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今年的11月8日是我国的第二十个记者节,回想往事,看着眼前这一幅幅熟悉的照片,我这个已经退休多年,身在他乡全职照看孙子的老记者,依然是感慨万千……</h3><h3> 在哈尔滨日报退休前的十年,我出任了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的秘书长,办公地点虽然还是在报社摄影部,但干的工作却是文联系统摄影家协会的事儿了,也是在这期间,我荣幸的获聘了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由于仍在媒体办公,所以消息还算灵通,哈尔滨市的一些大事小情经我拍摄编辑的新闻图片就可直接上传到新华社的多媒体数据库,至于是否采用,就要看分社和总社的需要了。</h3><h3></h3> <h3> 2005的春天,我收到了新华社的聘书。正好松花江开江了,我站在公路大桥上拍了几张跑冰排的照片。回到报社,马上坐在电脑前,挑选照片,配上文字,整理编辑好,按照刚刚学会的上传程序,输入密码,确认后,第一次把照片传进了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真的没想到,我发稿不到一小时,才下午4点多钟,新华社的播发平台就采用了这个稿子。中彩票了,第一次发稿就命中了,这对于我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既然开了个好头,就继续努力工作吧。</h3> <h3> 有一天,我和几位摄影爱好者一同去宾县、阿城一带采风,赶上春播季节,那里是山区,耕地都是小地块,只能使用小型的机械或牛、马耕作,甚至只有依靠人工进行作业。这种接近原始的耕种,在美丽春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的不是一种落后现象,而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壮美场面。回来后,我查了阅一下当地历年的气候资料,选了几张春播场面的照片,编发了一条因为气候原因,山区春播生产延迟的图片新闻《北国大田播种》。图片上传后没几分钟,我就接到了总社编辑核实稿件的电话,编辑第一句话就是,“陈老师,太漂亮了,我也是东北人,没想到咱们那里种地也这么漂亮”。稿件被采用了,而且是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播发的。说明一下,在新华社的播发平台上,凡是有资格进入平台的媒体都可以自由选用这里的图片,另外新华社每天还要从这里选出一些精华图片作为新华社通稿发出,供各大媒体,甚至国外通讯社选用。也就是说一经通稿采用,图片的传播面是非常大的。我随后的几次投稿基本上也是大多被采用了,也有几条播发了通稿。说实话,在当地签约摄影师中经常被新华社采用稿件的人并不多,为什么我的稿件采用率会这么高呢?说来也简单,就是一定要明确一个自己的定位。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浏览国外通讯社播发的图片,除了时政要闻和突发事件,其余大多也都是文化、体育,甚至是天气预报式的新闻。国内的新华社和其他媒体图片总类也都是大同小异,差不多。但是细分一下,国外的图片,包括几大通讯社大多都是自由撰稿人供稿,我们国内呢,作为新华社的专职记者,总社也好,分社也好,他们大多以时政要闻为主,由于专职记者不多,专职摄影记者更少,所以地方上能上新华社的片子不是太多。而我们作为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在拍摄题材上是相对自由的,没有硬性的拍摄要求,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一个国家级的大通讯社,需要地方上提供什么样的图片。除了极特殊的突发事件,那就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动态,当地足够有对外影响力的社会、经济新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娱乐性、趣味性的奇闻异事和变幻莫测的气象、天象奇观等等。明白了总社的需要,投稿也就有的放矢了。</h3><h3><br></h3><h3></h3> <h3> 那年初冬,吉林化工污染事件影响了整个松花江 ,污染水体到达哈尔滨的前一天,市里做出停水四天的决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告诉我,这是一条大新闻,要马上行动,我首先想到的是矿泉水厂,市区停水后居民要购买矿泉水作为补充,矿泉水的供应是必须保证的。当晚,我开车刚到水厂,没想到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张主编就直接打通了我的电话,希望我这几天辛苦一下,跟踪报道哈市因上游污染停水的新闻事件。我当即表示,半夜就可发稿。午夜过后,我的稿件发出了:《哈尔滨供水网停水 饮用水企业加班供水》。第二天早上九点,新华社发出有关哈市停水的第一条消息就是我的稿件,我又就近去了沃尔玛超市拍摄了市民们排队购买矿泉水的镜头。中午又继续向新华社传片,傍晚新华社编辑了一条六幅图片的通稿“哈尔滨市停水,商场超市秩序井然”其中五张是我拍的。随后几天,新华社采用了我的多篇稿件,直到恢复供水,学校恢复上课。那时我已经五十岁出头了,和摄影部的小伙子们比,我就是大叔级的记者了,那段时间和他们一样也是起早贪黑跑新闻,说来也怪,也真没觉得累。</h3><h3> </h3> <h3><br></h3><h3> 就这样我在做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期间,新华社一共发了我拍的三百多幅图片,在2005年到2007年期间就有二百多幅了。所以2007年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和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为我共同主办了《新华聚焦哈尔滨》的摄影展,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又专门召集全省的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前来观看影展并在哈尔滨市委常委会议室举办了一次座谈会,我也介绍了拍摄心得。后来报社摄影部的小伙子们陆续也做了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自然我发稿的频率也慢了下来,直到退休。</h3><h3> </h3> <h3><br></h3><h3> 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个亮点,也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值得骄傲与自豪的。难以忘怀的记忆,以此致敬记者节 致敬自己曾经的付出和回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