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 案例题目:坚守“有灵魂”的教育</font></h3><h3><font color="#ff8a00">——相遇超化三初中参与式教研</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责任督学:郭颖超</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时 间:2019.10</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案例背景】</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我担任责任督学工作已半年有余,奔走于农村、市直的几所中小学,除了在工作上的督促、指导外,也发现这些学校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的地方。一些学校虽然地处农村,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工作的热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课堂改革的探索,仍是让我们感触颇深。</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每次到超化三初中,与查阅档案、教师访谈相比,我们更热衷于走进他们的课堂。这个农村中学有一个理念:决胜在课堂!为了促成课堂高效,小组听课、班子跟踪听课、青蓝工程结对听课等各种听课形式成了这个学校的家常。听完课之后,就是扎实深入的参与式教研,通过教研,助推学校课改纵深发展。每次跟这个学校的慕志伟校长交流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能从他的眼光中看到他们对这项工作十足地重视和坚毅地坚持。</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10月份督导正好与他们学校开展的语文教学探索活动相遇,说是相遇,真的是觉得这次的督导经历是一种美好的体验。</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案例描述】</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去的时候,正遇他们组织听一位九年级老师的语文课。在这位老师的课上,学生从课文中读到了如童话般古老而又浪漫的爱情,从老师那里回味了梁祝的凄美爱情、了解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及金岳霖的传奇爱情,甚至还有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上的现代爱情,这位老师的语文课充满了语文味,给人的是如沐春风的享受。</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回味这位老师语文的课堂,她的“语文味”源于教师的知识渊博、文化底蕴丰厚,源于教师朴实的心灵深处教会学生求真、教会学生做人的执着的理念,源于教师对学生最朴素的爱。</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课后的参与式教研上,学校语文学科组的教师在追问,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有部分老师提到,“小组合作”是在高效课堂的尝试和探索中走红并风靡教育界的。因为这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所以倍受推崇,这也无可厚非。把它作为道德课堂的有力抓手,组织教师学习如何运用小组合作以及小组评价,从而展开课堂的革命,这也能够理解。但把它当做一种标志,当做一种旗号,用它来定位课堂是否道德,用它来判断课堂是否道德课堂,这就显得有点尴尬了。正是由于这样的误区,我们的课堂似乎为了彰显小组合作这种形式,而失去了很多内涵的东西。</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有的老师认为,现在评价一节好课往往看课堂是否热闹,学生气氛是否活跃,小组讨论问题是不是积极,学生展示是否充分,教学模式各环节在课堂上是否明显体现。于是,我们把更多外在的、形式的东西作为了努力在课堂上呈现的重心。但我认为语文教师美的心灵,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品格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原因就在此。大家认为,老师将这节课上到了打破模式,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台下教师,都陶醉在那有“语文味”的课堂中了。</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案例反思】</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老师们的交谈对话,令我也想起学校的一次评估活动中,听过自己身边一位语文老师的课,从那节课堂的设计,我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小组的讨论,学生的展示,可以说,各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表现的踊跃积极。我相信听课的老师们会和我有同感,也会认可这是一节相当完美的课。</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果然不出所料,上级领导对这堂课的评价充满赞誉之词,只是他最后鼓励性的评价更让我觉得醍醐灌顶。他说:“如果非要提出缺点的话,就是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不是很丰富。教师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对学生归纳的精辟点评、对学生思维、激情的点燃、给学生带来的独特的精神体验等等,都需要教师扎实的语言功底。说到底,语文教师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语言,增长自己的见识,用渊博的学识,带给学生精神上的震撼和思想的成长。”</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他的那番话让我在这里,突然产生了共鸣。</fon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也觉得平时听课过程中,一些老师因为拘泥于模式的使用,课堂只剩下了风干的步骤、棱角凸显的环节,再也无法用“如沐春风</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来形容,无法用“润物细无声”来赞美,无</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找到激情澎湃,更无法在时间的磨砺中留</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下刻骨铭心。</span></h3><h3><font color="#ff8a00">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他们,包括我们在内,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说到底,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东西,一味哗众取宠。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学生“动”的时候,看到的是学生的智慧被老师点燃,学生“静”的时候,我们觉得那是灵魂与灵魂在对话。课堂的氛围中,有知识的碰撞,有高尚道德的熏陶。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才是回归教育本真的课堂。</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离开他们学校,脑子里还在回旋着教师们激烈争论的场面,想着他们提到的有灵魂的课堂,又想到以前毛杰局长提到的,做有灵魂的教育,有被深深感动的感觉。一个学校,一个学科如此,大风气也应是如此!从内心深处支持这群内心深处有追求的教师,支持他们坚守做“有灵魂”的教育。</font></h3>