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家人印象

Tiger

<h3>1972年,自从和老石确定恋爱关系后,我就认识了婆家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亲近,大家之间的距离感慢慢缩短,从友情变成了親情、再成了亲人、这是我除娘家以外的第二个家,值得记忆!老石的爷爷住在安徽六安县新安镇的桥头集街上,土墙构成的两进房屋内除了家俱外,还有一排木制的抽屉柜,爷爷是中医郎中,这装各种中草药的抽屉柜就是郎中的百宝箱。....从前的桥头集街上,是一副这般景象:桥头集三面环水,有一条河叫沙河,河上架有石桥通向桥头集、河边柳树枝随风飘扬、河里鱼儿游来游去、河塘中长有莲藕、水面上的荷叶丛中偶见莲花。桥头集长约二百米的街上,住着几十户人家,两个老虎灶式的茶铺,早上还有炸油条卖、街上竟开有两家旅舍,去山里打野味儿回来的客人,累了入住旅舍,休息一晚,再回远处的家。两间杂货铺分别卖人们日常用的酱油、盐巴、醋....,布匹、针、线物品、还有一家卖手工挂面的人家,那时的挂面,都是用挂竿将面条晾干后,切断再包装成一小袋一小袋的。老石家则开有一间柒房、一间米铺、一间药房,自己制作膏药、石老爷子坐堂开方。那时的桥头集就跟现在的江南水乡一般:小桥流水、人来客往、热闹非凡……。这是老石儿时的印象和记忆!以致我们耍朋友时,从他口中听到的都是如此画面和景象,着实被忽悠了一盘!爷爷一家在当时算方园几十里的富裕人家,由于爷爷的重视,几个儿女都上了学:岳父读到高中毕业、二叔和姑妈也读了卫校,毕业后分别在防疫站和医院工作、小叔只读到小学毕业,以后跟着爷爷打下手,后来当了“赤脚医生”。1975年我到合肥日化厂出差后,顺路第一次回了老家,我看到的景象己跟印象中的差距太大,听老家人讲:桥头集从五十年代起,曾经被大火烧毁三次,如今的桥头集,已经破烂不堪,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爷爷已经去世,二叔在径县防疫站工作,奶奶和他住在一起。二叔患有肺结核,身体不好、脾气古怪。我去径县看望他们,二叔对从未见过面的我倒是不错。几年后二叔去世,他因病没有结过婚,去世时只有四十多岁。我还去了响洪甸看望老姑,姑父是中学教师,他们有三个儿子。四十来岁的老姑也患肺结核,消瘦、身体已相当差了....!她让我带回二十多斤芝麻油回成都,那时四川的物资供应紧张,带回的芝麻油让家里享用了好久!(那时菜油定量供应,每月每人只有250克)第二年老姑也去世了。小叔的一生也不幸,在家当赤脚医生的同时,还要忙于自家地里的农活,两个儿子还小,家里的一台缝纫机,由小婶替人缝制衣服....,一家人的日子平静的过着。不幸发生的那一天,小叔为一小孩治疗,注射青霉素皮试时,小孩发生严重反应....,胆小的小叔吓到了,以为孩子没救了,自己倒先服药去世了!结果后来小孩转危为安,小叔却遗憾的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公公是家中老大,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均在四十多岁去世.....。公公正在读高中时,被父母安排结婚,为的是老大娶了媳妇,可以帮婆婆带几个年龄尚小的兄弟、妹妹,还可以帮忙干农活……。娶的媳妇叫陈久芳,也就是我的婆婆。早栽秧子早打谷,老石出生时,母亲十八岁、父亲十九岁!婆婆陈久芳,不识字,没读过书。嫁到婆家时,最小的小叔子才三岁,可以想象:三个兄弟姐妹,最大的也才十岁左右,结婚第二年,自己的孩子出生了!婆婆十八岁的年纪,已经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带自己的孩子、协助带年幼的兄弟、妹妹、还要下地干农活……,当年的辛劳可想而知!公公高中毕业后在国民党的部队当了兵,时间不长,随着解放军的队伍迅速壮大而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着队伍南下又进军西藏.....。整整十年,他没有回过家,只是经常寄些钱回去。长期的夫妻分离感情也在逐渐淡薄。五十年代的一天,当地法院给婆婆寄来了公公要求离婚的通知……,老家的亲人坚决不同意,婆婆十年如一日在家操持家务,含辛如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三!当法院调解时,不同意离婚!在公公离家的十年里,婆婆家挂着光荣军属的牌子给划为地主家的家人们避过了一些风波,婆婆因为农田里干活积极肯干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上有老下有小、及众多的兄弟、妹妹的日子里,她的全力付出赢得了家里、邻里的一致好评!爷爷决定送媳妇和孙子去成都和儿子团聚,因聚少离多而淡漠的情感会由一家人的团聚而重新开始一家人的美好生活.....!这时公公已被部队送到四川华西医大进修后留校工作。祖孙三人坐着火车,在徐州、西安几次换乘后,经过几天时间,坐着硬座来到成都。此时,留校工作的公公还住在集体宿舍,无法安排祖孙三人的住宿,在等待单位安排住房的日子里,他们在旅舘里住了一个多月....。从此,公公婆婆和已经十岁的儿子一家开始了团聚的日子.....。不过,美好的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消失....。1960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粮食减产、物资缺乏、令所有人都为基本生活的维持而努力。这三年中,还添了两个女儿,让公公家的困难生活雪上加霜!婆婆因为不识字,可以参加的工作选择范围很小,她在幼儿园里做过清洁工、在职工食堂当过饮亊员、当临时工的工资每月二十多元,请阿姨白天带孩子的工资要付二十元,思前想后,婆婆放弃了幼儿园的工作,选择了回家带孩子。这一决定,让她失去了工作转为正式工的机会,这意味着今后老了没有退休金、没有医保、.....。为了减轻公公的生活负担,婆婆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割牛草(一分钱一斤)、帮人洗被套(三毛钱一床)、帮人带孩子....。过度的生活压力和劳累,年轻时在家乡当过劳动模范的身体垮掉了,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记得那一年,我正在武汉出差,接到电话:婆婆生病住院。我以最快的速度乘飞机赶回成都,并在医院陪了她好多天。她的风湿性心脏病己很严重,心脏肥大、心率每分钟只有四十二次....,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需要两万多元啊!那是八十年代末,公公每月工资六十多元,还经常出差,花销比在家里多些,一家人的生活真的很困难。有关方面了解情况后,为婆婆免费安装了美国生产的心脏起搏器。而其它费用由公公每月的工资中扣还5-10元。陪婆婆住院的日子里,我体贴周到的照顾她,婆婆十分欣慰,告诉病友说我是她的女儿.....。婆婆有一句哲理名言:对儿子好,不如对媳妇好!我和婆婆之间,没有通常婆媳间的那些矛盾和问题。女儿九岁时,我们单位分了宿舍,我们才与婆婆一家分开。周末大家团聚,她总要提前准备,尽可能做一些好吃的饭菜让大家饱口福!我喜欢吃肥肠,她就会让岳父买十多斤回来,再仔细的清洗,慢火红烧好了,等待我们回家饱餐一顿、或者杀一只自己喂养的母鸡炖汤来养我们的胃、有时包一次饺子,加上红油调料,简直太好吃了!一口气二三十个饺子下肚,直到吃撑。年轻时,我工作太忙,女儿从小就是奶奶带。女儿稍大点儿上幼儿园了,下午放学了,有时爷爷去接她,小朋友们就说:你爸爸来接你了,有时大姑去接她回家,小朋友们又说:你妈妈来接你啰!而作为父母,我们都没有接送过女儿一次上学、放学。从四十多岁婆婆开始患病后,身体从未康复过。但她一心为了这个家,为了一大家人支撑着有病的身体操持着家务。有段时间,还去家属区的自行车棚管理自行车,即使这样的临时工作,她也认真努力干好。自行车棚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自行车也被她摆放得整整齐齐。从内心深处,她是自卑的:认为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是吃闲饭的....。后来,我们买了商品房,100平方米的二室二厅,安装了空调、....那天,接婆婆去住了一宿,她是那么高兴、那么滿意!婆婆69岁时,先是患了感冒,她害怕花钱,没去看病,拖成了肺炎。送到医院住院后,久病的身体已无力回天,一周后去世了。第二年,我升级当了外婆,婆婆未等到四世同堂的那一天。老石的两个妹妹,比他小十几岁,因为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姑嫂间常有的那些矛盾。她们对我的女儿尤如带小妹妹一般,爱她、贯她....,女儿的幼年、童年时光差不多都是和她们一起度过的。我那时忙于工作,经常出差不在家,全靠婆婆一家老小的全力支持与帮助,才有了我工作上的成功!谢谢她们!公公今年已九十岁了,身体不错。他的长寿是因为性格好。从年轻时就在外奔波、独立工作的锻炼,.....,他有些大而化之,懂得心疼自己,有些小事糊涂的境界。他如今再婚与尹姨一起生活。两人的身体都不错。我曾陪他们一起去了台湾,女儿女婿周末有时开车带他们去近郊玩玩...,他们二人正过着愉快的晚年生活。如今大妹妹早已退休,含饴弄孙的过着奶奶级的生活。小妹也五十多岁了,仍在工作岗位上主持工作,她的女儿早已参加工作,老俩口工作之余,玩玩麻将、开车到郊区找点好吃的,过着白领们的幸福生活。每年春节,大家总会聚在一起,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时要坐满三桌的团年席上,大家互相祝福、喝酒、碰杯、给小字辈压岁红包!一家人的其乐无穷,莫过于此!老石家的幸福生活还在继续着.....!</h3> <h3>照片中坐着的是岳父的母亲--石家老奶奶,右边站着的是年轻时的婆婆、左边的小孩是二叔、婆婆牵手的当然是小时候的老石啰。</h3> <h3>大约是1964年的全家福,老石己经十几岁了,两个妹妹还小。</h3> <h3>那时,奶奶、母亲还健在,一大家子在院子里的合照。</h3> <h3>周末,与岳父、尹姨、大妹一起聚会。</h3> <h3>幸福的一家人,孙女已在西南大学上大二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