdvisor将斯坦利公园排在世界最佳公园榜首,力压纽约中央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1914年建造的灯塔位于公园的东角,为穿越海峡的船只提供导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离灯塔不远,有一座加拿大短跑健将Harry Jerome的铜像。他在60年代多次参加奥运会和其它国际赛事,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加拿大体育史上屈指可数的一流田径运动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附近还有一片图腾柱(Totem),是全省游客量最大的景点。这些柱子都是复制品,原柱被放置在博物馆。</font></h3> <b>印第安人</b>这个称呼来自于<b>哥伦布</b>。无论是故意还是误会,他一抵达彼岸的美洲即宣称找到了印度,原住民也被当做了印度人(印第安人)。在文明进化的今天,印第安人一词已很少在正式场合出现,除了统称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外,美国通常使用Native American,加拿大则常见First Nations,两者均表达了原住民的意思。 <h3><font color="#010101"><p><b>煤气镇</b>是温哥华的老城,名称来自于一家酒吧的老板——约翰·戴顿(John Deighton)。戴老板生于英国约克郡,年轻时当海员为生,后来到温哥华淘金5年,一无所获,只好在Fraser河开汽船跑运输,临近不惑之年,只剩6块钱的他才挑了一个热闹地段开了一间酒吧。由于他是个话痨,故事不断,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Gassy Jack,可能有屁话太多的意思,结果这一带也因此成了屁烫,中文翻成煤气,有点牛头不对马嘴,还不如蒸汽到位,毕竟杰克开过汽船。</p></font></h3> 煤气镇最主要的地标就是这座<b>蒸汽钟</b>,游客们几乎都会来此打卡。这里本来是个城市供暖系统的蒸汽出口,为了防止无家可归者在此过夜,1977年,市政人员开动脑筋,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机械摆钟,由蒸汽带动。同时,释放的蒸汽也通过钟顶的金属管发出哨音,吹奏英国教堂古音——<b>西敏寺钟声</b>(Westminster Quarters),一小时一次,但并不保证准点,视气压而定,有点像黄石的老忠实喷泉(Old Faithful)。 煤气镇一带的雕塑,图1和图2是达利的<b>空间维纳斯</b>(Space Venus),将典型的达利元素同爱与美的女神混搭。意外的是,2019年5月份展出后,一个月不到,摆放在小腹前的金蛋就不翼而飞,画廊失望之余,打算将雕塑运回欧洲。好在一位当地的艺术家愿意免费为雕像配一个新蛋,并已于10月底安装完毕。这件作品计划展出至2020年10月份。<div><br></div><div>图3是英国雕塑家麦卡锡(Coeur de Lion MacCarthy)在1922年创作的纪念雕像,名叫<b>胜利天使</b>(Angel of Victory)。它表现了天使抱着死去的加拿大士兵缓缓上升的画面。作品是应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要求而设计的,为了纪念在一战中牺牲的上千名员工。</div><div><br></div><div>图4就是那位屁话大王杰克,绝对是位友善豪爽,风趣健谈的吧主。</div> <h3><font color="#010101">煤气镇的另一个看点就是嬉皮文化,混迹街头,吞云吐雾,没有这些,也就不成其为西方。要是放在天朝,都是禁坐高铁飞机的生活方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有个小中国,叫<b>列治文</b>,这里的华人人口达到54%。列治文的夜市感觉基本上是从国内的十八线城市整体搬迁而来,客流量惊人,还必须买门票入内。没想到在北美还有一块中国人自己玩的地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夜市还安排了蕾丝短裙劲歌热舞的表演,颇有城乡结合部,建设新农村的气氛。很惊喜还能看到这样的温哥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面朝大海,但其实在它的外面还横卧着一具庞然大物——<b>温哥华岛</b>(<a href="https://vancouverisland.trave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Vancouver Island</a>),将温哥华锁死在<b>佐治亚海峡</b>(Strait of Georgia)内。</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从温哥华往返温哥华岛,通常是搭乘渡轮或水上飞机,前者可以坐驾同船而行。经营轮</font>渡<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的是国营公司——<a href="https://www.bcferries.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C Ferries</a>,它成立于60年代,规模全球第二。</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目前担纲的几艘大型渡轮是本世纪初由德国的</font>弗伦斯堡造船厂(<a href="https://www.fsg-ship.de/wordpress/e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Flensburger Shipyard</a>)中标建造的。当时美籍的CEO航大卫(David Hahn)力排众议,为了保证工期和控制成本,本地的投标一律不予考虑。2014年,建造三艘中型渡轮的合同被波兰格但斯克的雷蒙托娃造船厂(<a href="http://www.remontowa-rsb.pl/e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Remontowa Shipbuilding S.A.</a>)获得。1980年,工人领袖瓦文萨就是在这家造船厂成立了团结工会,点燃了苏联阵营坍塌的导火索。</div> <h3><font color="#010101"><b>维多利亚</b>是温哥华岛最大的城市,也是省会城市。下图是省议会大厦前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她在位63年</font>,于1901年去世。她治下的维多利亚时代是大英帝国独步天下的全盛期。名字后缀中的R是拉丁文Regina的缩写,意为女王。I是拉丁文Imperatrix的缩写,也是女王的意思,在这里专指对印度殖民地的统辖。因为甘老搞事,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名字的后缀中就只有R,而没有I了。</h3><div><br></div><div>说到女王,根据加拿大《刑法》第49条,禁止故意惊吓女王。加拿大人原来还有这个爱好。<br></div> 温哥华岛的政府部门原来是在几栋木屋中办公,因为风雨飘摇,被戏称为鸟笼。1893年,他们决定建造一幢与宝岛地位相称的大楼来让公务员们体面地为人民服务。<div><br></div><div>中标的是一位来自英国利兹的年轻人<b>弗朗西斯·拉滕伯里</b>(Francis Rattenbury)。小拉之前在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打过工,就像当代的西方设计师纷纷去中国淘金一样,他也漂洋过海,来到大兴土木的北美创业,第一单就拿下了省会的重点项目。之后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了,维多利亚乃至整个加拿大的不少地标建筑都按照他的图纸建造,直到他40多岁时发生了一场婚外情,顾客们开始同他保持距离。</div><div><br></div><div>老拉的结局比较悲惨,他60多岁时带着婚外情妻子阿尔玛(Alma Pakenham)移居英国,阿尔玛却与18岁的司机乔治(George Percy Stoner)私通。老拉最后死于谋杀,凶手正是乔治。故事到这里还没完,英国民众征集了30万个签名,认为小伙子是被那个外国女人操纵了,内政部长从善如流,干预司法,改判死刑为无期。而声名扫地的阿尔玛虽然被无罪释放,但几天后还是照胸口刺了六刀后投河自尽。乔治坐了七年牢即获释,直接被送上二战的战场。他大难不死,退伍后娶妻生女,似乎可以安度晚年了,却因猥亵少年被抓。这就是议会大厦背后的故事。</div><div><br></div><h3>虽然背后有许多不堪,但穹顶上树立的金色旗手正是温村乃至整个北美西岸的大恩公<b>乔治·温哥华</b>。</h3> 据说30年代,议会大厦里新添了一批壁画,展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历史。本世纪初,其中的两幅遭到觉醒了的印第安人后代的指责,认为伤害了原住民的感情,议员们投票决定增加一层墙面,将反动的画面遮挡住了,原来玻璃心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其中的一幅有位半裸的原住民妇女,另一幅是酋长站在白人法官面前。<div><br></div><h3>下图是议会大厦前的<b>无名烈士纪念碑</b>(Victoria Cenotaph),建于1925年。有着老牌帝国主义血统的加拿大人原来很能打的,跟美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人都拼过刺刀,二战结束后才变相地被南方人解除了武装,毕竟两头都有哥们儿站岗,军备的需求为零。</h3> 议会大厦东北面的<b>费尔蒙特帝后大酒店</b>(<a href="https://www.fairmont.com/empress-victori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Hotel Fairmont Empress</a>)据说也是小拉设计的。酒店的前方有一尊<b>库克船长</b>的全身像,设立于1976年,纪念他的第三次航海200周年。他左臂夹着一卷海图,右手拿着分规,一副水手永远在路上的派头。<div><br></div><div>这个铜的分规几年前也被人偷走了,港口管理局等了几年看来没戏,只好又做了一个焊上,联想到去年达利的维纳斯怀里的金蛋也不知去向,会不会是坏人变老了?</div> 维多利亚是加拿大西岸最南端的城市。1841年,<b>詹姆士·道格拉斯</b>(James Douglas)在这里建立了要塞,为1846年美加<b>俄勒冈条约</b>(Oregon Treaty)划定边界时加拿大得以保全温哥华岛的完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道格拉斯也被誉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之父。<div><br></div><div>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基本上是沿着北纬49度线向西延伸的。在遇到温哥华岛之前,边境南拐,让美国人在西北角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能够围观饱览维多利亚的秘密。</div> <h3><font color="#010101">随着淘金热的兴起,维多利亚于1862年建市。当时的维多利亚港是北美最大的鸦片集散地,直到1908年才被取缔。1886年,铁路铺到了布拉德湾,维多利亚在贸易上完败给背靠大陆的温哥华,于是,她开始了靠颜值吃饭的转型。现在的维多利亚,每年要接待400多万的游客,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她负责美丽。</font></h3> 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省会原来在<b>新西敏寺</b>(New Westminster),现在是温哥华的一个下辖市。当有人提出要将省会迁至外岛的边境线上,可以想象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件多么荒唐的提案。就好像中国要迁都台北,虽然可以解决统一大业,但华北人民表示反对。果然议员们讨论了几年都毫无结果,在最后一次辩论中,来自维多利亚的议员机智地捉弄了一番新西敏寺的议员,舆论的天平才开始向温哥华岛倾斜。1871年,省会正式迁至维多利亚。<div><br></div><div>下图是海边的度假别墅,对面是美国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div> 在欧洲旅行,不外乎从一个城堡到另一个城堡。北美城堡不多,可遇而不可求。在温哥华岛上就有这么一处庄园,有位不忘本的老派绅士叫<b>詹姆士·邓斯缪尔</b>(James Dunsmuir),家里有矿,从繁忙的省长(Premier)位子上离休后又被女王任命为象征性的省督(Lieutenant Governor)。无所事事的老邓有着苏格兰血统,1906年,他找了几位著名的设计师在维多利亚郊区建造了都铎贵族风格的哈特利城堡(<a href="http://hatleycastle.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Hatley Castle</a>)和花园(<a href="http://hatleypark.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Hatley Park</a>),成为温哥华岛上唯一一处英国和欧洲风味浓郁的私家庄园。 老邓于1920年病故。1937年,邓夫人去世。1940年,子女们将无人居住的庄园卖给了联邦政府,只收取了75000美元,基本上属于捐赠。当时二战爆发,加拿大计划将城堡用于英国王室避难之用,但王后很决绝,发了那句经典的倒推,听者无不动容:“我不离开,孩子们也不离开;国王不离开,我也不离开;而国王绝不会离开。”女王妈妈(Queen Mother)的英语很地道,信念很顽强。<div><br></div><div>大女儿伊丽莎白承袭了这一遗传,1952年登上宝座后,坚持不退,将长子查尔斯王子等成了一个园丁。</div> 既然英国王室不来,皇家海军于1940年底在这里开办了<b>皇家军事学院</b>(Royal Roads Military College),直至1994年冷战结束。1995年,联邦政府将哈特利庄园借给了不列颠哥伦比亚政府,用于创办<b>加拿大皇家大学</b>(<a href="http://isc.royalroads.ca/chines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Royal Roads University</a>),年租金为两块钱加币,而且3/4庄园的保养仍由渥太华买单。学校英文名称中的“路”字没有放在官方的中文译名里,你懂的。 <h3><font color="#010101">这就是传说中的加拿大鹅,到处施肥,既不能抓来吃,又缺乏观赏价值,还赶不走,知道南美气候宜人,但人家不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校园里散养着几只孔雀,在草坪上自习时能够随手投喂通常在动物园里才能见到的活物,也算是一种置身贵族庄园才有的体验和格调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英国王室的新闻总在头条附近徘徊,哈里和梅根要私奔维多利亚的传言甚嚣尘上,号称“梅脱”(Megxit)。一个事业有成的美国妹子爱上了一个无缘王座的英国王子,然后她带着他远走高飞,享受民间的自由和欢愉,共同演绎一出新时代的童话故事,这是好事,对枫叶国来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一桩数十年来悬而未决的争论一直困扰着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决策者们,那就是为什么不造一座桥或隧道将被海峡断开的1号公路或17号公路接上呢?毕竟轮渡是上个世纪的科技。</font></h3> 原因之一是技术上的挑战,海峡的跨度有20公里,水深达400米,而且处在地震带。另外,除了给岛民和游客带来一些交通便利外,经济上的收益极为有限。专家估计,过桥费至少要收取260加元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而且,建设这条海上之路的成本贵得离谱,从最低的220亿加元到475亿,枫叶国不相信GDP。<br> 还有一个障碍是要穿过美国海域,否则距离至少要增加10公里。虽然加拿大的船只目前可以在温哥华岛附近的美国境内自由航行,但修建一条影响水路航道的固定建筑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br> <h3><font color="#010101">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温哥华岛不是香港,如果变成一个关乎数百万人口民生的项目,从维多利亚到渥太华,都会是一路绿灯。那么问题来了,这届港人有魄力再造一个新香港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岛上的头牌景点是<b>布查德花园</b>(<a href="https://www.butchartgardens.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utchart Gardens</a>)。这堪称是维多利亚在被温哥华打回原形之后断尾求生的杰作。</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1909年,水泥商<b>罗伯特</b></font><b>·</b><font color="#010101"><b>布查德</b>(</font>Robert Pim Butchar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按照他领导的意思,开始将这里的一座废弃的露天采石场改造成一个沉浸式的花园。错落有致的地形搭配精心设计的花卉植物,辅以异国情调的意式和日式花园,布查德花园一举成为加拿大首屈一指的植物园。</span></div> <h3><font color="#010101">采石场被满满的观赏性植被覆盖,先挖后种,致富留名,两不耽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布查德花园里的喷泉,日本花园,和意大利花园。最后是一个龙的喷泉,来自中国苏州,维多利亚的姐妹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布夫妇在1939年将布查德花园传给了他们的孙子,孙子去世后,又传给了自己的女儿。这位女主人不断地给花园添加新的元素,每次去都会有惊喜。</font></h3> 温哥华岛面积与台湾相仿,但并不多的人口集中在维多利亚。沿海岸上溯,还有成片高颜值的自然景观等着登上朋友圈,包括<b>托菲诺</b>(Tofino)迷人的白沙和<b>阿尔伯尼港</b>(Port Alberni)壮观的三文鱼洄游。 <h3><font color="#010101">列治文的<b>环海步道</b>(West Dyke Trail)全长11.9公里,北边可以观看温哥华国际机场繁忙的飞机起降,西面是滩涂湿地,有海鸟觅食,南端是温哥华的<b>渔人码头</b>(</font>Steveston Fisherman's Wharf),宁可吃过,不可错过。</h3> 列治文其实是一个岛,叫<b>鲁鲁岛</b>(Lulu Island),被<b>菲沙河</b>(Fraser River)的两条支流裹挟着冲进大海。鲁鲁这个名字颇为香艳,它来自一位叫鲁鲁·斯威特(Lulu Sweet)的舞女,这个艺名取得甜,过目不忘。但有华人将鲁鲁唤作鹭岛,为了省去一字,背上不解风情的标签。 <h3><font color="#010101">渔人码头市场的规模不算大,但海产新鲜,价格亲民,摊位放在船上而不是岸上也提升了逛鱼市的趣味。</font></h3> 渔人码头在温哥华的最南端,也是鲁鲁岛的最南端,村名叫<b>斯蒂夫斯顿</b>(<a href="http://www.steveston.bc.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Steveston</a>),1880年因一位叫斯蒂夫斯(William Herbert Steves)的家伙而得名,他是搬来这里的第一户白人家庭,而更早来的华人和日本人取的地名不是无法普及,就是没有流传下来。<div><br></div><div>因为地处菲沙河的入海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村民的致富套路逐渐清晰起来,一是造船修船,满足渔业和运输的需求,一是捕捞洄游的三文鱼,做成罐头卖给内地,一是渔村的本行——靠海吃海,捕鱼捉蟹,然后就小康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传说中的渔人码头是一个建在渔船码头上的鱼市,大大小小的船只停在各自的泊位,将新捕捞的各色海产就地出售。食客里有种说法,海鱼长得越难看越好吃,可能是因为越深越难看的缘故,那里能见度为零,不拼颜值。一圈转下来,三文鱼算是最等样的了,其余的都面目狰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一条主打海胆的船似乎看准了目标群体为中国顾客,将食用方法只用中文标出。要是可以直接送到嘴边,恐怕会排队。大个的10加元一只,中个的5加元,小的10加元3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海胆可以长这么大,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十元不贵。</font></h3> 渔人码头的一边是原<b>佐治亚湾罐头厂</b>(Gulf of Georgia Cannery),现在是加拿大历史遗址。这家1894年成立的罐头厂曾经做到全省最大,80年代转型成为一个历史博物馆,展览当地渔民,尤其是日本移民的生活。 这栋小楼原来是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斯蒂夫斯顿分行,1963年改为诊所,1979年成为了一个邮局,屋子的后面则作为<b>斯蒂夫斯顿博物馆</b>对外免费开放。 <h3><font color="#010101">村里的网红店之一,卖罗马尼亚传统窑烤面包,就大师傅一人,能操国语,怀疑是娶了华人女子为妻。店容全木,很中世纪,可归入黑暗料理一系。右下是老库同我打招呼时的身段。</font></h3> 另一家让人掉下巴的网红店叫<b>斯蒂夫斯顿披萨</b>(<a href="https://www.stevestonpizza.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Steveston Pizza</a>),我在这里吃到了全球最夸张的海鲜披萨。店的门面其貌不扬,但店主不惜食材,可劲造的精神令人折服。一张饼上四头龙虾和四只大虾,再加上一层虾仁熏鱼,一年的定量全在这里了。<div><br></div><div>墙上挂满了大都是古典音乐家的人像,大概是提醒食客注意吃相。</div> <h3>回到温哥华当夜,由于之前预订的温哥华公寓大厦的顶楼单元与爱彼迎(Airbnb)网页上描述的房型不一致,退房后,竟然平价订到了位于煤炭码头的<b>温哥华顶峰港滨酒店</b>(<font color="#010101">Pinnacle Hotel Harbourfront),待走进空空荡荡的大堂才知道,酒店的员工已经罢工数月了,不提供餐饮和清洁服务,游泳必须去对过的万豪,接下来的三个昼夜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下图1是罢工者在酒店前门转圈示威,亚裔员工比例相当高。图2是酒店大堂挂了三层帷幔隔音,有种步入舞台的兴奋感。图3和图4是客房窗外的景观,可以观赏水上飞机起飞降落。</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酒店罢工后,虽然没人做饭,但酒吧似乎是自助的。经理对罢工给客人所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的办法是——每天早上提供免费的星巴克简餐。没人吸尘换床单,自己照顾自己,这很环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酒店后门同两位罢工者攀谈了几句,原来酒店老板计划将大楼转让给四季酒店集团,而员工们担心会因此被解雇,所以要求资方将他们一起打包出售,这样他们也就摇身一变,成为四季的员工。平心而论,的确是个值得追求的梦想。</font></h3> 位于温哥华正东,菲沙河上游,有个小镇叫<b>奇利瓦克</b>(Chilliwack)。19世纪末,这里的河滩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客,其中不乏华人,现在则是个钓三文鱼的宝地。 <h3><font color="#010101">奇利瓦克河边的简易缆车,已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钓鱼除了对印第安人完全免费开放之外,其他人必须购买价格不菲的渔证。作为外省或外国人,在河里钓三文鱼,一天的费用为50加元,本地人减半。各种规定千头万绪,每条河都可能有所不同,新手踩雷是注定的。已经成为常识的是一人一杆,鱼钩不允许有倒刺。下面这条大约30磅的大马哈鱼(chinook salmon)每人每年限钓10条,每天限钓4条,放生的不算。在北美,钓鱼是娱乐休闲,不是为了改善伙食。</font></h3> 在温哥华南部的美加边境上坐落着一个叫<b>白石</b>(White Rock)的小镇,相传古时候,海神的儿子爱上了温哥华岛上一位酋长的女儿,决定带着自己的姑娘到对岸去生活。他向看不见的远方扔了一块白色的巨石,石头落地的岸上就是他们的家。几百年过去了,后人在海边找到了这块近500吨重的花岗岩,由于遍布鸟粪,就叫白石吧。<div><br></div><div>凡是宝地,最后的赢家不是白人就是华人。</div> 那块被冰川推到这里的巨石近年来被地方政府漆成纯白色,可能还是夜光的,算是白石镇的地标了。<div><br></div><div>蟹笼里的三只珍宝蟹(Dungeness Crab)。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对海产捕捞有严格规定,母蟹和小于165毫米的小蟹都必须放生,果然几个笼子里都以母子为主,不知从生物进化意义上,是否会造成螃蟹长到一定尺寸就停止生长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当天的鱼获,让一家叫味道重庆(Don Asian Kitchen)的中餐馆直接做了下酒菜,这就是白石的渔村生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温哥华是这次游览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之行的起点和终点,它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和都市节奏,也不乏满足味蕾的地道餐饮和新鲜海产。以华人的精明,将它作为移民北美的首选之地不是偶然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写到这里才想好给这篇笔记取个什么样的标题。轶事是文艺地八卦,疏放地拾遗,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温哥华,都在这里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