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夏天有机会又去了荷兰的delft小城。自2004年第一次去那转眼已经过去15年了。在感叹时间飞逝的同时,也对荷兰人慢节奏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小城和十几年前几乎没有变化;街道,小河,房屋,商店,代尔夫特城门,集市……路上走着走着有时感觉又回到了十五年前。有相片为证。😄</h3><h3><br></h3> <h3>04年初到荷兰。</h3> <h3>今年又到了这条街道,小河边的椅子都没有变化,河里还是有那么多绿苔。只是我们多了个小尾巴。</h3> <h3>15年前在市政厅广场留念,身后大楼是市政厅。</h3> <h3>如今还是老样子。</h3> <h3>人们依然喜欢在这儿聚集,庆祝,狂欢。</h3> <h3>他们喜欢挤在一起坐着喝着聊着。每天都能看到好多人聚在这里,可能这个小城的闲人都在这儿了。</h3> <h3>广场周围的街道。这是15年前赶集的日子。</h3> <h3>如今还是和以前一样,每逢周四,周六是赶集日。</h3> <h3>集上的东西五花八门,吃穿用一应俱全,还有好多自己家里用不着的东西都可以摆摊出售,类似玻璃器皿,陶器,用过的饼干盒子,包包,首饰……,甚至还有自家装修用过的木梯子,标价竟卖50欧元!</h3> <h3>每到赶集日带音乐🎶的募捐花车也会来凑热闹,第一次来荷兰看到的就是这样的花车。</h3> <h3>和咱们的农贸市场一样,收摊时也会把剩下的东西甩卖。这一大堆蟠桃只要一欧元。</h3> <h3>街上出售纪念品的小店,门前有只大木鞋。</h3> <h3>十五年后依然可以坐在这只木鞋中拍照。</h3> <h3>复古装备的马车也会来凑热闹。</h3> <h3>如今还是这辆马车,这样打扮的车夫。只是不知车夫是否换了人,有时还真分辨不清他们老外的长相。</h3> <h3>代尔夫特城门。</h3> <h3>门还是那个门,门前的人又老了15岁。</h3> <h3>小城街景</h3> <h3>依然是小城街景。照片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人了。</h3> <h3>代尔夫特湖。</h3> <h3>如今的代尔夫特湖依然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h3> <h3>荷兰是个以风车著名的国家。</h3> <h3>这里的风车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外观也不尽相同。</h3> <h3>大风车有5.6层楼房那么高。</h3> <h3>从这个楼梯可以进到风车里面。</h3> <h3>风车里面。</h3> <h3>几十年前,每个风车里都居住着一家人,他们负责保护着堤坝。</h3> <h3>风车里摆放的物品都是当初生活在这儿的主人用过的。</h3> <h3>风车里使用面积有限,抽水声很吵,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h3> <h3>曾经的这家人穿用过的木鞋。</h3> <h3>他们曾经制作木鞋的地方。</h3> <h3>曾经和女儿女婿骑车去海牙(delft距海牙很近),在皇宫前留影。</h3> <h3>今年带着小外孙女乘有轨电车去海牙(最快40迈),途中路过皇宫,尽管过了15年,皇宫周围没有一点变化,甚至湖中喷泉喷出水的图案都一成不变。</h3> <h3>04年去海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大海。女儿开玩笑说我的起点高:第一次看到的海就是大西洋。</h3> <h3>海边的大坝经过十几年海风海水的洗礼模样一点不变,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摩天轮🎡。</h3> <h3>现在可以爬楼梯到大坝的顶上去了。</h3> <h3>大坝上风特大</h3> <h3>增加了好多娱乐项目。</h3> <h3>溜索。看着腿都软,不知在上边的人是啥感觉😁。</h3> <h3>后面的大楼是赌城。</h3> <h3>在大坝上眺望赌城依然是那样的门面。</h3> <h3>海边人们以各种形式休闲。</h3> <h3>不知为啥我家老伴儿在外边很有人缘,经常好多人都喜欢和他搭讪,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爷子老奶奶都爱找他聊天。尽管语言不通,通过手势,表情,动作,实物也能聊的很高兴。</h3> <h3>上次去荷兰曾在德国的莱茵河上乘游轮游玩,游轮上一个德国老爷子和老伴特有眼缘,一直在为老伴儿介绍两岸风景和城堡的情况,(不管老伴儿是否明白)还买了德国特有的黑啤非要和老伴儿干一杯。</h3> <h3>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伴儿还是很有人缘,依然经常碰到乐意和他聊天拍照的老人。 </h3><h3> 相片上可以看到服装的差异——我们到荷兰一直穿秋装,而当地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是夏装,多数人还光脚穿拖鞋。这可能和他们吃肉多,热量足有关系吧😊。</h3><h3> </h3> <h3>很羡慕他们国外能够把城市,建筑、历史等多年不变的完整保留下来。但有时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种方式在我们这儿行不通,试想一下,如果天津还一直保留我们小时候生活的样子,随着人口的增加恐怕马路上都没有我们站立的地方了。国情不同所以各国的发展方式也不同。适合国情的就是最好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