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铭记的“GST”岁月

渔樵之家 阿良

<h3>  韶华易逝,华发几近深秋样;足迹难寻,岁月不抹少年腔。峻秀巍峨的朝天山脚下,是生我养我、为我深爱之故土——蓝田。她怀中一热土,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之一苑——蓝田中学,是我青涩年华里得以磨练成长的摇篮。</h3><h3> 欣闻母校五十华诞,回想在母校的一段从教经历,心潮澎湃,久未平息。三十七年前,我懵懵懂懂踏进她的学堂,接受恩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怀揣“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走上孜孜不倦的求学路。十年后的92年,劬学有成的我再次回到她的怀抱,自豪地做了一名左手端“铁饭碗”右手拿粉笔的园丁,幸运地加入了一支“卧薪尝胆、砥砺前行”振兴家乡教育事业的优秀团队。01年,我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启了碾转全县六所中学的新征程。在蓝中短短的九年时间里,是我人生成长中最受益的九年,也是我亲眼见证蓝中腾起辉煌的九年。</h3><h3> 这九年,我把它理解为令人铭记、终生不忘的“GST”时代。90年代初,那时学生不多,就几百个,老师也少,三十来位。因师资紧缺,师专刚毕业时,徐水中校长立马把初出茅庐的我请进初三暑期的补缺课堂。因此我最早的门徒是九三届,如章东霞、徐仰望等。其实那会,蓝田的教育已渐渐迎来日出的曙光。像徐新金、詹清金、张振国、章振南、徐荣全等老师都是先我步入教坛的。之后一批头角峥嵘、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陆陆续续为蓝中注入新鲜的血液。而正是这人数不多的一支育人力量,他们靠着脚踏实地、众志成城,“上下拧成一股绳”的顽强作风和过硬本领,谱写出了蓝中昨日的好篇章。</h3><h3> 短短九年,可以说蓝中的教育成就经历了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的阶段,一跃成为“内安溪教育的一面旗帜”,成绩举县嘱目。那几年,学校每年都为中等师范院校输送了一二十个优秀人才(相当于现在的一中统招生)。01年我去进德学校任教时,同事群里的李金兰、林淑兰、张龙凤、徐文良、李德元等就是最早从蓝中走出的学子。03年我到祥华工作,一日傍晚到偏僻的石狮小学附近家访,偶遇在该小学任教的徐甘雨,当时他很惊讶地问我: “老师,您今天怎么有空游到这地方来?!” 由此可见,当时蓝田教育成果的初步显现,其势头是多么的浅显喜人。那几年,周边乡镇不少家长悉闻蓝中教育盛举,纷纷携子慕名而来。99年前后,全校学生数更是空前绝后,曾一度接近1500人。</h3><h3> 时间一晃而过,风雨兼程的蓝中人用教育的力量哺育出了众多优秀的学子,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蓝田人的骄傲。不仅如此,在安溪教育的大地上,也布满了从蓝中走出的各类优秀教育人才。有人说,蓝中是校长的摇篮,是干部的诞生地。仔细一想,当时只有二三十人的团队里,先后走出了王佳敏、徐水中、徐荣周、徐清渊、张美水、王文胜、林春枝、章振南、陈金钊、邱恒艺、徐静南、章立新等一大批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蓝中这块充满希望的教育沃土里汲取了足够的“营养”,才足以让他们纷纷迅速茁壮成长起来。</h3><h3> 是什么营养让蓝中的教育打了翻身仗,让蓝中的园丁们个个脱颖而出?也许对本篇标题中的“GST”你会有所疑惑,想弄清楚到底是何意。我深信:只要在蓝中艰苦岁月中奋战过的老师们一定都记忆犹新,甚至抿嘴一笑: 其字历历在目,其义耳熟能详吧。</h3> <h3>  如果说要谈点业绩或者说付出,我觉得像徐水中、徐荣周、王佳敏、徐清渊等校长,先后为蓝中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德才兼备、爱岗敬业和真诚奉献的精神为蓝中的教育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经历是丰碑,是榜样,是力量,更是蓝中永存的一笔财富!</h3><h3> 徐水中校长是个拼命三郎,学校管理大刀阔斧,敢为人先。他精于出点子思谋略,严抓敢管。他最早实行全员晚自修,寄宿生每天必须在五点半准时起床,让学生先出操锻炼身体,再入课堂晨读四十分钟。学生六点半餐毕,还得再进课堂自修。如果说眼下河北衡水中学是高考成绩的加工厂,当时的蓝中何尝不是?当蓝电公司尚未供电时,夜间学校电压不稳,时高时低,日光灯时灭时亮。他聚学校有限财力,购买一台柴油发电机,让苏烈成生管兼职管理,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h3><h3> 为了加强家校联系,鉴于当时交通不便,徐校长还利用周末夜间亲率老师一起下乡,到边远村落内春、黄柏、乌土、进德等地召开家长会,介绍学校的发展举措,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让教育的平台延伸到家庭,让育人的氛围碰触到社会每一个角落。</h3><h3> 他还善于给教师压担子。毕业那年,我一分配到校,立马给我初二(2、3、4)三个班的英语教学,还给了个班主任和值日教师,另外加挂学校团总支副书记的担子。除了我,其他老师的工作也大多如此。那时周六上午也上课,这样一来,老师们一天的负担可想而知。记得有一次我因疲惫,上课连续迟到了三次,被他约到徐志阳家里做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苦口婆心教育,竟使我当场哽咽无语、泪流满面,从此再无一犯。94年我准备婚事,家贫之故父亲找徐校长借钱,那时立在边上的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当时父亲只敢开囗借三千,他竟一口说少了,要借我们六千。那时工资少啊,后来我查了徐兴发老师发给我的97年工资单,发现才三百七左右。现在想来,我们工作不踏实努力,何来恩惠?</h3> <h3>  徐荣周校长是位多才多艺、深谋远虑,极俱亲和力、凝聚力和爱校如家的好领导。他发挥自身特长,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团委的工作,大力拓展学校的文艺工作。在他的指导参与下,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每逢佳节,兰一村部、中心小学、中古井、蓝电公司和学校操场等地一台台文艺汇演精彩纷呈、大放异彩。在他的熏陶下,一大批青年教师焕发了青春的魅力,释放出了工作的激情。忘不了,是他亲自给我介绍家庭对象;忘不了,我试着组织了进德学校成立两周年的文艺汇报演出。试想,没有传帮带,我们又何以“小荷才露尖尖角”?</h3> <h3>  王佳敏校长是位胸怀大度、公私分明、事必躬亲、精抓细干、勤勉敬业的学者型领导。他曾两进蓝田,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殚精竭虑,极富思考。为蓝中承前启后的教育乃至长足发展做出了优异的贡献。他善于抓管理,工作从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真抓实干,重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他努力培养学校优秀的中青年干部,积极引领骨干教师凭实力脱颖而出。97年秋,他人虽已到县进修学校工作,但情愫不离蓝中。他鼓励学校的教研组长踊跃参加全县的“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在他的亲自带领指导下,当年代表全校参赛的陈金钊、詹金璋、林诚德、邱恒艺和我均获得全县一等奖。</h3> <h3>  王校长还勤俭办学,厉行节约。那时老师除了一点微薄的工资外,学校并无一丝福利可享。但他总会处心积虑、多方筹措,不时给老师们发点小福利,给站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老师们送去一份尊师的关怀,送去一份重教的敬意。<br></h3> <h3>  由于篇幅和水平有限,在蓝中激情岁月里与其他老师们勇立潮头、奋发有为、携手同行的点点滴滴,难以一一列举和详尽表达,深感歉意。</h3><h3> 正是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的励志图强,正是一位又一位兢兢业业园丁的辛勤浇灌,母校走过了岁月的辉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h3><h3> 因耕耘和付出,往事值得铭记;因硕果和成就,既往值得留恋。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也是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蓝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抒写和开创更美好的明天。</h3><h3> 期待蓝中鲜花怒放、满园芬芳、师生齐聚的时刻,重读一遍通知栏里的那一句: 今晚6点30分在二楼会议室召开教师例会,希各週知(GST)。在食堂里,愿再次盛一碗干活充饥的白米饭,领一道免费犒赏的肉菜,打一份劳苦功高的感恩汤;在餐桌上,愿再次举起踌躇满志的筷子,和同事们一道重温那快乐的同甘共苦的“GS(公膳)+T(汤)″从教时光。</h3><h3> 青春无悔育学子,真情满怀系桑梓;策马扬鞭书年华,今朝明日何以辞?新的征程,新的起点,祝愿今日蓝中人在池国益校长的带领下再创佳绩、再续新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