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h3><h3><br></h3> <h3> 本着“学习、思考、交流、分享、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11月3日,我们叶县第二实验学校赵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骨干教师共8人再赴北京市第二实验学校洛阳分校教育集团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习。</h3> <h3> 睿智博学、平易近人的张胜辉校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校长是一名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校长”,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中原名师,全国优秀珠心算教练,曾被国家教育发展中心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称号。</h3> <h3> 11月3日上午,在张校长的精心安排下,我校班子成员和北二分校的各部门领导进行了零距离谈话。赵校长针对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困惑来向贵校取经寻宝。贵校各部门领导对我们倾囊相授。</h3> <h3> 利用午间休息的时间,赵校长带领我们分别参观北二分的三个校区。短短的参观学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北二分校三个校区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师生面貌等这些外在的震撼,更多的是名校文化中渗透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冲击。</h3> <h3> 11月4日,我们在北二分美茵校区参加了“统编教材课堂深度解读暨教师专业成长研讨”活动。</h3> <h3> 上午,来自江苏丹阳的全国名校教育联盟秘书长张学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精彩的展示课--《爬天都峰》和《桥》。张老师的示范课培养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两大关键能力——朗读、发现。读,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发现,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张老师一再强调:读是过程,也是方法。老师要引领学生用教材,少发问;学生要多读书,学语言。</h3> <h3> 著名教育家杨再隋老教授带给我们的讲座——《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师成长》。</h3><h3> 杨教授提出课堂是主阵地,所以课程改革要改革课堂。课堂内容要丰盈深厚,要聚焦核心素养。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小见大,以少积多;要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受到浸润式的教育。因此,老师要深入研读、把握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h3> <h3> 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为我们带来微报告——《统编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变与不变》。</h3><h3> 张学伟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抓“语言的藤,守语文的根”。老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好传统文化,要注重朗读、去品味、去揣摩、去发现。</h3><h3><br></h3> <h3> 下午,第一节课是由来自漯河的中原名师陈静为我们带来统编版二年级《寒号鸟》。</h3> <h3> 北二分的老师为我们带来《母鸡》和《王戎不取道旁李》。</h3> <h3> 最后,由张丽霞老师和张学伟老师为下午的课做点评。张丽霞老师肯定了三节课在简约的设计中蕴含着方法,在实细处落实着语文素养,在轻松中学习着语文。建议老师无论解读哪篇文章都要站在单元目标的整体上去考虑。</h3> <h3> 张学伟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谈:1.听课应该是听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读书;2.文言文教学应注意放过、突出和深化;3.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融通。</h3><h3><br></h3> <h3> 两天的学习,我们感受着 “回归童年本质,聚焦课程理念”的教育本真下的头脑风暴,我们沉浸在专家们“理念与课程”中观点与观点的思想碰撞,我们感悟着“课程与实践”中传统与束缚的摆脱。岁月催我们苍老,教育使我们年轻。我们叶县第二实验学校的每一位教育人行走在学习、思考、借鉴、提升的路上。</h3> <h3> 问语如何去求真?唯有朗读来发现</h3><h3> </h3><h3>写在前面的话</h3><h3> 记得郝晓东说过这样一句话: “成长是生命唯一的奖赏,新网师不仅是专业的提升,更有精神的丰盈和意志的磨炼。” 借用郝老师的话,我这样定位我踏入小学语文领域后两个月来的外出学习收获:成长是生命唯一的奖赏,外出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的提升,更是对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和思考。</h3><h3> </h3><h3> 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教?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于对自我的挑战,出于对语文的深度思考,我离开了干了二十余年的看似轻车熟路的中学语文。来到陌生的小语园地,我在迷茫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在摸索中清晰。是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到底该如何教?课标、课本、教参,我该如何捏碎了揉和?单元主题,语文素养,我该如何在执教中交融?编路、习路、教路,我该如何以此为抓手设计教学?我在思索,在困惑。</h3><h3> 在此次去北京第二实验学校洛阳分校听课之前,我对“张学伟”这一名字是陌生的,或许是张老师大多时间奋战在小学语文战线上的缘故吧;此次聆听并学习张老师授课及讲座的过程中,我有一种高攀名师找到“语文知音”的感觉。</h3><h3>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高呼要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到求真?张老师用四个字很好地我们做了诠释——朗读、发现。</h3><h3>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话: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恰当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语文课上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大量的读会占用了我们授课的时间,从而影响了我们所谓的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大容量。于是乎,课堂上少了书声琅琅,老师劳神费力地拽着学生往前赶路。却殊不知,少了朗读的课堂,学生还怎么去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曼妙风景?如此,就更谈不上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h3><h3>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又是如何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做到通过朗读和发现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的呢?</h3><h3> 如在执教《爬天都峰》一文时,关于课文的标题,张老师这样来进行:</h3><h3> 上课伊始,张老师就先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两种关键能力——朗读和发现,并在黑板上板书了这四个字。</h3><h3>朗读:学生读题目</h3><h3>发现: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h3><h3>学生:题目采用了事件+地点的方式</h3><h3>老师:我们可以采用事件+地点的方式来拟题。假如我们去逛夫子庙,可以拟个什么题目呢?……</h3><h3> 一个题目,一种朗读,一种发现,一项能力,多次运用。“朗读、发现、语用”在老师的精妙设计中闪亮登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捕捉痕迹中得到落实。</h3><h3> 《桥》一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的小锁单元。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要培养的语文素养,我们该如何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来设计教学?张老师别具匠心地在“朗读、发现”上做文章。</h3><h3> 如在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张老师这样做:</h3><h3>出示第一组句子</h3><h3>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h3><h3>朗读:分别找生读,生齐读。</h3><h3>发现:上面三个句子中有两个字能特别引起人们的想象,哪两个字?你从中想象到了什么?</h3><h3>朗读:再读句子。</h3><h3>出示第二组句子</h3><h3>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h3><h3>朗读:分别找学生读。</h3><h3>朗读:(出示去掉“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后的句子)再读。</h3><h3>发现:和原句相比,少了哪句话?去掉好不好?这个句子使你想象到了什么?</h3><h3>朗读:再读这句话,试着读出雨来势之急。生自读,找生读,生评,生再读。</h3><h3>出示第三组句子</h3><h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h3><h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h3><h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h3><h3>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h3><h3>朗读:齐读这四句话。</h3><h3>发现:文中,分别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想象?</h3><h3>朗读:从上面的四句话中任意挑一句,读一读。</h3><h3>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h3><h3>朗读:(再次出示这四个句子,并将“跳舞”“狞笑”“舔”“爬”用红色标注),师生分读。</h3><h3>出示第四组句子</h3><h3>村庄惊醒了。</h3><h3>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h3><h3>朗读:师生分角色读,师引导生读</h3><h3>发现:从人们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h3><h3>……</h3><h3> 由张老师设计的通过“朗读、发现”来体会环境描写的方法,我想到了自己执教本文时的做法:草率地读,然后让学生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张老师的这个设计以“朗读、发现”为主线,通过不断地读去发现隐藏在语句中的内容,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张老师的这种设计其实是在很好地落实课标及核心素养,看似简约的设计中蕴含着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h3><h3> 学习归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该如何上?最真的语文课堂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教人求真,我们又何不先在我们的教学中求真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最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围绕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围绕一个能力训练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去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然后,在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说话,把自己发现的东西表达出来。</h3><h3> 一句话说得很好:岁月催我们苍老,教育使我们年轻。徜徉在语文的百草园中,问语如何去求真?唯有朗读来发现。</h3><h3> 叶县第二实验学校 王二艳</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