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渊源—醉美新会

家丽

<h3><font color="#39b54a"><b><i>一望无际的青葱田野,纵享天然氧吧。</i></b></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b> “新”路历程</b></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 </font></b><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新会村古属双柏县,解放前称为惠龙乡(别名:大马栗树街),每逢属猴、属虎为赶集日子,为茶马古道驿站,现楚雄云龙镇至易门县六汁镇必经之路号称“通省大道”。居住民族有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居住的民族何时迁入无据可考。辖区居住民族有汉族、哈尼族、彝族等,以赵、杨、刘、张、李、谭、汤、王、孙、徐、普、佘、谢等13个姓氏为主。新会解放后称新会乡人民政府,属于第一区联合政府,成立于1953年,1964年改称新会大队,1986年改新会办事处,2000年改称新会村民委员会。</span></h3><h3> 新会村委会地处双柏县妥甸镇东部,距县城24公里,东邻法脿镇古木村委会;南依九石村委会;西与箐口村委会接壤;北毗大庄镇普岩村委会;新会河穿境而过,百姓依山而居、依河而住;曾因交通闭塞等原因,新会是妥甸镇八个贫困行政村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新会村委会于2017年脱贫出列,发展后劲,发展活力日益显现,一个绿水青山、乡愁满满的新会展现在大家面前。全村国土面积42.3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旧村、麦地冲、老琢么、新村、英雄村、上村、中村、下村、郭家村、桥头塘、蒿子冲、妥地扎、会房、学田、黑塘子、大平滩、松树林、小古木一、二、三社,全村现有总人口676户2622人,全村耕地面积3135亩,人均耕地1.2亩。村委会所在地海拔1650米,适合种植粮烟等农作物。</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旧村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清顺治年间“张、李、佘”家族为躲避战乱,逃于深山老林安居,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因此而得名“旧村”。<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旧村系彝族村落,位于新会村委会东南方,地处半山区,聚落特征为复合状大五架土木结构瓦房 。现总人口数为 20户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7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nbsp;2014年旧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ed2308"><b>麦地冲村民小组</b></font></span><br></li></ul></h3> <h3>  位于半山腰,土地多为陡坡地、只能耕种旱地作物,其中多以小麦为主,因此得名“麦地冲”。有总人口数为12户51人,系彝族村落,以自称“罗罗颇”的彝族为主。</h3><h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2010年麦地冲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老琢么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相传建村时“杨氏”家族被随处可见的一蓬蓬竹子、黄连木吸引到此落籍,之后“毕氏、张氏”两姓氏人到此落籍居住,他们以“彝族”为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竹子”编制篾器(竹篮、背篓、簸箕、捕鱼篓、凳子、笛子等)、妇人们挖采新鲜竹笋作为食物,利用笋叶缝织千层布鞋。从此男耕女织的生活,取名“老竹木”,随着年代的变迁,被后人称为“老琢么”。现有人口18户62人,系彝、汉族混居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 2018年老琢么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h3><h3>&nbsp;</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新村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新村曾叫“牛圈坡”、“老新村”,因该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于197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给该村村民资金帮助其修建房屋,故更名为新村。现有人口数为 24户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2人。</h3><h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5年新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span style="line-height: 1.8;">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016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5万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2016年硬化村间道路投资15万元;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英雄村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英雄村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来历的自然村,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前后,派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疆土。英雄村先祖杨一道从南京宴天府高石坎、大坝柳树湾随沐英迁到大理州做司马,并买下现在的高山土地落籍。落籍地居住着尹姓氏和邢姓氏人家,因此取名为“尹邢村”。&nbsp;1958年,为响应国家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号召修建英雄水库,1964年因水库被冲毁,牺牲了沈家喜烈士。同年,当地居民和全县民工一起投工投劳、靠人背马驼、日夜奋战的方式重新修建,在修建英雄水库的过程中,涌现出了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誓以大坝共存亡”的战斗英雄本色,因此大坝得名“英雄水库”,“尹邢村”也更名为“英雄村”。有总户数为 100户41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户83人,系汉族村落。经济来源以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h3><h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7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26万元;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新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2018年硬化村间道路投资57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大琢么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因居住在“茶马古道”路旁,过去战乱,常有匪徒出没,该村对面有一烟囱,遇到紧急情况就用烟囱做信号,用于提示方圆十里村民提前准备。得名为“大琢魔”后因党和国家政策、治安好,处和平年代,为表庆祝更名为“大琢么”现有人口总数为68户26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9人。</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0年硬化 村间道路投资15万元;2015年新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 2017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26万元;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硬化村主干道路投资1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上、中、下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赵氏”是上、中、下的落籍祖先,传说先祖落籍于现在上村村民小组,曾叫“琢磨架”俗称“主母架”,与现在“大琢么刘氏家族”世代相交,弟兄相称,解放初期从不搭姻缘,先祖落籍后为人厚道,喜得三贵子,其子嗣聪明过人,为更好发家致富,先祖琢磨如何让三个儿子成家立业。思谋良久,将他们三人分家,大儿子在现在上村居住生活,二儿子到现在的中村生活(当时属于田房),三儿子在现下村生活(当时属于田房),经过他们的努力,逐渐富裕起来,子嗣兴旺,并起名为“上琢磨架、中琢磨架、下琢磨架”,因坐落在同一山脉,到了解放后,便于好记,就将三个村改为上村、中村、下村。现有人口总数为101户3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18人</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ed2308"><b>桥头塘村民小组</b></font></span><br></li></ul></h3> <h3>  桥头塘村位于新会河与施家河两河交汇处,很早以前不通车路,桥头塘村子是县城通往法脿的必经之路,因没有桥,老百姓出行、耕种地只能撸起裤脚从河里通过,每到雨季来临,洪水上涨就会让老百姓无法通行。由于当时经济条件落后,每年都会受到洪水灾害影响,后来在队长的带领下村民自发组织捐款买了钢绳在河两岸固定,放上木板,便于通行。多年后,日晒雨淋,洪水冲刷致木板桥被损毁。在桥头间的田地被洪水淹没形成坝塘,故给村子取名为桥头塘至今。现有人口总数31户1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52人。</h3><h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5年新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2016年硬化村间道路投资20万元;</h3><h3>2017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24万元;</h3><h3>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郭家村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郭家村原名叫“各家村”(新会村委会驻地)。据说“各家村”是距这很远的一“庄户”人家的田庄,有一小和尚长期看管,称之为“和尚庄”。之后不久,陆续从很远的地方搬来李氏、杨氏两姓人家,从天津搬来徐氏人家,三姓人家约有20多人,他们在此落籍,佃田耕种,各自为生。当时村子背后的山上植被较好,经常有野兽吼叫出没。解放后,“和尚庄”归惠龙乡管辖,叫“各家村”,在行中国的建设、发展、改革进程中,这个在版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也一样承接着不同时期的变革与洗礼,先后经历了“惠龙乡”、“新会小公社”、“新会大队”、“新会乡政府”、“新会办事处”的区划领导;2000年国家体制进步改革,新会办事处改新会村委会,作为国家体制最基层一级政府组织,下设村民小组,“各家村”改为郭家村。现有人口数为26户 111 人。</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span style="line-height: 1.8;">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009年村间道路硬化投资15万元;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会房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会房(曾叫惠芳)该坐落落籍人在现大庄镇木章郎村委会田家村周氏,因地理位置较为奇特山脉形似一只石老虎,栩栩如生,房子对面山形成书盒笔架,山尾形成一头大象,桥头塘的田形似螺蛳,远看像螺蛳打水喂象。惠芳村坐落在老虎头上,一名道士路过此处指出周氏家族不宜在此处居住,根据山的形状来看只有姓王人氏居住才能镇的住此地,于是周氏家族迁至现大庄镇木章郎村委会田家村安家后,子嗣兴旺接出高官贵人。王氏家族由现在的法脿镇双坝村委会力得村民小组迁入“惠芳”,他们为人忠厚老实,分支为“棕包王”和“蜜蜂王”,由于历史的变迁“惠芳”又被后人取名“会房”。现有人口数为62户 233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6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4年新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饮水管网全覆盖;2017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24万元;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2018年硬化村间道路投资41.4万元。</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妥地扎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相传“妥地扎”又名“母细打”(彝语),彝族聚居地,居住着“普氏、杨氏”两姓人家。“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千百年来,奇山秀水在赋予“母细打”多姿风景的同时,也阻隔了其迈向更为广阔天地的脚步,受交通“瓶颈”的制约,因此只能坐在“金山”上受穷,面对窘况扼腕长叹。随着他们辛勤的付出、历史的变迁,后人把“母细打”改为“妥地扎”寓意安安稳稳。现有人口数11户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36人。</h3><h3>基础设施情况:2015年架设人畜饮水1股;<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村间道路硬化43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蒿子冲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蒿子冲是由十几座山连成的,相传在旧社会时期现居住地杂草丛生(蒿子),荒无人烟,有一彝族部落发现该地土地肥沃并从现在发脿者柯哨村委会茶花箐迁至此地,与野草为邻,却不以之为伍,他们夜以继日开荒种植,呈现一片良田,他们辛勤耕种就此安家,并教育子孙遇事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故起名“蒿子冲”。现有人口数23户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19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5年架设人畜饮水1股。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 style="line-height: 1.8;">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018年村间道路硬化43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学田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相传在宋代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以田地的收益充作学校基金。赐学田之例,始于北宋仁宗;据[续资治通监长编],仁宗即位之初,乾兴元年(l022)十一月,判国子监孙奭奏陈,其知兖州时,于文宣王庙建学设校,并出己俸赡学,然常不给。现去后恐废散,故请给田十顷,以为学粮;诏从之。其后,景佑宝元之间,凡州郡立学,即依兖州之例,视学校规模大小,分赐学田五顷至十顷不等。此举一方面为学校开辟了固定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提供了发展当地教育的基础。随着历史变迁解放后,学校合并、闲置,适合居住、耕种,为此“孙氏、贺氏、杨氏、赵氏”四姓的部分学生留此定居,故取名“学田”村。现有人口数27户1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6人。</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2019年新架设人畜饮水一股。</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黑塘子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村子下方就有一口常年四季都有水的深井,即使遇到干旱年节水也不会变少。有的人不相信就用石头、竹杠等测量都无果。后来有户人家的耕牛进去“洗澡”就再也没有出来,没人知道它去了哪、水到底有多深?故起名“黑塘子”现有人口11户44人。</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2年新建人畜饮水1股;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大平滩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  大平滩”以前并不平,他是一座山壑,居住着彝族同胞(黑彝族,姓氏不祥),他们人口增长较慢,并举家迁出投靠亲戚。后因地质因素此山坍塌,形成平地。多年后,聪明的哈尼族“汤氏”一部落发现该地并到此安家,自发组建一支“花鼓队”每年年初一至初十挨家挨户跳花鼓庆祝,寓意来年更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且流传至今,故名为“大平滩”。现有人口29户1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3人。</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09年村间道路硬化投资13万元;<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09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2万元;2010年架设人畜饮水1股,投资5万元;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松树林村民小组</b></font></li></ul></h3> <h3>松树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树种,它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它虽然普通,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奉为“百木之长”。自古文人墨客对松树情有独钟,我们的祖先“王氏、候氏”家族也不例外,早在战乱时期,为躲避战乱,逃到到此处见松树郁郁葱葱耸立着,不容易被发现就在此躲难,后来逃过了战乱之劫,松树就被当地人视为“保护神”像侍卫一样以一年四季不变的姿势守护着大家,安居乐业,故被起名为“松树林”。现有人口12户51人。</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5年架设人畜饮水1股,投资8.5万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新建垃圾池1个,投资0.8万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村间道路硬化投资45.9万元。</span></h3> <h3><ul><li style="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ed2308"><b><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小古木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二、</span></b></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ed2308"><b>三社</b></font></span><br></li></ul></h3> <h3>  相传在康熙十年,“谢氏”家族经济落后,他们的房屋都是用茅草搭盖或用竹子围成居住。久经风霜,随着时代的进步,“汤氏、李氏”两姓人家迁至此处,他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就地取材用本村树木建盖房屋,因山脉因素,木材无需人背马驼可顺山(滚)而下,建盖房屋省时省力,因此得名“小滚木”后人称为“小古木”。多年后他们人丁兴旺家族逐渐扩大,为了便于管理,他们跟随山形、姓氏将“小古木”分为一、二、三社。现有人口105户43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6户218人。&nbsp;</h3><h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7年新建公厕1个投资4.7万元;2017年新建文化活动室1个投资24万元。<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新建垃圾池3个,投资2.4万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村间道路硬化投资34万元;</span></h3> <h3>自然生态,风光旖旎,风景如画,美不胜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