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导入方式有多种,情境导入是新课改倡导的导入方式之一。<br> 创设高水准的教学情境,其意义不仅仅让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节课的学习过程都围绕情境展开,使课堂目标更明确、主线更清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br> 我们在预设教学情境时,或在多种情境中选择时,或在预判情境的价值时,下面的六个标准可供参考。 <h3> <b>1.源于生产生活</b></h3> 情境的来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或生产实践,且必须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情境要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产生共鸣,从而融入情境之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br> 对此,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叫“接知如接枝” 。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生僻的情境需要浪费时间进行解释,学生难以从中发现、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难以进入“愤悱”状态,这就失去了“导入”的价值。 <h3> <b> 2.富有学科特色</b></h3> 情境只有具备鲜明的学科特色,才能让学生很快沉浸在特定的学习氛围,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如果一个情境能够体现学科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科方法的发展过程、学科思想的形成过程,就能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h3> <b> 3.突出问题导向 </b></h3> 教学情境必须包含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通常需要经过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加之教师的点拨才能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这些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情境中的问题。蕴含于情境中的问题是鲜活的,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直至问题的圆满解决。 <h3> <b>4.指向教学重点 </b></h3> “抓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必须,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情境中蕴含的问题必须直接指向教学重点。只有情境所指向的问题直指教学重点,再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突破这个重点,创设的情境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h3> <b> 5.蕴含学科思维 </b></h3>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学科教师的职业价值,学科思想方法的培育是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课堂教学如果从情境中开始,通常以回扣情境结束。其中是否蕴含学科思想方法的培育,就成为情境价值大小的重要体现。 <h3> 6.饱含积极情感</h3> 课堂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唤醒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打上课铃就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情感,不但是达成“三维目标”的需要,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须。对此,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预设的情境越符合这些标准,情境的教学价值越大,教学效果会越好。在预设的教学情境时,这些标准也能给我们提供完善的方向。</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