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松溪逶迤下川石,山寺梵音弥散开;</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迎风立,书筒崖前泛轻舟。</p><p class="ql-block"> 罗隐之谶成往事,杨荣勒石勉后生;</p><p class="ql-block"> 登眺灵岩观自在,悟透皆是有缘人。</p><p class="ql-block"> ——水木英华</p><p class="ql-block"> 来川石工作三年多了,一直对常登临的千年古刹——灵岩寺心怀敬意,这座位于川石乡溪口村书筒崖边集“儒释道”为一家的寺院总是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遥听自然的天籁之音。</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地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天地特性,万事万物均遵循“道”的自然运行,生生不息。这些思想总是在灵岩寺前观想时有特殊的感悟,因为在川石,溪口古渡绝对是风水之眼,而古渡前的灵岩寺、地母庙、妈祖庙正是天、地、人最好的注解,难怪当地老人常说“左灵岩右书筒,山清水秀,前冯垱后太极,青峰地幽”,可见这方风水宝地伫立的灵岩禅寺多么让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车子穿过安静的溪口村,大路右拐就进入溪口古渡和灵岩禅寺的乡间小路,乡政府开展的美丽乡村的打造和坚持不懈的人居环境的整治,让溪口古村格外素朴清新,一池碧翠的荷花上婷婷玉立着一座纯朴自然的竹楼,通体全部用翠竹建成,千年历史的和合古樟伴着清风迎面拂来,似乎在欢迎远方的客人,鹅卵石铺就的通道透着时光的印迹,让你顿时溶入“溪口山居图”之中。古亭、竹楼、香樟、石道,你不禁对即将前往的禅寺更心生向往,和合古樟“调解小院”如嵌在山居图中的风景之眼,古香古色,静谧伫立。许多村民乡邻之间的邻里纠纷在这里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寺院之地“举头三尺有神明,是非曲直心自知”,这也是灵岩寺和妈祖庙带给人间的朴素是非观在起作用吧。</p><p class="ql-block"> 道路两边田间地头的青砖黛瓦随处可见,有古栅栏的青砖拱门,有大清朝的雕花古厝,还有年代悠远的宋代古井和三圣公庙祉以及修旧如旧的古廊栅。 当你还留连在刚才的乡村古境之时,眼前如绿绸飘 带的松溪河突然就闯进眼帘之中。一边是妈祖庙的翘檐青瓦,一边是书筒崖脚下的逶迤松溪,中间凤冠霞披的妈祖默娘,含笑看着远方,就在你觉得又走进新的山水画廊,暗自轻叹时,远远的梵音渺渺袭来,定眼一看,青山如黛处,三座宫殿般的寺院建筑在河对岸静静伫倚,和山色交融一起,隐隐约约,神秘如幻,这境界如层层拨开的莲心。当你见到之时,莲界的玄静迅速包裹着你,瞬间让你凡尘之心安静下来,想立即上前一探真容,涤荡心中的尘埃,这,就是离你还有千米开外的灵岩禅寺。</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的铺层终于进入主题,却还是千米之外的轮廓,可见这座寺院在当地人眼中是多么的神圣。轻轻跨过玉溪和松溪交汇的青石桥,缓缓穿越沿河的杨柳树鹅石步道,不需说古树凉亭浮现眼前,不需听秋虫蝉鸣不绝余耳,只需定眼半山腰那座宫殿前伫立着的观世音菩萨塑像,你就情不自禁,心生菩提,难怪乡里的邵书记每次身临其境,都会自豪地夸叹这片风水宝地为“灵岩胜境”,并有禅机之语“后门一龙入水,前门凉伞笔架,上连双凤抬桥,下至书筒屏风"。</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你步上山门,在寺院门口摆开茶席,和寺僧品着来自川石酒坛岩的肉桂岩茶,视野遥望,松溪顿觉从你脚边流过,开阔之处,山峦叠翠,层烟渐生,你似乎站在"溪口山居图"的轴心,半壁江山终于展现眼前,身后是集“儒释道”一身的灵岩禅寺,眼前是集“山水茶”一体的溪口古渡,顿时唐朝诗人陈子昂《登盼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境涌进心海,让你感受到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溶入山河大地的渺小细微,瞬间不能自持,心潮澎湃。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灵岩禅寺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寺院虽多次损毁,但院址不变,从大雄宝殿前的摩崖石刻 “灵岩”两字以及禅院存留的“书院田碑”就可以推断,这座寺院的千年历史,我从主持释朗生写的《灵岩寺史记》文中详细记录了寺院的前世今生:灵岩寺位于建瓯市川石乡玉溪口村34都东南部,寺后奇石竖立,峭壁嶙峋,岩中忽观如五指映红,岩下有穴相叠,穴中有雾向外,如神龙吐珠,且冬暖夏凉,滔滔松溪长流直奔脚下,又突转南去。古人言“上比蛟龙飞跃跨云间,下如神墨碧波水磨石”,神墨现紅数月无风必有雨,宛如一条巨龙回首望月,故称“腾蛟起凤”。</p><p class="ql-block"> 这段记录我如数宝珍地记录下来,短短的几句话将禅院的地理风光讲述生动自然,力透纸背,不得不佩服寺僧的笔力,主持将我带到寺前院墙,只见青石篆刻的“腾蛟起凤”嵌在墙上,面对松溪,笔力劲道,这是寺庙的镇寺之宝,距今数百年历史,望着四个青石大字,我不觉心生敬意,许多寺院墙上大抵都是写“南无阿弥陀佛”,唯独灵岩禅寺不同,这是为何?经寺僧介绍,原来禅寺竟然集“儒释道”于一身,有孔子书院、临水宫殿、大雄宝殿。据记载,孔子书院建于明太祖十三年(公元1338年),外地到建宁府参加府试的童生坐船经过溪口古渡,必到书院许愿保佑考学顺利,并在此温书一个星期再赴考,这从幸存的《书院田碑》中可以佐证,孔子殿中塑奉孔子、文昌、奎星、红白二马,楼上设有书房供儒生读书,走进殿内,拜祭至圣先师的万世师表孔子,细细研讨《书院田碑》,我仿佛看见一群群的古代学子乘舟而下,溪口停船,古渡夜泊,挑灯读书,吟诵经书的勤奋情景,不禁心生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孔子殿是灵岩禅寺最右边的院殿,也称“儒殿”,正中并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临水殿,供奉古田临水宫的临水娘娘陈靖姑,即道教女神"顺天圣母"。相传陈婧姑(公元767一791)生于福州,其夫刘杞系古田人,其曾赴闾山学法,降妖伏魔,扶死济难,祈雨抗旱,年仅24岁为救助乡民殒身于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死后英灵得道,成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并建临水宫崇祀,历代帝王加封敕赐,五代闽王赐予三十六婆官,树碑纪念,南宋淳佑年间宋理宗追赐“慈靖夫人”,赐额“顺懿夫人”,在闽浙赣及台湾东南亚国家不负盛名,信众达8000万人,仅台湾就有临水宫分殿130多座,乡间庙宇达1000多所,故享有福建两大女神“莆田妈祖、古田婧姑”之称誉。陈婧姑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说过,但作为一个乡镇山村,居然将妈祖和婧姑同时都供奉建殿却极为少数,这也说明川石乡人文色彩的浓厚和当地历史的悠久以及乡民们的善良善举,不论是孔子殿还是临水殿,不论是腾蛟起凤还是妈祖婧姑,我忽然觉得先人们对祖先敬奉这颗心不言于表,这也是以人为本、敬学向善的具体表现吧!</p><p class="ql-block"> 最左边的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他们分别掌握中央娑婆世界,东方琉璃光世界以及西方极乐世界,大者,是包含万有,雄者,是摄伏群魔。在灵岩禅寺,居然能将儒、释、道合而为一进行敬奉,这在闽北乃至福建寺院中是极为少见的,这也成为凡尘过客都能够从灵岩禅寺中得到心灵安慰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万物生长,和谐共处,“和合”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主题之一,这点我从这座寺院中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登上古寺后山的凉亭“听风台”,远眺川石,"溪口古渡余落日,水波缥缈浮青烟",尽收眼底的书筒崖和迎风而立的妈祖像含笑远方,突然对灵岩胜境,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前门一垄露水,后垄两伞笔架,左方灵岩禅寺,右岸书筒屏风”。这不就是世上的“桃花源”吗?</p><p class="ql-block"> 《庄子•外篇·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身临“听风亭”,你忽然对庄子更加感悟,灵岩禅寺的钟声飘及耳际,整个溪口古渡方圆数十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场,没有人工凿痕,只有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就像山门的对联所说:“奇岩古刹观莲界,南照清溪出神龙”,愿这方佳境天成的千年古刹,在新的历史时代,不忘初心,发扬光大,拂照红尘,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心生净土,光照未来。(作者:林张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