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不对称风筝

LSX

<h3>反弹琵琶</h3> <h3>按:《敦煌行》写了创作前的积累,《瘦燕剪剪飞》是谈对于经典的学习,想做好风筝,这两方面没有捷径可走。《不对称风筝》是前两篇已发文字之行程后开始的收获,虽属偏门,但方向可是坦荡正途,也是风筝创新设计的成功实践。</h3><h3>(一)</h3><h3>  风筝的放飞是需要对称均衡才可以成功放飞,中国传统风筝的造型、构图,也是讲究在对称均衡中探求其审美的情趣、放飞与观赏的效果。“换一种思考方式”的想法,使我对不对称形式的风筝产生了兴趣,改变并开阔了对风筝二字的涵盖与内涵所包容的认知与综合性的理解,风筝虽属小众的娱乐项目,但走进去,也会发现里边的世界很精彩。</h3><h3>  对不对称风筝有了想动手制作的冲动,是在八十年代末敦煌回来之后,人焕发了精神,精力也很充沛,也就产生了不少的想法。但在当时来讲,对于不对称风筝没有可见的实物以作为参照,是采用哪种骨架结构,单体还是复合体,以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如何组织不对称各部位结构与形式在不同变化中的协调与统一,包括了提线的拴法,如何放飞等等,全都是一个未知数。不对称风筝很具挑战性,对其进行探索与试验制作的念头也就开始萌发。自己又是个不愿守成的人,对不断的去重复已走过的路很难有动力。为此,对不对称风筝进行了骨架结构的设计与计算,在造型方面还要达到形式上的审美效果,为此开始了努力。当然,关键的是要以放飞的性能保证为前提。 </h3><h3>(二)</h3><h3>  对称,是美的一种形式,对称之美,源于自然。</h3><h3>  而对于风筝来讲,结构造型的对称,也是风筝放飞常规的基本前提。风筝的骨架结构与画面构图多为对称形式,如常见的扎燕风筝,拟形的蝴蝶、蜻蜓、鹰,或拍子或立体等类型的风筝,这些都是对称风筝标准的表现形式。在风筝的制作中,大多采用这类的对称骨架与画面的形式,这是一种审美的习惯,也符合风筝受风泄风的均衡而可成功放飞。</h3><h3>  在风筝对称结构形式的构图中,为使画面显得活泼而增加了构图的变化,是将两边的画面构图或色彩作相应的差异变化,这也会使作品更加耐看。如两边的构图基本相同,但局部色彩可使之变化,如比翼燕的左右膀花型不同,色彩有别,双鱼可作蓝绿配或红绿搭配等;或在骨架结构的对称或基本对称中,作不对称构图,如米字膀的哪吒闹海,龙舞童戏等。</h3><h3>  一件风筝作品在形式上完全对称而缺少了变化,整体会显得单调、呆板,所以在对称中打破这种形式上的僵化,会使作品增加了变化而产生韵味与朝气。维纳斯雕像残缺的双臂上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完美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对称,恰恰是对称的打破带来了完美。不对称 “它是生命个体的差异美。美除了对称之外,还需要蜿蜒曲折、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美是对称与不对称结合的表现(吴冠中语)。” 黄金分割线,则是不对称完美的代表。实际上,在形象的对称之中包含了不对称,而不对称则潜藏于对称之中。不对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选择,也可创立属于自己个性的独一无二,这会有别于对称风筝制作的常规思路,而可能会走出一条曲径通幽的探索之坦途。</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喜欢扎燕,扎燕也是风筝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类型。其造型严谨端庄,有着多种不同形态的造型与构图,在风筝多维度的造型世界中,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而扎燕的弧形凹凸造型的浮雕式圆弧双膀,正观反看很具形式上的美感,丰富了风筝造型多样化中的曲线维度,为其增添了一抹亮色,又是符合起放原理的一种适宜在大小风速中放飞的骨架结构,结合于风筝的造型与起放之中,很是物尽其用,相彰得益。</h3><h3>  在初步设计主体结构不对称风筝时,扎燕就作为设计的主体发挥了作用。这是在看到了芭蕾舞中伸展跳跃的舞蹈动作时,受到了启发,无意间,就联想到了瘦燕放飞中舞临风的纤纤舞姿,遂以扎燕造型为蓝本为基础,多方面尝试着做了造型的变形变化。扎燕本是拟人化的形态,将瘦燕的造型以芭蕾舞演员的舞蹈动作为依托,将瘦燕拟人形态的各部位进行不同比例的增缩拉抻作变形,依次将主体骨架作左右上下不对等的大小长短的变化,视觉上明显的感觉到一边的膀瘦长,一边的膀短胖;腿部也是一边见长一边见短,且两边向下的角度也根据造型的需要,有了较大的差异变化有所不同,最后,将芭蕾舞演员腾空跳跃动作将落时的优美动态身姿的一个半侧面形象,作瞬间定格的捕捉,进而使所设计的主体骨架结构不对称风筝的造型出现了新的效果,这也是此前并未出现过的一种新的风筝造型。这件不对称风筝的设计,是要整体造型的各比例达到适宜的和谐与完善,而获得使静态造型的风筝可产生出动感中的效果,这和在使用对称结构造型中采用不对称构图的效果完全不同。这种造型方面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风筝画面的中心点改变了,整体也有了方向性,不像对称构图中的均衡构图,是以中心位置来铺陈开来,增加了造型中动态构图的趋势走向,这也使构图会更显活泼了。风筝“舞”是在对称的结构造型中以不对称构图来获得动感效果,而不对称的“起舞”则走出了对称造型的结构形式,充分的发挥出了不对称造型的先天动感态势,使作品自然的趋向了动感效果的画外延伸。画面的实验用元素,选择了最传统的蝠的造型,在以色块布局的前提下,变换题材,新意构图,慢工细绘 ,也会增加画面近观的可读性。且风筝是要放飞的,主体骨架不对称的风筝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一种挑战,不单是造型或构图等视觉的形式上变化,而是应对主体结构不对称风筝可以放飞的可能性,其设计,既要具有造型与画面构成效果的观赏性,但必须要经受放飞过程的检验。</h3><h3>  将主体骨架结构设计成不对称形式,是一个有意思的创意想法。后来能感觉到,当时的这件主体结构不对称风筝的设计,其思路与后来中国在二千年的申奥标志的设计创意颇有些类似。现在看来,似乎在电脑上只是动动鼠标,将各部位作需要的变形拉抻即可。可在当时电脑还尚未普及,只能是靠铅笔在稿纸上作不断地演化而一步步的逐渐成形。</h3><h3>(三)</h3><h3>  既然主创思想已确定,首先是要可以正常放飞,这也是一个必须的先题条件。记得在首件不对称风筝完工的初次试飞时,风筝的放飞,是姿势位置与方向不变,竟然是以站立的形式横向作飞行,这个横向就像是人在横着行走一样,而不是首尾平行的横着飞行,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飞行画面,感觉是一头雾水,莫名其是。不过场面还是令人有些遐想,毕竟没有折跟头。横向飞行也是一种放飞形式,或许今后会有这种横向飞行设计的需求之时吧。现在是要弄明白未能向上正常放飞和横向飞行的因果才是首要。</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经过了不断的试错、修正、计算、改进,前后陆续大约半年多的时间,在坚持与努力的进程中,终于经受了实践的验证而得以破茧,迎来了首次的成功放飞,那是在九十年代初,并且提线还是拴的正线。当时的风也很争气,风筝在挑杆迎风抖动后直接向上飞行,放线自行脱离了弯钩,用线桄子就直接的放飞了,长时间的努力没有白白的消耗,终于收到了放飞成功的回报。后在大风小风等多种不同的风速下进行试飞验证,均收到了与对称风筝放飞相同的效果。</h3><h3>  不对称风筝的试飞,是在平房顶上,简便又不用跑路。手持长竹竿一根,竿梢绑一粗铜丝弯成的类似S形弯钩,过去也有称作剪子股的,是一回事,但材料不同。一手持挑竿,一手拿线桄子,用弯钩挑起风筝的放线,先将风筝调正方向,头部向上正面迎风,在风合适的时候,逐步向后甩动挑竿,风筝就会迎风而起。受风之后,可随着风筝的起放而逐步的放线,在风筝放到一定的高度后,可把挑竿撤离,就直接用线桄子来放飞了。这种方式,过去本是在北京的一些院子里放飞使用,风筝放飞超过房高一定的高度后,就可以用线桄子自由放飞了,效果还是不错。</h3><h3>  而一般风筝的试飞,是要将欲试飞的风筝摆好姿态,趁着风势,用力向后甩动挑竿,使风筝猛然受力,类似于在大风下的放飞,一两个回合,一般就可大致的知晓这件风筝的实际性能。前些年为参加全国赛事,参赛风筝做好后,多是采用此法试其放飞性能。这种使猛劲的将挑竿向后甩动,是为验证在大风天风筝的抗风能力,也是为检验风筝整体与各部位的设计性能的检验,包括制作与用材是否合理。实际在平地上放飞也是一样,风不大时,用力的向后猛劲拽几个回合放线,风筝各部位的受泄风情况基本都已表现了出来。不对称结构多次的试放飞,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采用了这种方式而完成的。当然,一件风筝性能的测试,还是在开阔地带进行为好,这样会更全面的进行验证。不对称风筝对风力大小的要求实际上也不苛刻,与常规风筝的放飞无异,这是一次成功的设计与实践,由此也获得宝贵的创意经历与探索经验的积累。</h3><h3>  下面是北京电视台在九十年代中期所拍专题片中,拍摄的不对称风筝的放飞视频,因当时还是磁带模拟信号的录像,所以截取的画面图片效果不是很好。</h3> <h3>福兆</h3> <h3>  在对称风筝的放飞中,风速大小的变化,会使风筝的两边竹条骨架随之做相同的变形变化,其前提是,两边骨架竹条各位置的长短粗细软硬均相同,这保持了在受泄风后的整体均衡状态。而不对称风筝,如左右一边大一边小一边长一边短或一边单结构一边多结构,关键的是,这种骨架结构在变化的风速中须随之适应这种变化而保持整体的受泄风均衡。为了确保风筝的放飞,在实际制作中,两膀左右竹条的粗细是有变化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位置上的粗细软硬的变化上,什么地方见粗,什么地方该细,在什么位置开始软硬的变化,都是要细心的去计算并以实践作检验,这里面也包括了两边膀兜受泄风的深浅与两膀形式上的美观的把握。而两边腿部竹条在使用上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所用竹条长短的比例多少为合适,可一边使用方条,另一边则采用扁条,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风筝保形的需要,也是为放飞中保证整体受泄风均衡的需要。而不同长短的腿部,需要与上面大小不同的左右两膀的不同受泄风相对应,并上下结合使之保持整体的和谐与均衡。而且所用竹条不同位置的软硬粗细,也必须与造型的变化需要保持一致性。在试飞和调理的过程中,一直是在调整并确认放飞的中心位置点,这可没有捷径可走。其关要之处,是要对所用骨架竹条各不同位置粗细软硬的这个‘度’的适宜把控,当然,这需要细心的去体悟,在实践中去把握,并应用于风筝的设计与制作的具体过程之中。</h3><h3>(四)</h3><h3>  风筝骨架结构的对称或不对称与受泄风的均衡,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骨架结构的对称或不对称,这是形式上的差异变化和对造型审美理解的不同;而受泄风的均衡则是每件风筝可以成功放飞的根本。不论哪种结构,何种形式的造型,在受泄风的要求上,都同样是必须要保持整体的均衡,才可以成功放飞。</h3><h3>  有些结构对称的风筝,会因在制作中的大意或失误而放不起来,虽保持了形式上看起来的对称,但因整体的受泄风失去了均衡而放飞失败。对于有些是以尾下加坠的方法来使风筝在空中获得均衡稳定,这也是最为简单且实用的一种方法,但多限于硬拍子风筝。如果将不对称风筝下面系一尾坠以求稳定,这似乎对形式上美感的表现是一种拖累,有碍观瞻,也有违不对称风筝设计的初衷了。</h3><h3>  风筝骨架的制作,直接关系着放飞的性能。既讲究在制作过程中的细心到位,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关照安排好不同部位之间受泄风的均衡。在骨架竹条的加工中,竹条的粗细与位置变化的薄厚软硬的适宜度均要到位,尤其是吃风受力的部位。有时在制作过程中,会由于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是一个很小的节点,但它影响的却是整体的放飞性能。所以说,风筝的制作,是一个综合性整体的把握,只有各个环节的适度到位,才可保证放飞时整体受泄风的均衡。</h3><h3>  即使对于对称风筝的制作,竹条的粗细位置变化,面料的粘糊松紧平整度的差异或提线长短的稍许变化等,都会对放飞性能产生影响。有些制作者,会将加工的竹条过秤,以期两边的重量相等,这有些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对称,而竹条两边强度与弹性对称的一致性,我认为要作为重点来对待。需要强调的是,制作中均应以竹条所处位置需要的粗细软硬到位为标准,这个粗细软硬“度”的把握,因使用的是竹材而无法作量化,其中包括了竹材的品种与生长年限、竹材的质量与韧度、干湿的不同、竹质粗细的适用与所用竹材的不同位置、骨架用竹位置的变化等等。竹条的使用,如过粗过硬,未能借用竹材本身弹性的这一特性,会使受风与泄风失去均衡而难以放飞(前提是不加尾坠类型),如竹条太细太软,减少了受风而增加了泄风量,会对风速的要求增高,对风筝放飞所需风力的范围就会变窄,只能适宜一般的小风天气,有违设计时希望增大风筝的放飞环境的变量,既一般大小风天气均可适应的初衷。同时,也会使风筝的造型受风速影响而变形过大,而失去了需要保持的形式上的美感与放飞的质量。</h3><h3>  实际上,对风筝的放飞来讲,骨架结构整体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宽容度,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像两边竹条的粗细软硬稍有不同,或膀兜、画面的粘糊平整度存在着些许差异等,一般对风筝放飞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它在放飞的过程中会进行一定的自身调整。像有些风筝在主体外的局部,会出现不大的不对称形式,这些均在其宽容的范围之内,可以讲,一般于放飞无碍。有些是因为制作时的未在意,出现了不规矩或小毛病,有时反而会补救了另一些在制作时不在意而出现的一些不规矩或小毛病,两者无意中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倒使整体的受泄风被改变而得以均衡和谐了,这多是带有偶然性的一种宽容。当然,有些也可在提线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作纠正。我们常见到一些看似做工不太规矩的风筝,可以正常的放飞,就是因其宽容了这些在制作中被忽视或未意识到而出现的一些不足,但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使风筝的放飞要接受失败的结果,这就是整体的均衡被打破后而出现的病态症状。所以,在不对称风筝的设计制作中,要尽量的做到左右上下各部位受泄风的均衡到位,而对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这种宽容性来讲,绝不能作为设计中偷懒的一种方法来使用,这会有违设计的初衷,也会因偶然间的不经意而出现的小差异被无限放大,转而会成为了作品内在的一种硬伤。度的把握到位与宽容都是相对的,风筝制作则应作综合性的考量,是要以整体的把握为原则。</h3><h3>(五)</h3><h3>  主体骨架结构这种不对称形式,是以实践证明了风筝本身的放飞,并非结构形式必须是丝毫不差的精准的对称形式。风筝可成功的放飞,与骨架的上下左右结构如何作变化,与不同的结构形式、数量的大与小、多与少的变化等无关。当然,对称形式骨架结构对放飞来讲,更易于得到保障。</h3><h3>  一件不对称风筝作品,可以一边是一个膀或一个结构,另一边可以是两个三个膀或多个不同结构的组合,两边的大小与多少都可相应作任意变化,但两边的受泄风必须保持均衡,即一边单一结构的受泄风量,等同于另一边多种组合结构的每个受泄风量的相加之和,也就是两边的受风泄风必须要等同,且还必须要适应在大小不同的风速下,骨架产生变化后需保持受泄风的均衡,这是不对称风筝可以放飞成功的前提条件。</h3><h3>  整体结构不对称风筝所需要的,就是要找准两边、上下受泄风均衡中心的位置点并加以确认,这不也是中国哲学中“中庸”的核心吗?即“舍其两端而执其中”的取中。宏观整体的来看,两端是局部,而执其中就是整体的中心位置点,且要准确定位,就是要找到受泄风的中心位置而执其中,切不可错位。先抓住了这个点,再做整体范围的安排与调动,相对的就容易按序理顺了。这就像秤与砣的关系,秤盘上每增加重物时,秤砣就会相应的要向后移动,这就保持了二者间相互的均衡或称为平衡,秤盘增加的重物越多,秤砣退后的距离就越远。回归到主体不对称风筝上,一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边必需随之作相对应的变化,才不会使整体失去均衡,所以找准相互间本已存在的这个平衡点,就是可以保持整体受泄风均衡而可作把握的中心点。</h3><h3>  不对称风筝的放飞成功,也说明骨架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不是风筝可以成功放飞的必要条件,二者在整体均衡方面同处于一个起跑线,而非形式上的是否对称。</h3><h3>  不对称风筝,在这里是指主体骨架结构的不对称,均可单独放飞而不需任何附加物。虽有些风筝为不对称形式,但如其自身不具备独立的放飞能力,需结合其它方式或缀以尾坠方可放飞,则不归在此列。</h3><h3>  主体结构不对称风筝,一种是扎燕变体的不对称风筝。</h3> <h3>转轮</h3> <h3>生命</h3> <h3>  这两件不对称风筝是九十年代初的作品,与精灵风筝是一类,都是敦煌回来后有感而作,也是不对称首件赋予画面完成的作品。因在实验阶段过程中,都是白纸糊就而进行放飞验证的,同时也在试飞过程中不断的寻找最佳造型效果的表现。</h3><h3>&nbsp;&nbsp;&nbsp;&nbsp;将常规正装的瘦燕造型作不对称变换的一次实验,效果还是不错。</h3> <h3>不对称瘦燕</h3> <h3>起舞</h3> <h3>舞(对称结构)</h3> <h3>  这是借用了传统风筝中使用最多的蝠的造型元素,配以鲜亮的色彩,拟人的构图与奔放的造型融合于不对称形式之中,使静态风筝产生了动感效果,也体现出了现代感,这是一种新的风筝形式。</h3><h3>  以下是几件飞天不对称风筝。</h3> <h3>乐奏飞天</h3> <h3>飞天舞</h3> <h3>  另一种是下面以多种不同结构形式做组合的不对称造型风筝。</h3> <h3>行船</h3> <h3>  “行船”其采用了抽象的构成造型,骨架结构是以大小不同的立体、硬膀、拍子、阴瓦、阳瓦、软膀等多种结构做组合而成。这也是在以各种不同的结构做不对称造型组合的探索实验,取得了放飞的成功。而扎燕风筝就是多种结构组合造型的成功范例。</h3><h3>  从传统意义上讲,不对称风筝的表现形式,是将主体骨架结构做了根本性的改变,在骨架结构变化创新上有了不小的变化,这不单单是在造型上的左右或上下打破了对称模式而产生的变化,它改变了人们已经形成固化的风筝主体必须是对称结构才可放飞成功的定向思维模式,带来了在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这一点用实践已经得到证明,可以说在风筝的创作探索方面迈出了实际的一步。回归到风筝放飞原理的本初位置:风筝的放飞,不在于结构与形式或重量(大约)的对称,而是在风的作用下,风筝整体的受风泄风需保持均衡才是其空中放飞保证的根本。对于风筝本体来讲,是打开了幽居多年的一扇门,可以说主体不对称这种风筝形式其自身本就存在,只不过我们以前未曾去发现而已。不对称是一种具有发现创意的一种新的风筝形式,依托于新的骨架结构,并将动态凝歇于静态的不对称风筝造型之中,呈现了静态风筝的一种动感效果。</h3><h3>  风筝虽属小艺,只要你是真心的喜欢,不论其大与小,贵与贱,或喜欢制作,或喜欢放飞,亦或喜欢留言写上几行,它都会成为你生活中常规的一部分,你就会愿意为此而付出,并于其中享受到快乐。这,已经足够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