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鼠包 化学课上,我们没少在纸上画各种分子结构图,也没少听老师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是怎么变化的,不过,这些示意图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眼见为实”的心愿。而现在,直接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变化也已经成为可能。最近,苏黎世IBM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就在《自然·化学》期刊上发布了他们拍到的化学反应“实况图”。 图片来自:Nature Chemistry 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伯格曼成环反应(Bergman cyclization),上面的四张图片就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产物和中间体结构的真实模样(颜色是后期处理的结果),下面是对应的结构式。可以看到,它们保持了完美的对应关系。 针尖“摸”出分子结构 当然,要想对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进行直接操控和观测,也得用些特别的手段才能办到。那么,研究团队使用了什么神奇的技术呢?答案是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简单来说,这两种技术都是“针尖下的摸索”——它们都要用一个小针尖来对表面结构进行探测。针尖不会与被探测原子直接接触,但却能“摸”出它们的存在。原子力显微镜探测针尖与表面原子直接产生的相互作用力;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针尖则会加上电压,测量电流的变化。调节针尖上的电压,还能操控原子、控制化学反应的发生。 原子力显微镜极简版示意图,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原子,针尖可以探测出这些原子是不同的。作者灵魂制图 早在2013年,就有研究者用nc-AFM呈现了化学键的真容(更多阅读:用原子力显微镜看见纳米石墨烯的合成),而这一次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加入,又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边观测一边精确控制化学反应的机会。 如何给化学反应拍照? 具体要怎么做呢?首先,要在铜表面上“放盐”——当然,这可不是为了腌制入味。在铜表面上精确地沉积两层氯化钠结构,这样就做成了安放分子的“底板”,可以把要研究的分子(9,10-二溴蒽,DBA)放上去了。氯化钠“镀层”可以更好地稳定这些分子。 给铜加上两层NaCl。作者灵魂制图 在反应开始前,研究者先要用原子力显微镜上的特制针尖给分子“照个相”: DBA的“照相”结果。图片来自原论文 图中显示了三个环,中间环的上下还分别连着一个白色的“小吊坠”——这就是环上连接的两个溴原子了。 接下来,轮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登场。通过针尖施加电击,研究者们相继去掉了分子上的两个溴原子,让分子变成了带着未配对电子的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的自由基往往是不稳定的,于是就引发了改变环结构的化学反应。 可以看出,单自由基、双自由基和双炔的nc-AFM图像和结构式吻合得很好。图片来自原论文 从上面的反应中得到了双炔结构,研究者们又进一步研究了它的成环反应和逆反应。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针尖电压触发反应,让两种双炔结构相互转变。为了进一步稳定这些结构,研究者们又给基底加了“一层盐”,并把分子卡在氯化钠形成的台阶上: 被氯化钠卡住的分子,侧视示意图。作者灵魂制图 卡住分子,就保证了“所见即所得”,也就是说,观测过程不会被分子的位移、旋转等因素干扰。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施加电压,再加上原子力显微镜“拍照”,就可以看到分子结构转化的过程了。从这一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反应的发生机制:在下图中a和c两种结构相互转化时,一定会经历中间b的三环结构,这也证实了开环和关环的反复过程。 浅蓝色和黑色的结构式表示的是反应中相互转化的两种双炔结构,深蓝色的结构式是它们相互转化时必经的中间体。上面的图像就是这些结构在原子力显微镜下的模样。图片来自原论文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