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图说俄罗斯(3)

四排长

<h3>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1147年沿莫斯科河开始建城。从莫斯科大公国、沙皇俄国、苏联到俄罗斯联邦均在此设都。莫斯科集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为一身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莫斯科是以实地感受自然环境、建筑特色、城市风貌,观看美术馆、博物馆、歌剧等形式来阅读莫斯科,了解俄罗斯。</h3> <h3>看,这是荣老师为俄罗斯之行准备的中文版莫斯科地铁交通图,为解决莫斯科地铁易迷路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不,在去莫斯科的高铁上又再次带着我们一起“备课”了嘛。</h3> <h3>出火车站通过一段甬道进入地铁,站在陡陡的、深不见底的电梯上心里一阵阵的发慌,开始了我们对莫斯科地铁的认知了。</h3> <h3>莫斯科地铁在地下一二百米深分三层建造,粗实笨拙的电梯、栅栏,粗大壮实的梁柱给人以坚固的震撼。窮顶、侧墙、立柱上雕刻、雕塑、绘画琳琅满目,展示着俄罗斯的历史和社会主义苏联的伟大成就。</h3> <h3>在密如蛛网的地铁里我们还是失去了方向。好在俄罗斯人很热情肯帮忙,有幸的是一位会中文的女士明白了我们的意思,直接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谢谢你!热心的女士和众多热情的俄罗斯人。</h3><h3><br></h3> <p class="ql-block">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源自于我们与苏联曾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主义同宗性和影视上那千百次见过的画面,陌生是因为未见其“真容”。</p><p class="ql-block">去红场,到克里姆林宫来个面对面的交流。</p> <h3>红场上的瓦西里大教堂你熟悉吧,可你知道沙皇为什么在建成后弄瞎了设计师的双眼呢。</h3> <h3>你认识克里姆林宫,但不一定知道克里姆林宫外的这个亚力山大花园。</h3> <h3>还有这个耍酷的“巴顿”。</h3> <p>这可是真“PATTON”哟。</p> <h3>在莫斯科我们全部聚齐了,照个“全家福”。</h3> <h3>红场上的无名烈士墓,向无名烈士行注目礼。</h3><h3><br></h3> <h3>朱可夫雕像前的斯大林的扮演者</h3> <h3>列宁墓。列宁——您的形像根植在我的心里,您的著作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我的心里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现在,您却是俄罗斯最具争议的人物,好在您的墓还在,今天能让我了却心中的一个愿望。</h3><h3><br></h3> <h3>红场上那凹凸不平的石头路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俄罗斯阅兵能走出整齐的步伐真是不易啊!</h3> <h3>红场红衣女</h3> <h3>这是克让大哥给拍的红场照</h3> <h3>克里姆林宫伊万诺夫广场上的火炮王</h3><h3>1586年铸就,口径890毫米,重40吨,青铜炮筒装饰浮雕,从未参加过战斗。</h3> <h3>克里姆林宫里总统办公的地方,车辆有序排列着。</h3> <h3>克里姆林宫外的莫斯科河边的路上</h3> <h3>漫步在红墙边</h3> <h3>高姐是如此地崇拜她的“巴顿。”</h3> <h3>凯旋门前留个影,我们也算是新时代的“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汇聚莫斯科呀。</h3> <h3>胜利广场摆“POS”</h3><h3><br></h3> <h3>二战胜利纪念碑</h3> <h3>看出纪念碑是什么造型了吧!要和平必须紧握手中枪。</h3> <h3>二战胜利纪念馆</h3><h3>和平是需要大炮来捍卫的!</h3> <h3>莫斯科大学全称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始建于1755年,由叶卡婕琳娜二世下令罗蒙诺索夫创办的。1953年在麻雀山(列宁山)建成现在规模的校园。在俄罗斯素有“只要莫斯科大学数学系还在招生,俄罗斯就有希望”的说法,由此可见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数学系的地位了。</h3> <h3>莫斯科大学正门</h3> <h3>莫斯科大学里的雕像</h3> <h3>从雕像来看苏联的教育方针也是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h3> <h3>在莫斯科大学校园里偶遇这三位可爱的小朋友</h3> <h3>一位母亲为两个毕业的孩子拍一张与莫斯科大学创建者和首任校长、著名史学家、机械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罗蒙诺索夫的合影。</h3> <h3>莫斯科大学的后门直通麻雀山观景平台,在平台上可眺望莫斯科城。</h3> <h3>对了,他不是雕像,是一位奔跑在麻雀山上的健身者。</h3> <h3>从麻雀山眺望莫斯科城</h3> <h3>麻雀山下的莫斯科河</h3> <h3>看,俄罗斯美女的大长腿!你这就知道了为什么俄罗斯的芭蕾舞是世界顶级的了。</h3> <h3>走,去美术馆看画!</h3> <h3>问路</h3> <h3>指路</h3> <h3>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外排队等侯入馆</h3> <h3>对于绘画我是个门外汉,看过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便觉得唯有油画能将其表达清楚;走过江南水乡和黄山、华山便认为只有中国的水墨画才能尽现其意。俄罗斯的风光是大光比、浓色彩适合油画的表现。中国的江南水乡和华山等大多青灰色、雾蒙蒙不便油画表达,却是水墨的特长。油画的绘制遵循光学原理和视觉比例,以写实表意。水墨画讲究以画抒情、以画达意,不太遵守光学的原理。油画、水墨画各有特色都是艺术殿堂里的瑰宝。</h3> <h3>作者普科列夫本人就是油画右后面第一人,用不肖一顾的眼神来表达对这种《不相称的婚姻》的看法。</h3> <h3>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洛卓娃》表现因反对沙皇宗教改而被流放的场景。</h3> <h3>《女贵族莫洛卓娃》的绘画小样,画中人物那犀利、执念、绝望的眼神直刺人心。</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这幅《托尔斯泰肖像》,是作者尼·尼·格第一幅没有用眼神来表达人物的作品。</h3> <h3>普希金对作者基普连斯基说“看着这幅画就好像在看镜中的自己”</h3> <h3>新圣女公墓,是莫斯科著名的墓地,类似于我国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面安葬了许多包括叶立钦、赫鲁晓等在内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英雄等著名人士。在此安葬的唯一中国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王明。看到王明的墓后我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卖花的地方,只能在他的墓前站立一会儿,尽管耳畔回响着《长征组歌》里的“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但我还是告诉他一个来自祖国的共产党员到此看过。</h3> <h3>王明墓的对面是他妻子与女儿的合葬墓。他妻子在他死后改嫁他人,按俄罗斯风俗就不能与他合葬了。</h3> <h3>荣老师他们去联系看歌剧的事情,我在莫斯科大剧院旁来个“葛优躺”休息一下。</h3> <h3>望闲——莫斯科街道上过往的行人</h3> <h3>入场前莫斯科大剧院门前留个影。看见了吧,我们的观众群里有三位音乐家来帮助我们欣赏歌剧《卡门》,你能认出他们都是谁来吗?</h3> <h3>莫斯科大剧院是苏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著名建筑,看!够富丽堂皇吧。</h3> <h3>剧院里有展馆,展示剧院里上演过的剧目照片和道具服装等。</h3> <h3>剧院里的小舞厅,供人们休闲跳舞。</h3> <h3>剧场面貌</h3> <h3>剧场里俄罗斯人也拍照留念,看来在此看演出对于莫斯科人来说也不是随时想看都能看的。</h3> <h3>歌剧《卡门》开演了</h3><h3>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歌剧的成功让人们都忘了是根据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了。</h3> <h3>俄罗斯的歌剧没有用音响设备和电子布景,全是真实歌唱与老式布景道具。</h3><h3>虽然一句歌词也听不懂,但熟悉的曲调和异域的风采让我专注地看完了演出。</h3> <h3>散场后受歌剧感染的三位美女也兴奋的在一起亮了一把嗓子</h3> <h3>莫斯科的夜市步行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